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8章 分水岭(7)(第2页)
最最关键的一点,是朱由校选派的这批人,是不会背叛他,背叛大明的,以在此等大势下,出现一帮新的野心家。
当然朱由校也知道,这种态势不能持续太久,不然有些事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
三年,这就是朱由校的底线所在!!
等到三年期限一过,各地讲武堂的主要负责人,就会由一批专业的人接管,而他们则是通过了朱由校的层层考验。
等到那个时候,针对于军队培养这一块儿啊,朱由校还会做具体的调整,以此来遏制住某些现象的出现
“几处新兵大营筹集的怎样了?”
在解决了讲武堂培养之事后,朱由校提起另一件事。
即新式军队操练新兵的部署。
这牵扯到的不止是陆军,还有海军。
大明要改为募兵制,这是走职业军队的关键所在,军队不是什么人想进就能进的,这是需要有一定门槛的。
只有营造出这一氛围,军队才能从跟上摆脱掉一些东西。
比如什么好男儿不当兵,这种想法,朱由校必须要给他逆转过来,这要是逆转不了,今后还怎样大规模对外扩张?
一方面是国朝重视军功,一方面是民间排斥当兵,这是一种极其割裂的现象,不给改变的话,那迟早是要出大问题的。
“在北直隶、辽东、山东、河南等地筹建的各级新兵大营,现阶段在还加紧筹备之中。”金铉当即禀道。
“最迟到今岁年底,由御前明确的各级新兵大营,就能悉数运转起来了,到时从长江以北招募的新兵,就会在上述之地接受全封闭操练。”
“按着半年一批的效率,这些新兵大营操练出的海陆新兵,会根据军务院的统筹分派到各地大军去。”
“不过陛下,这样一来的话,对于内帑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新兵大营这边是否要压缩些建制员额?”
“不能!!”
朱由校听后,立时道:“定的是多少就必须是多少,而且选进新兵大营的群体,他们的家眷可安置进皇庄、官办诸坊中去。”
“要定期叫他们进行书信来往。”
“这批通过新兵大营操练出的海陆新兵,今后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效率至少要持续三年才行。”
金铉欲言又止。
他不明白,天子为何要这样做,在今下这等态势下,还如此成规模的招募新卒,还要叫他们分流到各地海陆军之中,这对于国朝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即便是现在的一些改革,到最后都见到了成效,可是这纾解的中枢财政,也会被这些担子给压住啊。
如此一来的话,那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可金铉哪里知道朱由校是怎样想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西北的大基建计划,东北的大开发计划,将有数以百万计的青壮活跃到西北、东北各地去,他们从事着最繁重的差事,按以工代赈的方式活着,一旦钱粮出现短缺,这些聚集的青壮饿了肚子,那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就这,还只是集中的青壮呢。
这还没算上他们的家眷呢。
如此每年在西北、东北的开支,必将是一笔天文数字,就这还没算上沿途的损耗呢,算上以后会更多。
朱由校能够笃定一点,大明中枢能在短时间内进行供养扶持,可是时间长了,肯定是会出现问题的。
毕竟原始积累就这么多,不可能全都砸到西北和东北去啊,大明除了这两处地域外,还有别的地方啊。
所以想解决问题,要么就对下压榨,要么就对外抢夺,可对朱由校而言要是对下压榨的话,那他一直以来明确的改革,岂不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因此朱由校的目光瞄到了广袤的草原,现阶段的大明的确是将漠南地区,科尔沁地区控制起来了,但是还没有做到绝对掌控。
而除了这些地域,还有别的地域不在大明的掌控之内,与毗邻西域的草原地带,如更北的漠北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