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自产运输机与民营航空业

当数十架标志性的C-47运输机排成数个整齐的队列,沉稳飞过后,一种外形截然不同的飞机,闯入了人们的视野,也牢牢抓住了观礼台上马歇尔将军的目光。

 “双翼?单发?”马歇尔微微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这队新出现的飞机。

 它们拥有老式双翼机的特征,但机身线条和引擎罩又显得相当规整现代,飞行姿态平稳而灵活。

 “这是……什么型号?从未在盟军序列中见过。”

 这正是南华密支那飞机制造厂,在张弛提供的核心设计思路指导下,自行设计生产的‘鲲鹏甲型’轻型运输机。

 其设计蓝本,正是张弛记忆中后世那款功勋卓着的运-5(图)。

 鲲鹏甲型拥有宽大的双层机翼,为其提供了卓越的低速稳定性和惊人的短距起降能力。

 其心脏是一台南洋自产的r-1830“双黄蜂”星型发动机(与C-47、dC-3同款),技术成熟可靠。

 涂装着丛林绿色迷彩的机身,大部分采用了杉木骨架+蒙布的轻量化设计,只有关键的发动机舱和翼梁部分使用了铝合金,在保证必要强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和制造难度。

 最大平飞速度300km/h,最大航程950km,最大载员10人(包括2名飞行员),最大载货重量1.8吨。

 其运输能力自然不能与庞大的dC-3、C-47相比,但其也有个巨大优点,起飞距离只需150m,并且不挑跑道,随便有块平整的空地就能起飞降落。

 由于南洋地形过于破碎,在丰水期到处都是河流和小溪,难以从地面进行交通,因此张弛专门要求大量生产这款省油又方便驾驶的轻型运输机。

 其定位就是飞在天上的皮卡车,皮实耐用还便宜,拉人拉货都可以。

 其仅发动机舱、翼梁用铝合金,其余部分使用杉木+蒙布机身,当前生产成本仅11万南洋元(2.2万刀),张弛预计后期等到规模化量产,可以压到7.5万南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