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0章 尸易无限(85)(第3页)

几个月后,清龙山文物保护纪念馆建成了。开馆那天,人山人海,大家都来参观这座纪念文物守护者的纪念馆。纪念馆里,展示着吴贤捐赠的古籍、符咒,展示着他保护文物的事迹,展示着那些珍贵的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在纪念馆的正中央,放着一座吴贤的铜像,铜像上的吴贤,手里拿着桃木剑,眼神坚定,仿佛还在守护着那些珍贵的文物。

罗老歪站在铜像前,看着吴贤的面容,眼眶有些湿润。他轻声说:“吴小哥,你看,纪念馆建成了,有很多人来参观,有很多人开始重视文物保护了。你放心,我们一定会继续你的事业,好好保护那些文物,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李明带着一群学生来到纪念馆,给他们讲解吴贤的事迹。学生们听得很认真,眼神里满是敬佩。一个小女孩拉着李明的手,轻声说:“老师,吴爷爷真伟大,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文物守护者,保护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李明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笑着说:“好啊,只要你们有这份心,只要你们努力,一定能做到。”

阳光透过纪念馆的窗户,洒在吴贤的铜像上,洒在那些珍贵的文物资料上,也洒在孩子们充满希望的脸上。吴贤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龙山古墓群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古墓旁的纪念馆里,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人们在这里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也缅怀那位用一生守护文物的老人。而那些被吴贤保护下来的文物,也在岁月中静静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传承着不朽的文明,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去守护,去传承。

清龙山文物保护纪念馆开馆后的第一个春天,一场春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将山间的草木洗得愈发青翠。纪念馆里,李明正带着一群来自省城的中学生参观,他们站在吴贤的铜像前,认真听着讲解。

“吴贤老先生年轻时曾误入盗墓行当,后来幡然醒悟,用余生守护文物。他参与保护的古墓超过三十座,追回被盗文物上百件,还编写了《古墓保护实用手册》,成为很多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入门教材。”李明指着铜像旁的展板,声音温和却充满敬意。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起手:“李老师,吴爷爷当年为什么会从盗墓贼变成文物守护者呢?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特别的事?”

李明笑了笑,走到展柜前,指着里面一张泛黄的合影:“这张照片里,和吴老先生站在一起的两个人,一位是搬山道人鹧鸪哨,一位是曾经的团练教头罗老歪。当年他们一起深入云南虫谷,寻找献王墓,在那里经历了生死考验。吴老先生亲眼看到很多人为了争夺古墓里的宝贝丢掉性命,也明白了文物不是私人财产,而是民族的根脉,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要保护好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学生们凑到展柜前,好奇地看着照片,小声议论着。李明继续说道:“吴老先生常说,文物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份文明的印记。如果我们把文物挖出来卖掉,或者让它们在地下腐烂,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参观结束时,学生们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那个戴眼镜的男生写道:“以后我也要做一名文物守护者,像吴爷爷一样,守护我们的历史和文明。”李明看着孩子们的字迹,想起吴贤生前的嘱托,心中充满了力量。

这天下午,罗老歪拄着拐杖来到纪念馆。他已经快九十岁了,腿脚不太方便,由孙子搀扶着。看到吴贤的铜像,他停下脚步,眼眶渐渐湿润。“吴小哥,我来看你了。”他轻声说道,“纪念馆建得很好,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你的故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罗老歪的孙子是一名年轻的建筑师,这次来清龙山,是受省文物局委托,为纪念馆设计扩建工程。“吴爷爷的事迹太让人感动了,”年轻人说,“我们计划在纪念馆旁边建一个文物修复体验区,让游客可以亲手体验文物修复的过程,更直观地感受文物保护的不易。”

罗老歪点了点头:“好,好,这样能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吴小哥要是知道了,肯定会很高兴的。”

就在这时,李明接到了一个电话,是省文物局打来的,说邻县发现了一座元代古墓,古墓遭到了轻微破坏,需要派人去现场勘察。李明挂了电话,立刻准备出发。罗老歪看着他匆忙的身影,笑着说:“去吧,年轻人,好好干,别辜负了吴小哥的期望。”

李明赶到邻县时,当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古墓周围拉起了警戒线。古墓位于一片农田里,由于近期雨水较多,农田出现塌陷,露出了古墓的一角。李明小心翼翼地走进塌陷区域,仔细观察着古墓的结构。

“从露出的部分来看,这座古墓应该是元代的贵族墓葬,墓壁上有彩绘,虽然大部分已经脱落,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精美。”李明一边记录,一边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保护工作,防止雨水进一步侵蚀古墓,同时组织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

就在这时,李明发现古墓的角落有一个小小的洞口,像是被人挖过的痕迹。他心中一紧,赶紧蹲下身,仔细查看洞口周围的泥土。泥土很新鲜,看来是最近才被挖开的。“不好,可能有盗墓贼来过!”李明立刻联系当地警方,请求他们协助调查。

警方很快赶到现场,通过勘察,在古墓周围发现了几个可疑的脚印,还在不远处的树林里找到了一把洛阳铲。根据这些线索,警方很快锁定了一个犯罪嫌疑人,是当地的一个村民,因为听说古墓里有宝贝,就趁着雨夜偷偷挖了个洞,想要进去寻宝,却因为害怕被发现,没敢深入。

“幸好发现得及时,古墓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李明松了口气,“接下来我们要加快发掘进度,尽快将里面的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元代文物,包括瓷器、青铜器和玉器。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青花梅瓶,瓶身上绘着精美的山水图案,保存完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精品。“这件文物太珍贵了,”李明激动地说,“它对研究元代的陶瓷工艺和文化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文物发掘完成后,李明带着这批文物回到了省文物局。在文物修复室里,他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那件青花梅瓶,想起了吴贤生前教给他的文物保护知识。“吴爷爷,我们又保护好一批文物,”他轻声说道,“您放心,我们会继续努力,守护好每一件文物,不让它们受到伤害。”

这天晚上,李明在整理吴贤留下的笔记时,发现了一张夹在里面的纸条。纸条上是吴贤的字迹,虽然有些潦草,却很有力:“文物保护,不在一时,而在一世;不在一人,而在众人。愿更多人觉醒,共护文明根脉。”

李明看着纸条,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吴贤的愿望正在慢慢实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物保护,不仅有专业的考古队员和文物工作者,还有很多志愿者和普通民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民族的文化遗产。

几个月后,清龙山文物保护纪念馆的扩建工程顺利完工。新建成的文物修复体验区里,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排队体验。孩子们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用小刷子清理着仿制的文物碎片,脸上满是认真。李明和罗老歪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吴小哥要是看到现在的景象,肯定会很开心的。”罗老歪说。

李明点了点头:“是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文物保护,参与文物保护,这就是对吴爷爷最好的纪念。”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纪念馆参观。他们举着小旗子,蹦蹦跳跳地走进大门,眼神里满是好奇和期待。李明和罗老歪相视一笑,知道文物保护的种子,正在这些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时间一天天过去,清龙山文物保护纪念馆成了当地着名的文化地标,每年都有上万名游客前来参观。吴贤的事迹被编成了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听;他编写的《古墓保护实用手册》,被不断再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物保护工作者。

这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清龙山。李明冒着雪,来到吴贤的墓前,将一束新鲜的梅花放在墓碑前。“吴爷爷,下雪了,您在这边还好吗?”他轻声说道,“今年我们又保护了三座古墓,追回了五件被盗文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来,您的愿望,正在一点点实现。”

雪花轻轻落在墓碑上,仿佛在回应着李明的话语。远处的纪念馆里,依旧灯火通明,游客们的笑声和讲解声,顺着风传了过来,在寂静的山间回荡。李明知道,只要还有人记得吴贤,记得他的事迹,文物保护的事业就会一直延续下去,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会永远流传下去,照亮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