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激荡四十年大侠是你吗

第1022章 轻描淡写

 普通人印象中的投资,就是在某个企业最困难最弱小的时候,挥舞着钞票,像救世主一样出现在他们面前,然后小公司起死回生,发展壮大,作为投资者的你,坐享其成,赚的盆满钵满。

 可真实情况却是,就算是以高成功率高回报着称的矽谷,零星的天使投资十有八九最终都打了水漂。

 只有像高盛摩根那种影响力非常大的投资机构,才能把这个比例提升一个台阶。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很多有技术有创意的团队,没有管理运营的能力,还非常容易犯各种蠢的让人直摇头的毛病,比如说合伙人有点钱之后争权夺利,相互拆台;又或者拿到投资之后,想的不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而是大手大脚,挥霍无度。

 虽然投资前都会有团队考察,专案前景分析的环节,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情况太常见了。

 就算是大投行,一样会踩坑。

 说实话,目前国内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私营企业,风险更大,能讲规矩的少之又少,按照徐建军以往的做派,是不打算跟这些人有过多的纠缠的。

 可昨天看到柱子准备的一堆资料,还是见猎心喜,忍不住想要见一见这几个人。

 他们把那么详尽的资料丢给宏达,估计也存着想赌一把的心思。

 而且这种有针对性的技术革新,往往代表着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之所以直接扔出王炸,应该也是无奈之举,深市虽然颁布了鼓励技术人员创业的条例,可光有技术,没有资金也是白搭。

 看柱子私下追踪调查的情况,他们目前连厂房都没有,电话还是留的原单位的。

 请工人那更不用想,他们连自己的工资都不一定开的起。

 有关系有门路的才能拿到创业资金,至于他们这种一门心思钻研技术的骨干,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很大机率就是当牛马的命。

 这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对外面的世界满是憧憬,对外资也有很大的期待与好感。

 他们如果在内部实在没有机会,就会忍不住找那些有实力的外资企业碰运气。

 苏启文在原单位的时候就跟宏达有过接触,对这家港资背景的企业印象很深刻。

 主要是因为,他们明明是港资背景,可管理层却大多数都是内地人士,面对本土的企业,没有那种趾高气扬的傲慢。

 所以在没有决定出去单干之前,苏启文就已经着手研究在宏达的零配件供应上找突破口。

 原先的想法,是把自己的技术贡献给单位,然后自己有个光明的前途,对他来说已经够了。

 可连番尝试过后,搞的苏启文心灰意冷,对单位那种人浮于事,不思进取的状态失望透顶,干脆就摆烂混日子了。

 可已经有眉目的技术革新,就这么丢在废纸堆里发霉,他又心有不甘,加上两个朋友的怂恿,他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资料交到宏达的负责人手上。

 而深市2月份开始大范围鼓励技术入股、兴办民营科技企业的宣传,让他们三个人又萌生了跑出去单干的念头。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只有骨感。

 他们走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从原单位拉资金入股,先开启局面,这是他们最初的思路,可接连碰壁告诉他们此路不通。

 拿着自己掌握的技术资料找银行贷款,结果申请提交之后,也是石沉大海。

 他们直接找上宏达这个目标客户,属于狗急跳墙的无奈之举。

 没想到对方还真的给出回应。

 而苏启文听着他印象中一言九鼎的李总,隆重地向他们介绍真正要见他们的人,是宏达的幕后老板,并且还是世嘉的董事长,被震惊的都忘了基本礼节。

 直到身后的伙伴推他,苏启文才如梦初醒地赶紧握住徐建军的手。

 “幸会幸会,徐总您可真是年轻有为,让我们大开眼界啊。”

 “请坐,客套话我就不说了,今天请几位过来,是因为我对你们能提供的技术非常感兴趣,但如何实现你们描绘的前景,我又持怀疑态度,所以只能把你们请过来帮忙解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