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组织形式
捻军所采用的那种以宗族为基石构建起来的组织架构,宛如织女手中的金丝银线一般,巧妙地编织出了一张覆盖整个皖北地区县镇的“亲情之网”。这张网的坚韧程度简直超乎想象,它犹如古老槐树底下那错综复杂、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的庞大根系,相互交织缠绕,紧密而又稳固。
当普通百姓谈起捻军时,他们无不流露出钦佩与赞赏之情。人们纷纷翘起大拇指,眼中闪烁着兴奋和自豪的光芒,对其表示坚定不移的拥护与支持。这种情感仿佛是自家人即将去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于是乎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少,齐心协力、摩拳擦掌准备一同上阵助力那般热烈且真挚。
话说这捻军呐,着实有些能耐!他们可是深谙世事之道,巧妙至极地借助了宗族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竟然将地方的司法大权都悄无声息地“代劳”了起来。遥想当年那个时代呀,普通百姓们若是遇到些什么纷争纠葛之类的麻烦事,除了向官府求助之外,似乎也别无他法。然而,那官府的大门槛儿高耸入云,简直堪比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一般难以逾越。想要进入其中申冤诉苦,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一个不小心甚至可能会招来一顿狠狠的板子伺候。如此一来,谁还愿意去自讨苦吃呢?但要是去找捻军里被称为“响老”的人物帮忙解决问题,那就完全不同啦!分文不取不说,而且处理起事情来那叫一个条理清晰、明察秋毫,绝对公平公正,让人挑不出一丝毛病。这些“响老”们呐,在人们心目中就如同村子里备受尊敬的老大爷一样,德高望重且公正无私。大家伙儿但凡碰上点矛盾纠纷,都会满心欢喜地跑去向他评评理,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响老”所说出的每一句话,可比官府下达的那些个生硬刻板的判词要管用得多哩!
然而,话又说回来,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宗族性组织自然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副作用”。在捻军中,众人之间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彼此不是沾亲带故,就是有着深厚的友情纽带相连。这种关系网紧密交织,犹如夏日里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蚊子一般,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缭乱。
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由于过度倚重血缘与地域关系,捻军内部宛如一个庞大的家庭,各个分支派系都怀揣着各自的心思盘算,想要实现思想上的完全统一简直比登天还难。尤其是淮南和淮北的两支队伍,它们分别被形象地比作“大房”和“二房”。双方因为战略决策中的去留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争执不下,吵闹不休,局面一度失控,几乎就要将整个捻军这个原本团结一心的“大家庭”硬生生地拆散开来。
同治五年那会儿,捻军内部那是风波不断,就像村里两户人家因为一堵墙吵得不可开交一样。你说这墙是你的,他说这墙是他的,最后呢,墙没争明白,倒是把捻军的团结给争没了。这宗族性的松散管理啊,就像是村里的一群散养鸭子,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节奏。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候,这边刚喊“冲啊”,那边可能已经“开饭啦”!合作的时候挺像那么回事,但一不留神就各自为战,跟唱戏的一样,你唱你的西皮,我唱我的二黄,合不上拍。
要说这宗族武装的局限性呀,可真是犹如给捻军戴上了一个无法挣脱的“紧箍咒”一般,使得其发展潜力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而清政府这边一瞧,心中不禁大喜过望:嘿嘿,如此天赐良机怎可错过?于是乎,他们赶忙调整战略部署,摩拳擦掌地准备要给捻军来一场彻彻底底的“团灭”大戏。
此时此刻,那些清政府官员们心里头美得呀,恰似那狡猾的老猫成功逮住了一只可怜兮兮的小老鼠,正在那儿暗自思忖着究竟该如何戏弄一番才好呢。时间来到同治五年,曾国藩这个老谋深算的家伙更是不惜下足血本,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举措。先是搞出了所谓的“重点布防”计划,将大批精锐兵力集中部署到关键区域;接着又弄出个“河防布局”,妄图凭借河流天险阻挡捻军前进的步伐;最后还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查圩”大行动,对捻军可能藏匿或活动的地区展开地毯式搜索和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