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小刀的奇葩想法

警局的吴磊和文化稽查的工作人员立刻戴上手套,小心地翻阅起来。

 他们首先看到的,是张良亲笔写下的、极其详尽的创作大纲和核心设定。

 每一部、每一卷的故事脉络、人物关系、关键场景甚至核心谜题,都罗列得清清楚楚。

 在这些大纲上,有大量艾华和楚清用不同颜色笔迹添加的密密麻麻的注释、推演逻辑和情节细化方案。

 更关键的是那些分卷创作笔记。艾华翻到其中几页,指着上面清晰的笔迹和时间标注:

 “您看这里,《鬼炊灯·精绝古城》关于‘鬼洞’内壁画的描述。

 灵感来源于1980年《考古学报》第三期对新疆尼雅遗址出土壁画的学术报告,我们做了夸张和奇幻处理。笔记里标注了引用来源页码。”

 “还有《盗墓笔计·七星鲁王宫》里战国帛书机关的设想,是基于楚清查阅的《先秦机械考》和《墨子·备城门》里记载的早期机关术原理。

 结合了民间传说进行的艺术虚构。这些参考书目都列在笔记后面了。”

 吴磊仔细看着笔记,艾华的笔迹清晰工整,逻辑推演严密。

 每个看似玄奇的细节旁边,几乎都标注着或公开、或冷僻但合法的文献来源。

 民间故事原型,甚至注明了“此为艺术夸张”的说明。

 其严谨程度,堪比学术论文的注释。

 接着,艾华又拿出两份由国家版权局核发的、盖着鲜红印章的作品登记证书。

 清晰载明两部小说的着作权归属及完成日期。

 最后,展示了几份更早的合同和邮件记录:

 “这些是我们工作室与多家正规出版社签订的出版合同,以及向国家图书馆缴送样书的记录,所有创作和发行环节,均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监管。”

 吴磊翻看着厚厚一摞证据,严肃的表情渐渐缓和。

 艾华的材料充分,条理清晰,创作链条完整得无懈可击。

 每一处可能引起“过于真实”联想的细节,都能在创作笔记里找到其合法合理的灵感来源或艺术加工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