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洋务运动(第3页)

 到了同治四年,李鸿章那哥们儿更逗,他就像是个精明的商人,眼光独到。他委托海关道员丁日昌,把虹口那铁工厂给买下来了,然后把上海、苏州的两个洋炮局一股脑儿搬到了上海,凑了个大型军事工业制造局的局儿。这一下子,中国就算是有了铸铁、炼钢、机器生产还有各种军工产品的“全套武功”了,产品多得是,大炮、水雷、蒸汽轮船,样样俱全,简直就是新式武器的“大超市”。说到这个,现在的上海江南造船厂就是那时候的“老祖宗”呢,那可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

 光有技术不行啊,得有人会用啊!于是洋务派又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那简直就是培养“技术小能手”的摇篮。学生们在里面学得那叫一个起劲,摆弄那些机械仪器就像是在玩玩具一样熟练。

 还不止这些呢,他们还兴办外国语学校、实验学堂,那简直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人才啊!这洋务派为了国家的进步,那真是拼了老命了!他们知道,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

 同治11年,也就是那公元一八七二年,朝廷搞了个大动作,那可是震惊全国的大事儿。首批30名幼童,就像是一群“小探险家”,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奔赴美国留学去了,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海外奇遇记”。他们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第一批远赴海外留学的孩子啊!这简直就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儿,古时候哪儿有过这阵仗啊!

 这些幼童啊,在国外那可是吃了不少苦头,但也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他们就像是一颗颗种子,在国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后来啊,一去就是三批,总共100多人,那场面可真是壮观啊!

 朝廷一看,这事儿挺重要,得有个专门管外交的机构啊,不然这外交事务乱糟糟的,可怎么行呢?于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应运而生了,这简直就是清廷的“外交部”啊!但这衙门可不简单,除了管外交,其他洋务事儿它也得插手,那简直就是个大管家。建铁路、修电报、造轮船、练新兵……这些事儿都归它管。你瞧瞧,这总理衙门简直就是清廷的“全能内阁”,那权力可大了去了!

 兼总理衙门大臣的人,就是清廷的“首席大管家”,那地位可是高得不得了。以前清朝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海上来的各国事儿归礼部管,陆地上来的归理藩院管,那简直就是乱糟糟的一团麻。现在好了,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一切都井井有条,那效率可是高多了!

 还设立了“北洋通商大臣”,这官职听起来就挺威风的。他管北方的直隶、山东、奉天三省的对外通商和海防事儿,驻在天津,由直隶总督兼任。所以啊,后来袁世凯的部队为啥叫“北洋军”呢?因为袁世凯就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嘛,这“北洋”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