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0章 尸易无限(85)(第2页)
从此,吴贤更加忙碌了。他经常往返于各个市县,指导古墓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还编写了一本《古墓保护实用手册》,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古墓、如何应对盗墓贼、如何加固受损古墓等知识,成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必备书籍。
他的师父在两年后安详离世,临终前,师父紧紧握着吴贤的手,说:“贤儿,你做得很好,我可以放心地去见你师祖了。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初心,要一直守护好那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吴贤含泪点头,将师父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他按照师父的遗愿,将师父与师祖合葬在一起,墓碑上没有刻任何华丽的文字,只刻着“文物守护者之墓”几个字。
又过了十年,吴贤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大不如前,却依旧坚持着文物保护工作。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奔波,而是在家中接待前来咨询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为他们解答疑惑,指导他们的工作。他的两个徒弟也成了文物保护的志愿者,经常跟着年轻的考古队一起进山,保护古墓。
这年秋天,清龙山古墓群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竣工仪式。吴贤被邀请参加,当他再次踏上清龙山时,看到曾经受损的古墓已经焕然一新,墓道平整,壁画得到了妥善的修复,周围还修建了防护栏和解说牌,不少游客正在有序地参观。
王主任陪着吴贤走在古墓群中,笑着说:“吴先生,您看,这都是您当年的功劳。要是没有您,这些古墓说不定早就没了。现在,这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来这里参观,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
吴贤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盗墓的经历,想起了瓶山的惊险,想起了云南虫谷的艰难,想起了鹧鸪哨的遗愿,想起了师父的嘱托。这一辈子,他从一个盗墓贼,变成了一个文物守护者,虽然走了很多弯路,却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古墓群上,给古老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吴贤拄着拐杖,慢慢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身后是欢声笑语的游客,身前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他并不遗憾——他已经用自己的一生,守护了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或许在很多年后,人们会忘记吴贤这个名字,但他们会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民族的根脉,守护着历史的见证。而那些被他保护下来的文物,会继续在岁月中静静矗立,向后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传承着不朽的文明。
清龙山古墓群的竣工仪式结束后,吴贤的身体愈发虚弱,连下床都需要徒弟搀扶。但他依旧每天坐在窗前,翻看那些泛黄的古籍和文物照片,遇到前来请教的年轻考古队员,还是会强撑着精神,耐心讲解古墓保护的细节。
这天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吴贤正拿着一张老照片出神——照片上是他和鹧鸪哨、罗老歪在云南虫谷外的合影,那时的他们都还年轻,眼神里满是对未知的憧憬。突然,门外传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大徒弟推门进来,身后跟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
“师父,这位是省文物局新来的实习生小李,他说有件东西想请您看看。”大徒弟轻声说道。
年轻人走到吴贤面前,恭敬地鞠了一躬:“吴老先生,我叫李明,是考古专业的研究生。这次来,是想请您看看这个,这是我们在清龙山宋代古墓附近新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我们看不懂,想请您帮忙解读一下。”
吴贤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块巴掌大的石碑残片,上面刻着几行模糊的宋代小字。他戴上老花镜,手指轻轻拂过石碑表面,仔细辨认着上面的文字。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开口:“这上面写的是‘太傅之裔,守此千年’,看来这座宋代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当年长沙王太傅的后人。”
李明眼睛一亮:“真的吗?那这就填补了长沙王太傅家族迁徙的历史空白!吴老先生,您真是太厉害了!”
吴贤笑了笑,将石碑残片放回木盒:“这些都是从古籍里学来的知识,你们年轻人要多看书,多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对了,清龙山古墓群的游客多吗?文物保护措施都到位了吗?”
李明赶紧回道:“游客很多,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我们都安排了专人值守,还安装了监控设备,24小时盯着,确保文物安全。而且我们还在古墓群周围种了很多树,既保护了生态,也能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古墓。”
吴贤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你们做得很周到。记住,文物保护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甚至是几辈子的事。一定要守住初心,不能有半点马虎。”
李明重重地点了点头:“您放心,我们一定会记住您的话,好好保护这些文物。”
送走李明后,吴贤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往事。他想起了师父临终前的嘱托,想起了鹧鸪哨的遗愿,想起了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从一个盗墓贼到文物守护者,他的一生充满了转折,也充满了意义。
几天后,罗老歪带着一个好消息来看吴贤。他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激动地说:“吴小哥,你看!省文物局决定在清龙山古墓群旁边建一座文物保护纪念馆,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展示你这些年保护文物的事迹和你捐赠的那些古籍、符咒!”
吴贤接过报纸,看到头版头条写着“文物守护者吴贤:用一生守护民族根脉”,轻声说:“不用这么麻烦,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出名,只是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些逝去的人。”
罗老歪坐在吴贤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吴小哥,这不是出名,这是让更多人知道你的事迹,让更多人学习你这种精神。你想想,要是有更多的人能像你一样,重视文物保护,那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就能永远流传下去了。”
吴贤想了想,觉得罗老歪说得有道理,便点了点头:“那好吧,就按你们说的办。只是纪念馆里不要放太多我的东西,多放一些文物的照片和历史资料,让大家多了解历史,多关注文物保护。”
罗老歪笑着说:“放心,我们都听你的。纪念馆下个月就开工,等建成了,我第一时间带你去看看。”
接下来的日子里,吴贤虽然身体虚弱,但每天都会让徒弟给他读纪念馆的建设进度。他还亲自手绘了一些文物保护的示意图,让徒弟交给纪念馆的设计师,希望能为纪念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一个月后,纪念馆正式开工。开工那天,省文物局的领导、考古专家、当地的村民都来了,吴贤也在徒弟的搀扶下,来到了开工现场。看着挖掘机开始作业,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吴贤的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座纪念馆不仅是对他一生的肯定,更是对所有文物守护者的肯定,它会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来。
开工仪式结束后,吴贤坐在轮椅上,被徒弟推着在清龙山古墓群周围转了一圈。他看到游客们有序地参观,听到导游正在给游客们讲解古墓的历史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看到孩子们好奇地看着那些古老的文物,眼神里满是求知的欲望。他的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文物不仅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还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热爱历史。
回到家后,吴贤的身体更加虚弱了。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便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他将那些古籍、符咒和一些文物保护的笔记都交给了大徒弟,嘱咐道:“这些东西都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保管,以后传给有需要的人。记住,文物保护不是一句空话,要靠实际行动去做。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一定要守住初心,好好保护那些文物。”
大徒弟接过东西,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师父,您放心,我一定会记住您的话,好好保护这些东西,好好做文物保护工作,不辜负您的期望。”
吴贤点了点头,又让徒弟把他扶到书桌前,拿起笔,想要写点什么。他的手有些颤抖,写得很慢,但每一个字都很认真。他写的是一份文物保护倡议书,里面详细阐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来。
写完倡议书后,吴贤放下笔,靠在椅背上,脸上露出了安详的笑容。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完了所有该做的事,没有什么遗憾了。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的身体越来越差,只能躺在床上。省文物局的领导、考古专家、罗老歪、李明还有很多村民都来看过他,每个人都希望他能好起来,但大家也知道,这只是奢望。
一天清晨,吴贤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的脸上带着笑容,手里还紧紧握着那块师父传给他的镇邪玉佩。
吴贤去世的消息传开后,所有人都陷入了悲痛之中。省文物局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上,省领导、考古专家、村民都来了,大家都在缅怀这位用一生守护文物的老人。
追悼会结束后,吴贤的遗体被安葬在了师父和师祖的墓旁。墓碑上刻着他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文物是民族的根脉,守护文物,就是守护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