第74章 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第2页)

 杨丰说道。

 的确有点少了。

 之前大家有就已经很开心了,但现在才发现这个问题。

 “杨生员,小的给您交个底,就这年景,地主家也没余粮,您要说再加个几千石,府里的确还能拿出,但这点也没什么用,要是再多,那府里真已经拿不出了。以小的知道的,如今京城勋贵府中,最多的也就能拿出两万石,银子的确有,给您加到十万两,各家咬咬牙也都认了。但您要更多粮食,这个真拿不出来,各府的庄子大多也就在这京城周围,连年天灾,战乱不断,再加上瘟疫,佃户也罢,军户也罢,死的死,逃的逃。

 其实一年也收不了多少。

 小的也给您交个底,咱们其实过去也是从南方买粮,再在京城售卖。

 但如今运河不是还冻着嘛。”

 张之极身旁管家陪着笑脸卑躬屈膝地说道。

 “杨生员,老朽也不是那种舍命不舍的,也知道京城军户都是自己人,也不能眼看着饿死。

 但真没粮食。”

 张之极说道。

 “哪里有粮?”

 杨丰问道。

 “哪里也没粮。”

 老管家很诚恳地说道。

 “北直隶士绅家的确有些,咱们也的确可以联系买,但这年景,他们也不会卖太多,而且他们也没有多少,咱们要是说十两银子一石,的确会有人往这里卖,但卖的只能是从各地百姓嘴里抢出的活命粮。

 您养活了京城这些军户,那北直隶各府县就得饿死更多。”

 他说道。

 “真没有?”

 杨丰一副很沮丧的模样说道。

 “杨生员,老朽行将就木,人之将死,又岂会骗伱,老朽承认的确颇有家财,毕竟近三百年世家,要说没银子的确也没人信。

 可粮食不一样。

 这东西没法子世代累积,攒两百年的粮食都成土了。

 三年陈粮就已经霉烂,但大明这饥荒又岂止三年,到今年已十几年,头几年的确储备充足,但三五年后就已经没多少存粮,到如今也只能说让自家上下不至于挨饿,但要说余粮真没多少,大旱三年,地主家一样没存粮,更何况大明天灾兵祸十余年。不如老朽说几句实在的,一,我劝各家一家出十万,我这张老脸还是有些用,二,各家再各自凑个五千石粮,三,今年种我们那些田的佃户租都免了,四,请陛下下旨,各卫军户今年额粮也不用上交。另外事后陛下再下一道旨与民更始,之前一切都揭过,咱们就当从未发生过。”

 张之极说道。

 杨丰沉吟着。

 人群中一个老军户朝他使了个眼色。

 “我考虑考虑。”

 他说道。

 然后他起身离开。

 很快他到了一处僻静地方。

 <div class="contentadv">

 “杨生员,京城粮店其实都是这些勋贵家开的,店内的确存粮不多,他们也怕被饥民抢了,另外京城周围这些勋贵庄子的确产粮不多,毕竟年景的确就这样。但他们卖的最多的可不是北方产的粟麦,南方产的米才是他们手中那些粮店卖的最多的,但冬季无论运河还是海运都不通,那他们卖的米都是怎么来的?”

 老军户说道。

 “懂了,他们其实在外面那些庄子里都有隐藏的粮仓。”

 杨丰瞬间就明白了。

 的确,这些勋贵是南北贸易的主力。

 他们在南方有宗族,像徐家这样南北各一家的,南方当供货商,北方当销售商是必然的,更何况他们这些勋贵的商船又不用交任何税,甚至可以用控制的卫所军船运输。这个是必然的,别说他们这种与国同休的,就是李三才这样管漕运的文官,也是一样有权用军船给他自己家运货的。大运河一年漕运才四百万石,但南方向京城输送的粮食就不只这个数字了,多出的全是京城粮商出售的,而京城最大的粮商只能是这些勋贵。

 他们有一切便利。

 不用交税。

 房产自己的。

 运输有军户。

 明朝卫所私役军户后期都已经是标配了,朱国弼娶个姬妾都能让几千士兵排队当仪仗。

 种种便利加起来,别人谁能与他们竞争?

 所以他们不怕掏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