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秘密立储(第3页)

 雍正爷的这个方法,保密性极强。只有皇帝自已知道储君是谁,其他人都无从得知。这样一来,就避免了朝臣和皇子们为了储君之位而展开的明争暗斗。 

 在整个秘密立储的过程中,强调的还是皇帝的权威。皇帝乾纲独断,定下储位人选,然后自已写谕旨并藏起来。这和“嫡长子”继承制有所不同。在“嫡长子”继承制下,群臣都可以参与讨论,嫡长子的身份也摆在那里,即使皇帝不乐意,还得考虑祖宗体制,立“嫡长子”为储君。 

 话说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一度想立他为储君。但问题是,汉惠帝刘盈占了个“嫡长”的身份,而且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为刘盈作保,这才让刘邦打消了另立储君的念头。这事儿告诉我们,嫡长子的身份有时候还真是个大优势,尤其是当背后有高人支持的时候。 

 到了清朝,雍正爷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这可真是个聪明的招数。因为“秘

而不宣”,群臣不知道立的到底是谁,自然就会以皇帝一人的喜好为标准了。即便是以自已的喜恶来定储君人选,皇帝基本上也都遵循“立嫡、立长、立贤”这几个原则。 

 据说,康熙在决定册立雍正为储君时,影响他的就是桐城方苞的那句话:“观圣孙,可保三代昌盛”。这个“圣孙”指的就是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弘历的好连康熙这个爷爷都能看得见,雍正自然也知道。所以,雍正秘密立储之后,几乎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储君人选必定是四阿哥弘历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