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组织形式(第2页)
如此一来,整个局面对于捻军而言简直就变成了一座充满死亡陷阱与重重迷雾的恐怖迷宫。在皖北一带,清军重兵屯集,防守严密至极,捻军想要突围而出?那简直比登天还要难!就连那宽阔无垠的淮河,此刻也被封锁得水泄不通,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捻军若是企图向北逃窜,无异于痴人说梦!哪怕他们真能插上一双翅膀,恐怕也是难以飞出这片被清军牢牢掌控的死亡之地。
最为厉害和决绝的当属这“查圩”行动,对于捻军而言,它无疑成为了一场可怕至极的噩梦。或许您会心生疑惑,究竟什么才叫做“查圩”呢?其实啊,这便是清政府派遣大批军队,逐门逐户、细致入微地进行搜查。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将捻军背后错综复杂的宗族网络彻彻底底地翻个遍。
想当初,捻军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无畏,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在于他们得到了来自宗族势力源源不断的支持与援助。然而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那些曾经坚定站在捻军身后的宗族,竟然纷纷倒戈相向,摇身一变,成为了清军的眼线和耳目。如此一来,捻军犹如失去了左膀右臂一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面对这般局势,捻军已然回天乏术,只剩下满心的无奈与叹息:“哎呀呀,这宗族式的松散管理模式,可真是把咱们给坑惨啦!”这情形就好似原本烹制得好好的一锅香喷喷米饭,眼看着即将大功告成之际,却由于火候掌控不当,火势过大过猛,最终导致整锅米饭都被烧成了焦黑一片,令人惋惜不已。
话说当年的捻军,面对那严峻到令人窒息的形势,实在是被逼入了绝境,毫无退路可言。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怀着满心的悲痛和眷恋,含着泪水与自己坚守多年的根据地挥手作别。要知道,这片土地可是养育他们成长、见证他们奋斗历程的家乡啊!
那离别的场景真是惨不忍睹,如同村里人为即将奔赴沙场的壮士送行一般。哭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泪痕,仿佛这一去便再也无法归来。那些曾经紧密团结在一起,宛如一人般坚不可摧的捻军成员们,此刻却如同一群失去巢穴的蚂蚁,惊惶失措地四散奔逃。原本牢不可破的宗族关系,也在这兵荒马乱之中被撕扯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就好似那被狂风吹散的蒲公英,身不由己地飘荡在空中,完全不知将会飘落何方,命运变得如此飘忽不定。
那些个“响老”,以前在当地那是响当当的人物,走哪儿都有人簇拥着,现在倒好,成了流亡者,皖北的根基没了,只能往南边溜,寻求一条生路。他们心里那个苦啊,就像是吃了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这世道啊,真是变了,以前风光无限,现在却落得如此下场。
捻军的领袖赖文光,那可是个有胆有识的人物,他带着三万多名士兵,那队伍长得跟长龙似的,离开安徽,跨过汉水,一头扎进了湖北。他们心里那个盘算啊,就想突破李鸿章在湖北和河南设下的防线,回到天京旧址,靠着太平天国那点残余势力,东山再起。这想法是挺好的,但现实呢,却残酷得跟冬天里的冰碴子一样。
李鸿章那老家伙,可不是吃素的,他借鉴了曾国藩打太平军的那套,来了个“扼地兜剿”。你知道啥是“扼地兜剿”吗?就是把重要道路都封得死死的,然后一步步往死里逼,就像是那猫捉老鼠的游戏一样,老鼠想跑?门都没有!捻军这下是彻底被困住了,想突围?难如登天!
同治二年那会儿,捻军在湖北京山跟淮军干上了,那场面啊,简直就是尹隆河边的惨烈大战再现。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天响,捻军兄弟们是拼尽了全力,那刀光剑影的,看得人眼花缭乱。可结果呢,哎,只能说命运弄人啊!捻军虽然勇猛,但终究还是敌不过淮军的猛烈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