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1章 尸易无限(56)(第3页)
他猛地攥紧信纸,指节捏得发白。兵马俑坑他早年随师父去过一次,藏在骊山脚下的几个土窑后面,坑内排列整齐的陶俑铠甲上还留着秦代工匠的指纹。若是被日军的探测仪找到,再用爆破技术炸开,那些沉睡了两千年的陶俑会瞬间变成碎片。
“必须在探测队到西安前截住他们!”吴贤把密信拍在桌案上,惊醒了旁边打盹的小李,“你立刻去通知赵刚,让他带二十个队员,准备好炸药和干粮,咱们明天一早就出发去太原!”
小李揉着眼睛刚要起身,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老周抱着一个布包闯进来,脸上沾着泥点:“吴先生,不好了!城里来了几个穿西装的日本人,说是‘文化考察团’,在古月轩里看文物,我总觉得他们不对劲,像是在打听兵马俑的消息!”
吴贤心里一沉。日军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派考察团稳住洛阳,实则让探测队偷偷去西安。他快步走到窗边,撩起窗帘一角,看到古月轩门口停着两辆黑色轿车,几个穿西装的日本人正围着老周店里的一尊北魏佛头指指点点,其中一人手里还拿着个巴掌大的金属仪器,正对着佛头来回扫描。
“那是简易探测仪,在测佛头的年代和材质。”沈文儒不知何时站在身后,声音压得很低,“他们是在试探咱们的反应,要是咱们没察觉,探测队就会放心去西安。”
吴贤点点头,转身从墙上摘下一把驳壳枪:“老周,你去稳住他们,就说佛头是仿品,真迹早就转移了。我和沈先生去会会他们,趁机把他们的探测仪毁掉,拖延时间。”
古月轩的柜台后,穿西装的日军头目正用放大镜盯着佛头,看到吴贤走进来,立刻收起仪器,脸上堆起假笑:“这位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是这店的掌柜,听说有人来看文物,特来招待。”吴贤接过老周递来的茶碗,故意把茶水洒在日军头目手上,“实在对不住,手滑了。”
日军头目慌忙擦手,藏在西装内袋的探测仪露出来一角。吴贤眼疾手快,假装帮忙整理衣服,指尖悄悄勾住仪器的电线,轻轻一扯,里面的保险丝“啪”地断了。
“贵国的仪器真精致,就是不知道准不准。”吴贤笑着拿起仪器,故意往柜台上一磕,外壳裂开一道缝,“哎呀,我这笨手笨脚的,您可别见怪。”
日军头目脸色瞬间铁青,却又不好发作,只能强压着怒火:“无妨,只是个样品。我们还有事,先走了。”说完带着手下匆匆离开,连佛头都忘了再看。
看着轿车消失在街角,老周擦了把汗:“这招真管用!他们肯定以为咱们没识破他们的计谋。”
“只是暂时的。”吴贤把坏了的探测仪揣进怀里,“考察团回去后会立刻报告,探测队说不定会提前出发。咱们得加快速度,今晚就去太原。”
当天夜里,吴贤、沈文儒和赵刚带着队员们,趁着夜色悄悄出了洛阳城。马蹄声在官道上敲出急促的节奏,月亮躲进云层时,他们就借着星光赶路,天亮时终于赶到太原城郊的一个小山村。
村里的地下党联络员老王早已在村口等候,看到他们来了,赶紧把他们领进一间破窑洞:“日军的探测队住在太原城里的客栈,有三十多个士兵守卫,探测仪都放在客栈二楼的房间里,门口有两个岗哨。”
吴贤蹲在窑洞地上,用炭笔勾勒客栈的布局:“赵刚,你带十个队员,今晚三更去客栈后门,用炸药炸开墙壁,把探测仪抢出来。我和沈先生带剩下的人,在客栈对面的茶馆埋伏,吸引岗哨的注意力。”
三更天的太原城,街道上只有打更人的梆子声。赵刚带着队员们摸到客栈后门,用湿棉布裹住炸药,“轰隆”一声轻响,后门被炸开一个洞。他们刚冲进去,就听到二楼传来脚步声,两个岗哨举着枪跑下来,赵刚抬手两枪,岗哨应声倒地。
楼上的日军听到动静,纷纷端着枪冲下来。吴贤在茶馆里看到客栈亮起灯光,立刻让队员们朝着天空开枪,大喊:“抓汉奸啊!有人偷文物!”街上的百姓被惊醒,纷纷打开窗户探头看,日军怕惊动巡捕房,不敢贸然开枪,只能缩回客栈。
赵刚趁机冲上二楼,踹开房门,看到房间里摆着五台银色的探测仪,正闪着绿光。他赶紧让队员们把探测仪装进麻袋,扛起麻袋就往楼下跑,与吴贤汇合后,趁着混乱撤出了太原城。
“总算把探测仪毁了!”小李坐在马背上,把一个探测仪往石头上一摔,零件散了一地。
吴贤却摇了摇头,捡起一块碎片:“这是备用的,真正的探测仪肯定已经被探测队带走了。咱们得赶紧去西安,赶在他们前面保护兵马俑。”
众人不敢耽搁,快马加鞭往西安赶。走了两天两夜,终于在第三天清晨看到了骊山的轮廓。山脚下的几个土窑前,几个村民正拿着锄头在地里干活,看到吴贤他们来了,赶紧迎上来:“是吴先生吧?慧明法师让我们在这等你们,说日军的探测队已经到临潼了,明天就来骊山!”
吴贤跟着村民钻进土窑,掀开窑里的一块木板,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顺着梯子爬下去,一股潮湿的土腥味扑面而来,借着火把的光,能看到坑内排列整齐的陶俑,它们的脸在火光下显得格外肃穆。
“得把陶俑转移到更隐蔽的地方。”沈文儒摸着陶俑的铠甲,“骊山后面有个天然溶洞,能容纳所有陶俑,就是路不好走,需要村民帮忙。”
吴贤立刻让队员们去村里召集百姓,自己则带着几个人在洞口布置陷阱。他们把陶罐装满煤油,埋在洞口周围,又在地上撒上滑石粉,只要日军一踩上去,就会滑倒,正好掉进煤油罐的包围圈。
百姓们听说要保护兵马俑,纷纷扛着锄头、扁担赶来。男人们钻进俑坑,小心翼翼地把陶俑搬到木板上,女人们则在旁边递绳子、垫稻草,孩子们也帮着搬陶俑手里的青铜剑。吴贤看着这一幕,眼眶有些发热——这些百姓或许不知道陶俑的历史,却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绝不能让外国人抢走。
搬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把所有陶俑都转移到了溶洞里。吴贤刚要封上洞口,远处突然传来汽车引擎声——日军的探测队到了!
他赶紧让百姓们躲进溶洞,自己则带着队员们埋伏在土窑周围。日军的卡车停在土窑前,十几个士兵跳下来,手里拿着探测仪,朝着土窑的方向扫描。探测仪的屏幕上很快出现一个红色的圆点,日军头目笑着说:“找到了,就在里面!”
几个士兵举着枪冲进土窑,刚踩进洞口的滑石粉,就滑倒在地,正好压在煤油罐上。吴贤立刻点燃火把,扔了进去。“轰隆”一声,煤油罐爆炸,火焰瞬间把土窑门口封住,日军士兵们吓得纷纷后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里面的人听着,赶紧把陶俑交出来,否则我们就用炸药把这里炸平!”日军头目举着扩音器大喊。
吴贤从土窑后面探出头,手里拿着一个陶俑的头:“想要陶俑?先过我这关!”说完把陶俑头往地上一摔,碎片溅了日军士兵一身。
日军头目气得大喊着让士兵开枪。子弹像雨点一样朝着土窑射来,吴贤和队员们躲在土窑后面,用步枪还击。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是八路军的增援部队到了!
八路军的骑兵们像一阵风一样冲过来,手里的马刀挥舞着,很快就把日军的队伍冲散。日军头目看到大势已去,只好下令撤退,临走前还不忘朝着土窑扔了几颗手榴弹,炸毁了土窑的入口。
吴贤看着被炸毁的土窑,松了口气——洞口虽然没了,但陶俑都在溶洞里,安全了。他转身朝着溶洞的方向走去,刚走几步,就看到沈文儒拿着一张纸条跑过来,脸色苍白:“吴先生,不好了!南京传来消息,日军的‘爆破队’已经到了明孝陵,准备炸掉朱元璋的陵墓!”
吴贤心里一紧。明孝陵的地宫藏在紫金山下,里面不仅有明代的陪葬品,还有记载明朝历史的石碑。若是被炸毁,明朝的一段历史就会永远消失。他立刻召集队员们:“咱们现在就去南京,绝不能让鬼子炸了明孝陵!”
队员们虽然都很疲惫,但听到明孝陵有危险,纷纷打起精神,翻身上马。沈文儒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从怀里掏出一张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全国还未被日军破坏的文物遗址,密密麻麻的红圈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等着他们去守护。
一路上,他们看到不少逃难的百姓,有的背着行李,有的抱着孩子,嘴里念叨着“鬼子要炸皇陵了”。吴贤心里更急了,快马加鞭,原本五天的路程,他们四天就赶到了南京城外。
刚到紫金山脚下,就听到明孝陵方向传来爆炸声。吴贤带着队员们赶紧冲过去,看到明孝陵的碑亭已经被炸毁,几个日军士兵正拿着炸药包,朝着地宫的入口走去。
“住手!”吴贤大喊着冲上去,手里的洛阳铲挥舞着,很快就杀开一条血路,来到地宫入口前。日军士兵们举着枪围上来,吴贤和队员们背靠背站在一起,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一个日军士兵举着炸药包就要往地宫入口扔,吴贤眼疾手快,一把夺过炸药包,朝着日军士兵们扔过去。“轰隆”一声巨响,日军士兵们被炸得七零八落。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喊杀声——是南京的地下党和百姓们赶来了!他们拿着锄头、镰刀,朝着日军士兵们冲过来。日军士兵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吓得纷纷撤退。
吴贤看着完好无损的地宫入口,松了口气。可他刚想歇口气,就看到远处的天空中出现了几架日军飞机,正朝着明孝陵的方向飞来,机翼下挂着的炸弹清晰可见。
“大家快躲进地宫!”吴贤大喊着,带着队员们和百姓们钻进地宫。刚进地宫,飞机的炸弹就落在了明孝陵的地面上,震得地宫顶部的泥土簌簌往下掉。
吴贤蹲在地宫的石柱后面,听着外面的爆炸声,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日军不会就此放弃,他们还会继续寻找中国的文物遗址,用更残忍的手段破坏。但他也相信,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就一定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把鬼子彻底赶出中国。
地宫的黑暗中,百姓们的呼吸声渐渐平稳下来。吴贤摸着石柱上的明代刻痕,突然想起师父曾说过的话:“文物是死的,可守护文物的人是活的。只要人在,文物就有希望。”他握紧手里的洛阳铲,在心里暗暗发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一直守护下去,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可他不知道的是,日军的总部已经制定了一个更加恶毒的计划——他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投放“细菌弹”,不仅要消灭抗日力量,还要让那些无人守护的文物遗址在细菌的侵蚀下慢慢腐烂。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在朝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逼近,吴贤和他的同伴们,即将面临一场最残酷、最艰难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