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公平,公平,还是他玛公平!(第2页)

 没钱?

 没钱谁跟你混?

 像吴三桂这样的,崇祯一旦给不出军饷,背叛几乎是必然。

 他这样的留在宁远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了。

 但现在却让薛濂这帮给玩砸了。

 不过也是杨丰自己的锅,是他告诉东直门一带军户别插手,只需要看着他们火并,别让吴三辅逃出京城就行,然而现实却是薛濂这种废物,连跟人家火并都做不到啊!

 既然这样……

 “走,去东安门!”

 杨丰说道。

 “杨生员,您是要?”

 旁边军户问道。

 杨丰冷然一笑。

 “事情都做到如此地步,伱们就不想想以后怎么样?”

 他说道。

 旁边英国公叹了口气。

 他就知道会这样,这个混蛋没完没了啊!

 “杨生员,小的们也不傻,如今闹到如此地步,想善了的确也难,就算朝廷能忍了一时,以后过了这阵子终究要秋后算账,这种事以前多了,明日校场发饷,不必带兵甲,这种事情小的们也常听说。”

 那军户笑着说道。

 “那你们还跟着我?”

 杨丰说道。

 “杨生员,跟着您,最多要冒点秋后算账的危险,可不跟着您,兄弟们老老小小恐怕也没有秋后了,全都是没有隔夜粮的,不豁出去求个活路,用不着等秋后朝廷算账,今年这春荒估计城内三成都过不去。您就明说吧,您怎么闹兄弟们都跟着,不冲别的,就冲一家老小性命都是您给的,再说句也不怕是大不敬了的,就如今这天子,小的们真伺候够了。自从他登基,这京城就没几天好日子过,饥荒,瘟疫,建虏一遍遍来杀人放火,就连城里火药库,十几年都炸了多次,最多一次几千人炸死,真就是应了那句话,一副亡国之相。”

 那军户叹息着说道。

 杨丰满意地看了看英国公,然后从他手里拿过一张写满字的纸。

 上面还签着张之极的名字。

 “定国公府存粮二十万石,分于六处勋庄……”

 他开始读。

 这是张之极那管家供述。

 当然,是管家供述,然后张之极签名算他的。

 内容就是京城各家勋贵目前估计的存粮数量,另外还有存粮地点,不过也不光是这个,还有从京城军户里面调查汇总起来的证据。

 两者差不多。

 都是一百八十万石左右。

 这个数字应该比较真实了。

 京城目前大致一百万人口上下,绝大多数都是要买粮的,就算平均一口人一个月买五斗,这也就是三四个月的存粮而已,当然,五斗肯定不够,不过考虑到他们并非真正垄断的,一个月五十万石算比较合理。这样正好撑到六七月间江南的新粮到达,他们都是做了两百多年生意的,都有数,而这期间控制粮食销售量,始终让粮价在最高位,银子就源源不断落入他们口袋。

 无论朝廷给士兵的军饷,给工匠的工食银,甚至赈济饥民的银子,最后全都通过控制粮食成了他们的。

 <div class="contentadv">

 这套路都会玩。

 实际上从勋贵到文官再到那些大太监,都在玩类似的。

 只是各自领域不同而已。

 勋贵是吃京城商业,文官是吃九边军饷,太监吃营造。

 盐业大家都有份。

 都是把朝廷的税银,想方设法弄到自己口袋里。

 所以李自成夹出几千万两。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大明一年岁入,正常情况下其实也就两千来万石。

 当然,这个没法折算。

 毕竟饥荒造成各地粮价暴涨,但在折银征收的地方,一石稻谷折银只有几钱而已。

 而大明绝大多数地方的税收其实依然并非折银。

 “一百八十万石,兄弟们,这就是你们妻儿饿死的真相,这些勋贵囤积居奇,用他们手中的粮食,榨干你们的最后一点银子,你们祖祖辈辈的积累,你们每日血汗,甚至你们妻儿的命,最后都被他们用粮价变成了他们家里堆积如山的金银,变成了他们的府邸,他们的娇妻美妾,他们的锦衣玉食。太祖高皇帝的大诰在此,今天我要带着你们去问问陛下,他为何不管?他为何坐视这些勋贵榨干你们血汗,他为何坐视你们饿死,太祖高皇帝在上,难道他就是这样做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