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击仗剑至天涯

第1152章 分水岭(1)

 改革是针对旧制度,旧秩序,旧体系的系统性调整,旨在通过各领域的调整与完善,以解决王朝统治阶段,在不同时期下出现的问题,可话又说回来,问题是由人解决的,但也是由人创造的。

 所以改革的过程必定充满坎坷与艰辛!

 因为在这过程之中,势必会有一批批既得利益群体,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利益,继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反扑。

 新旧从不是固定的。

 尤其是改革这一主旋律,将长期伴随一个王朝的发展,过去新的东西,旨在解决更早旧的积弊与毒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就可能逐步成为旧的,从而变成阻挡王朝前行的绊脚石,如果不及时解决掉的话,就会成为影响王朝运转与统治的隐患。

 大明国祚传承两百余载,到天启一朝,已历经了十四位帝王,尽管在官方层面,对于其中两位帝王是很避讳的,但站在更宏观的高度,作为大明第十五位帝王的朱由校,觉得不该遗忘这两位帝王。

 一位是建文帝。

 一位是景泰帝。

 前者,因为做的一些事,使得帝位更迭。

 后者,因为土木堡之变,使得明祚得存。

 也是出现了两次重大转折,导致大明偏转了发展轨迹,正是在这种偏转下,使得后继之君,解决了一部分,可也遗留下一部分,而随着时间的缓慢推移,特别是万历朝,三十年不上朝下,在小冰河时期愈发频繁的灾情下,导致了大明彻底爆发了矛盾,继而引发了一系列震荡。

 朱由校御极登基后,一直在致力于维稳秩序,解决接手的烂摊子,可即便是到天启七年这一年,朱由校也只能说,堪堪将大明的一部分烂摊子解决了。

 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烂摊子,使得大明国祚拉回到一个幅员辽阔的集权王朝,该处在的轨迹与位置上,大明需要的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改革!!

 这种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与再打一遍江山没有区别。

 因为朱由校想将大明的底色完美更替!!

 为了能将这件事做好,他要集权,他要聚军,他要积财,他要育才……在过去的时间里,朱由校所做的一切,都是紧密围绕着上述种种在做。

 而直到现在,朱由校才觉得自己做成了。

 为了确保能把想做的事做成,朱由校要确保北方的相对安稳,建虏、蒙鞑被大明军队倾覆掉了,余孽势力也在全力追剿下。

 而在中枢层面,朱由校一直在打压党同伐异,让困扰历代君王的党争,尽可能的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大明中枢不再是只围绕党争而运转的,而开始转变为各行其职,各行其权的中枢有司。

 最重要的一点,朱由校一力促成了东南的混乱!!

 这是朱由校需要看到的秩序。

 因为大明国祚传承两百余载下,东南诸省出来的各类群体,对于大明各领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这绝不是朱由校对东南存在区别对待,实则是大明的这一问题,是能追溯到前朝,以包税制,世侯为首的一系列不正确政策下,加之东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导致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识形态出现。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这个意识形态的出现。

 因为它的存在,导致了有些事解决不了。

 不把这个给替换掉,那么所有的问题,都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即便是解决,那也是治标不治本的。

 万历朝的一条鞭法人死政息就源自于此。

 而想要彻底扭转过来,就必须要靠中枢铁血杀伐,以叫处在这一意识形态下的群体,被彻彻底底的杀服了,那么才能确保中枢的集权统治!!

 大明是要做完整王朝的,而非是被特权架空的王朝,所以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就在悄无声息间成为了一个重要分水岭。

 成,则大明改头换面。

 败,则大明国祚倾覆。

 为了能够确保万无一失,避免整体态势出现失控,朱由校以漠南会战促成了战时机制,这才使得一切都有迹可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