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灶台上的余温(第3页)

 饺子吃完时,窗外的天色已经沉了下来,楼道里的灯亮了,把窗户映成块橘黄色的玻璃。杨母在厨房洗碗,水流哗哗地响,夹杂着她哼的评剧调子,《花为媒》里的那段"报花名",被她唱得带着点饺子汤的暖意。杨父在客厅钉钉子,要把母亲系围巾那张照片挂起来,红绳在钉子上绕了三圈,歪了三次才摆正,像在给照片系安全带。

 “明天我再去趟照相馆,”季洁看着照片里婆婆笑弯的眼睛,“把全家福也冲出来,正好能插进这相册的最后一页。”

 杨震正帮着收拾餐桌,闻言笑了:“不如等开春拍了红枫,一起冲成大的,挂在客厅正中间,让爸天天对着红枫练镜头。”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向八点,“该回队里了,老郑说今晚有个案情分析会。”

 下楼时,杨父突然追了出来,手里举着那台银灰色的相机,皮套上的补丁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这个你们拿着,”他把相机塞进季洁手里,掌心的温度透过皮革传过来,“胶卷我看了,还能拍几张。下次出任务,要是路过有红枫的地方,帮我拍两张——我听老王头说,南边的枫叶比咱们这儿的红,像泼了朱砂似的。”

 季洁握着相机站在楼梯口,皮套上的温度顺着掌心往胳膊上爬,像条暖暖的小蛇。楼道里的灯忽明忽暗,杨父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贴在斑驳的墙壁上,像幅没干透的水墨画。“爸,您回去吧,天凉。”

 “哎,哎。”杨父应着,却没动,直到警车开出家属院大门,季洁从后视镜里看过去,还能看见那个佝偻的身影站在楼道口,像棵守着家的老槐树。

 警车驶上主干道,路灯的光晕在车窗上明明灭灭。季洁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突然把相机举了起来,对着夜空按了下快门。"咔嗒"一声轻响,清脆得像初春冰面裂开的声音,像极了杨父修了三年的快门声。

 车窗外,月亮终于从云层里钻了出来,清辉洒在路边残留的积雪上,像撒了层碎银。季洁想起灶台上还温着的饺子汤,想起相册里那张被岁月磨得发虚的全家福,想起杨父补了又补的相机套——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细节,就像老相机里的胶卷,总要等合适的光,才能显影出最清晰的模样。而那些没能说出口的惦念,早就在日复一日的烟火气里,酿成了灶台上的余温,不炽烈,却足够暖透漫长的岁月。

 她轻轻拉上包的拉链,相机的轮廓隔着布料硌在掌心,像块揣了多年的暖玉。警笛声在远处隐约响起,又渐渐淡去,而此刻车厢里的寂静,却比任何声音都更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