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2章 尸易无限(67)(第2页)
在商贸区的一处建筑遗迹里,我们还发现了一卷残破的丝帛,上面用汉文、大宛文、希腊文三种文字记录着一笔贸易账目。经过专家的翻译,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笔汉朝商人与大宛商人的交易记录:汉朝商人用一百匹丝绸,换了大宛的十匹汗血宝马和五十斤玉石,还约定下次交易时,大宛商人将提供更多的宝马,汉朝商人则会带来中原的瓷器和铁器。“这卷丝帛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汉朝与大宛贸易记录!”沈会长激动地说,“它不仅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张骞通西域,引进大宛汗血宝马’的记载,还为研究当时的贸易规模和商品种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我们在遗址的西北角发现了一处佛教寺庙遗址。寺庙的佛殿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壁画,壁画上绘制的佛陀形象,既有印度佛教艺术的庄严,又融入了中原绘画的细腻和希腊雕塑的写实风格。壁画的下方,还刻着用汉文、梵文、大宛文三种文字书写的佛经经文,其中一段经文的落款处,写着“汉永平十年,大宛沙门安清译”——这表明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大宛的僧人来到中原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寺庙的藏经阁遗址,我们挖出了大量的经卷和木简,其中不少经卷是用多种文字抄写的,有的经卷甚至是用中原的毛笔和纸张书写,却记录着大宛的佛教经典。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一个破损的木箱里,发现了几封古代使者的书信,其中一封是汉朝使者写给大宛国王的,信中提到他奉命出使大宛,带来了中原的丝绸和瓷器,希望能与大宛继续保持友好往来,并请求大宛协助保护汉朝商队在西域的安全。信的结尾处,还提到了楼兰、精绝、于阗等国的国王都对汉朝表示友好,愿意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这些书信太珍贵了!”我捧着书信,眼眶有些湿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友好交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最好见证。”扎西则拿着一封大宛使者写给疏勒国王的书信,笑着说:“你看,这封信里还提到,大宛的养马专家会去疏勒,帮助疏勒培育优良的马种,这和我们在疏勒发现的马具残件正好吻合。”
大宛古国遗址的发掘工作持续了二十多天,我们共出土文物四千多件,包括文书、器物、壁画、经卷、马具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了大宛作为丝绸之路西端重要国家,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西域诸国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文物局的专家们在现场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次发掘是西域考古史上的里程碑式发现,为研究西汉至东汉时期西域的政治格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离开大宛那天,库尔班和定居点的牧民们都来送我们。他们手里捧着自家烤制的馕和晒干的羊肉,非要塞到我们的车里。库尔班拍着我的肩膀,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谢谢你们,让我们知道了大宛古国的辉煌历史。以后要是还来,一定要到我们定居点做客,我们给你们杀羊、煮奶茶!”
越野车驶离渴塞城遗址,我回头望去,雪山下的残垣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温暖的红光,渐渐消失在视野中。陈默打开地图,指着大宛以西的方向:“根据《汉书·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以西是康居古国,那里是中亚地区的强国,与大宛、疏勒等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说不定能找到更多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线索。”
我掏出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大宛古国遗址发掘完成,出土大量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文物及汉朝与大宛贸易记录,证实大宛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下一站,康居古国遗址,继续探寻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交流的足迹。”
车子在雪山间飞驰,朝着康居古国的方向前进。车窗外,寒风呼啸,雪花开始飘落,远处的雪山在风雪中若隐若现,像是在召唤我们去揭开更多尘封的历史。爷爷的玉佩放在手边,温润的触感仿佛在提醒我,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珍贵的文明等着我们去发现,还有更多厚重的历史等着我们去守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看着远方渐渐清晰的山路,心里充满了期待——康居古国,我们来了。
越野车在风雪中驶入中亚草原时,车轮下的冻土发出“咯吱”的脆响。库尔班裹紧了身上的羊皮袄,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土丘:“那就是康居古国的‘奥什遗址’,以前牧民放羊时,常在那附近捡到铜箭头和陶片。”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车窗上,模糊了视线,远处的雪山像是被裹上了一层白纱,在铅灰色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肃穆。
我们在遗址附近的哈萨克族牧民毡房里落脚。毡房主人阿合买提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听说我们要找康居古国的遗迹,立刻拿出一个牛皮袋:“这里面是我父亲年轻时在遗址里挖的东西,你们看看有没有用。”袋子里装着几块铜器残片、一枚磨损的银币,还有一块刻着奇怪符号的木板——木板上的符号和我们在大宛遗址见过的文字有几分相似,却又带着独特的曲线,显然是康居文。
第二天雪停后,我们跟着阿合买提前往奥什遗址。遗址坐落在一片开阔的草原上,四周环绕着低矮的土丘,土丘上布满了人工开凿的洞穴,像是当年的居住遗址。阿合买提指着最大的一座土丘:“老人们说,那是康居国王的‘金帐’遗址,下面埋着不少宝贝,就是挖不动。”
我们先从居住遗址开始勘察。陈默在一个洞穴里发现了一堆破碎的陶罐,陶罐的纹饰很特别——颈部刻着中原的“回纹”,腹部却是中亚风格的“兽纹”,底部还印着一个小小的“汉”字。“这肯定是康居工匠仿照中原陶罐制作的!”陈默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残片收好,“你看,这‘回纹’的技法虽然粗糙,但能看出明显的中原影响。”
扎西则在另一个洞穴里有了更重要的发现——一面残破的铜镜,镜面已经氧化发黑,但背面的纹饰依然清晰:中央是康居的“雄鹰纹”,周围环绕着精绝的“神鸟纹”、楼兰的“四灵纹”,甚至还有希腊的“橄榄枝纹”。“这面镜子太绝了!”扎西激动地说,“简直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活化石,把我们一路见过的纹饰都集齐了。”
随着发掘范围的扩大,我们在居住遗址的外围发现了一条古代的商道遗迹。商道上散落着不少骆驼粪便和马具残件,最让人惊喜的是,在一处避风的土坎下,我们挖出了一个青铜盒子,里面装着几十枚来自不同国家的钱币——有中原的“五铢钱”、大宛的“天马纹银币”、罗马的“金币”,还有刻着康居文的“铜币”。沈会长拿着一枚罗马金币,仔细观察着上面的花纹:“这枚金币的年代应该是公元1世纪,和东汉时期吻合。康居作为中亚枢纽,果然是各国货币的流通中心。”
在商道遗迹的尽头,我们找到了“金帐”遗址的入口。入口被厚厚的冻土和碎石掩盖,队员们用镐头和铲子挖了整整一天,才清理出一条通往地下的通道。通道里漆黑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我们举着探照灯往下走,很快就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地宫——地宫的四壁用夯土加固,上面绘制着色彩鲜艳的壁画,虽然部分颜料已经脱落,但仍能看出壁画的内容:康居国王坐在宝座上,接受各国使者的朝拜,使者们穿着不同风格的服饰,有的穿中原汉服,有的穿西域胡服,有的穿希腊长袍,手里捧着各自的贡品——中原的丝绸、大宛的宝马、罗马的玻璃器皿、精绝的玉石。
“这壁画就是‘万国来朝’的真实写照啊!”我看着壁画,忍不住感叹。沈会长则注意到壁画角落的文字:“你们看,这些文字是用康居文、汉文、希腊文三种文字写的,记录的应该是各国使者朝拜的场景和贡品清单。”
地宫的中央,有一个方形的石台,上面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青铜鼎。鼎身上刻满了文字和纹饰,文字是康居文和汉文的对照,详细记载了康居与周边各国的交往历史——其中明确提到,康居曾与汉朝、楼兰、精绝、大宛等国签订盟约,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还派遣使者前往长安朝贡,带回了中原的丝绸、瓷器和先进技术,同时将中亚的良马、香料、玉石传入中原。
“这青铜鼎就是康居古国的‘国之重器’啊!”沈会长激动地说,“上面的文字比任何史料都更详细地记录了康居与各国的交往,尤其是与中原的联系,简直是无价之宝。”
在青铜鼎的旁边,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小型的祭祀台,台上摆放着三尊泥塑雕像,分别代表着康居的“雄鹰神”、中原的“黄帝”、希腊的“宙斯”。雕像的底座上刻着相同的文字:“诸神共佑,四海同源。”专家检测后发现,这三尊雕像的年代相同,都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说明当时康居不仅在政治、经济上与各国交流,在宗教信仰上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随着发掘的深入,我们在“金帐”遗址的西侧发现了一处大型的仓库遗迹。仓库里堆放着大量的货物残件,包括中原的丝绸碎片、大宛的马具、罗马的玻璃残片、精绝的玉石原石,甚至还有印度的香料残渣。在仓库的角落,我们挖出了一卷保存完好的丝帛,上面用康居文、汉文、梵文三种文字记录着一份“丝绸之路贸易协定”——协定中明确规定了各国商队的通行规则、税收标准、货物保管方式,甚至还提到了设立“商队护卫队”,由康居、汉朝、大宛等国共同派兵,保护商队免受匈奴和盗匪的袭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份协定太重要了!”陈默拿着丝帛,手都在发抖,“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丝绸之路国际公约’,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域各国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维护贸易秩序的意识,这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仓库的另一个角落,我们还发现了一批木简,上面记录着康居商队的出行日志。其中一卷日志详细记载了一支康居商队从康居出发,经过大宛、疏勒、于阗、精绝、楼兰,最终抵达长安的全过程,日志中不仅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情、贸易情况,还提到了商队在各国受到的热情接待——在疏勒,商队得到了疏勒国王赠送的玉石;在于阗,商队换取了精美的丝绸;在楼兰,商队补充了粮食和水;抵达长安后,商队还受到了汉朝皇帝的接见,得到了大量的赏赐。
“这卷日志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丝绸之路行记’!”我捧着木简,仿佛能看到当年商队穿越沙漠、草原、雪山,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抵达长安的场景。扎西则拿着另一卷日志,笑着说:“你看,这上面还提到商队里有楼兰的向导、大宛的马夫、中原的商人,大家一起赶路、一起生活,就像一家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