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击仗剑至天涯

第1156章 分水岭(5)(第3页)

 是。

 到那个时候啊,他们可能会调离西北,可在西北待这么长的时间,他们对西北是有感情的。

 在他们任上,都不希望西北出现乱子。

 哪怕是后续他们离任了,同样不希望西北出现乱子啊。

 “你们的担忧,本督知道。”

 一眼看透魏光绪他们所想,不等有人说话,孙传庭就开口道:“西北太贫瘠了,靠农耕,是无法养活庞大人口的。”

 “同样的道理,集约型手工制造业,除了在少数地带外适合大规模筹建,在更多地带是不适合筹建的。”

 “所以西北地带的主要出路,是依托有利地势,对西域,对雪域,对草原,展开大规模边贸。”

 “现在下血本修建的驰道,内陆运河,就是为以后收取过路费,过运费在提前准备的,而边贸一旦发展起来,与之相对的边榷、商税等都可以增加收入。”

 “督堂,这要万一没有促成呢。”

 魏光绪听后,眉头微皱道:“毕竟您提到的这些地带,那都是比较混乱的,甚至有些地方对待我朝是格外排斥的。”

 “不是下官要唱反调。”

 “你想说的本官知道。”

 孙传庭摆摆手道:“如果因为混乱,因为排斥,从而影响到我朝对西北的战略布局,那么自有军队会出面解决的。”

 “自古以来,西域、雪域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先前国朝是因为种种原因,所以没有对上述之地进行有效管控。”

 “但现在不一样了。”

 “如果他们愿意顺应大势的话一切好说,但要是不愿意顺应的话,国朝就需要出兵去解决他们了。”

 魏光绪他们露出复杂的表情。

 也是因为孙传庭讲的话,他们就知远在京城的天子是怎样想的,一旦出现这股态势的话,就势必会有大批军队云聚西北,到时前来西北的商贸往来就会增多,毕竟大批军队云聚下的消费还是很客观的。

 商人都是逐利的,谁会对利益不满意呢?

 而一旦形成这样的态势,与之相对的边贸就会蓬勃发展起来。

 到那个时候啊,驰道,内陆运河这些建设就会发挥作用了。

 而如果说这种趋势形成了三五年的格局,当边贸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与体量,参与其中的人,就不会舍弃掉自己的利益的。

 要知道丝绸、茶叶、瓷器这些热销产品,可不止是通过海上对外运输,最初是从西域这边传过去的。

 这是要把西北为出发点的丝绸之路,重新给焕发起来啊。

 “这样的话是对西北有利,可对国朝来讲就不一定有利了啊。”练国事想了想,讲出心中所忧道。

 “毕竟在西北这边开启大规模战争,仅仅是战争期间的消耗,那可能就不是中枢财政所能承担的了。”

 “对此陛下已经想好了解决办法。”

 孙传庭回道:“国朝层面的海贸,还有别的改革下,会持续增加中枢财政,而币制改革将加快推动,所以这部分战争消耗开支,是不会转嫁到国内的,而是会转嫁到海外的。”

 “当然,这是后续要考虑的事情,可能五年,可能十年,至少现阶段西北这边,是不会对外扩张的。”

 “但是现在我等就要为之谋势了,一旦大规模的战争开启,如何缩小运输途中的损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那就要看驰道,看内陆运河了。”

 “所以诸君啊,接下来这五到十年,西北会有很重要的担子要扛起啦,当然在那个时候,可能诸君之中,包括本督都可能离任西北,但是在这之前,本督希望诸君能与孙某一起把该做的事都给做好。”

 “喏!”

 众人听后,立时起身应道。

 西北的问题,不止是压在孙传庭心里的一块石头,同样也是压在朱由校心里的一块石头。

 改革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的,明明西北在农业,工业等方面的优势,不是那么明显的。

 可偏偏不留余力的去扶持注定成效不大的政策,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浪费。

 改革,是要根据现实来推动的。

 在这么长时间的谋划下,针对西北这块,朱由校所能想象到的,就是以边贸作为先驱领域,以此带动着整个西北的发展。

 只有叫西北的群体,切切实实见到改革的红利,那么才能行之有效的深化改革,不然的话,后续肯定会迸发出很多问题。

 所以现阶段的西北诸地,看似依旧是以维稳为主,改革为辅,可实际上呢,一些改革正在悄无声息下谋势蓄力。

 等到一定的规模形成了,那么西北就能形成厚积薄发之势,开始对外表现出极强的态势。

 到那个时候啊,如果还有阻挡西北崛起的,那么大明军队就会作为开路先锋,以此来解决改革路上的绊脚石,继而深化西北之地的改革,从而叫西北变得更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