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击仗剑至天涯

第1156章 分水岭(5)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天下攘攘皆因利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当面前摆着绝对诱惑的利益,那么他们肯定是愿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大明勋贵,就是朱由校改革的重要一环。

 大明勋贵的规模增加,不会因此导致其含金量降低,因为在今后的大明,所辖疆域会持续的扩张,这也使得大明本土及海外能承载的勋贵,是可以增加对应上限的。

 想要推动军事改革,想要平衡文武关系及地位,通过战争去扶持起一批勋贵,无疑是对朱由校最为有利的。

 不扶持起一批新兴群体,如何能对抗旧有群体?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皇帝是干什么的?

 不是做很多群体的对立面的。

 皇帝是要拉拢绝大多数群体,把少数群体给干掉的,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推动这样的制衡措施。

 现阶段的大明,就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调整。

 从天启七年开始,朱由校要用五年的时间,将大明海陆两军彻底明确下来,明确两军种的大致规模,要将卫所制摒弃掉,取而代之的是在偏远地区明确建设卫戍,待到偏远地区发展起来,再推动建设卫戍外移的趋势。

 没有任何冲突与矛盾下,想要做这样的改革,其实是很难的事情,因为一切都是一成不变的。

 即便是想改,也是很难的事。

 但有了冲突,有了战事就不一样了。

 在这样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批新人涌现出来,而将他们给发掘出来,把他们提拔到对应的位置,那么他们就会成为天然的改革先锋。

 朱由校并不否认,在这过程之中,这个新兴群体之中,肯定会有一批掉队的,不愿继续跟随的。

 可这不算什么大事啊。

 毕竟大明对外扩张,一旦这个基调明确了,将会持续数十年,甚至是更久,在这样一个长周期下,肯定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人涌现出来,以此来取缔他们的位置,从而成为持续改革的先驱。

 东南、湖广接连发生的事,等悉数传到西北那边去,已经是半个多月后的事情了。

 在一项项改革加速推行下,时间就会过得很快,尤其是扛着重担与压力的群体,他们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时间不够用。

 这一点在现阶段的大明,不管是位处中枢的,亦或是位处地方的,只要参与到改革的大明文武,对于此都有很直观的感受。

 “跟熊蛮子,卢阎王他们比起来,本督的心还是不够硬啊。”

 陕西,固原镇。

 三边总督衙门。

 孙传庭放下邸报,看向堂内所坐陕西巡抚魏光绪、甘肃巡抚练国事等一众封疆大吏,“得知他们在各自辖地做的事情,本督就一个想法,愧对陛下的信赖与倚重啊。”

 魏光绪、练国事他们听到这里时,无不是露出复杂的表情来。

 的确。

 在离开京城赶赴各自辖地任职时,他们一个个都是斗志高昂的,心里想的无不是在各自辖地,把各自的事情悉数做好。

 可实际上到了西北后,很多事情跟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别的不说。

 单单是近几年来,这持续不断出现的灾情,不是在东边出现,就是在北边发生,这让西北一带的局势,始终是处在一个不太安稳的境遇。

 为了能维系这种秩序,他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现在的西北,官场吏治是好了不少,随着一批批贪官污吏,在赈灾等事宜上被揪出来,处决掉,从少府等有司抽调的官吏,赶赴到空缺的位置上任职,这也使得西北的秩序出现一些变化。

 在大明,有几个区域,其实是很多官员不愿去的。

 西北,辽东,西南这些地域,原因很简单,跟北直隶,跟中原腹地,跟湖广,跟东南诸省比起来,这实在是太贫瘠了,去了那与发配没有什么区别。

 尤其是对出身在地域相对富庶的官员,那是能不前去就不会前去,可这也恰好满足了朱由校的需求。

 在天启五年以前,通过少府等有司选拔的特殊群体,被大明主流称之为传奉官的那帮群体,其中没有腐败的群体,只要是做出一些成效的,那即便上会提拔数级来录用,简单些来讲就是吏转官,官提拔。

 只要他们在西北,在辽东,在西南这些贫瘠之地,能够做出对应的成效,他们就会被酌情进一步提升。

 想叫马儿跑,就要勤喂草。

 这件事情啊,从漠南会战开打前,就一直在悄无声息的做着,而经过这数载的沉淀下,这类特殊群体的官吏,在西北,在西南,在辽东的规模不断增加,这也间接推动了一项项改革能够加快推行。

 战时机制好啊,这让中枢及地方的大多数官吏,能够始终处在紧绷状态下,只要他们能够把差事办好,那么就能被更高一级的发展。

 毕竟推行新政,是需要一批脚踏

实地的群体来做,来推的,这跟光动动嘴皮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阶段西北诸地的秩序,是处于安稳境遇下的,而各地吏治跟先前比起来,也有较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