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1章 尸易无限(96)(第2页)
“跨洋对话,文明共生”的墨迹在灯光下尚未完全干透,吴贤的手机便响起,屏幕上跳动着“埃及文物部穆罕默德”的名字。接起电话,穆罕默德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吴,卢克索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底座出现严重风化,部分象形文字已经模糊,我们尝试了多种修复方案都没有效果,希望你能带领团队来埃及支援。”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标志性文物,雕像底座的象形文字记录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军事功绩和宗教活动,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资料。吴贤立刻答应:“我们明天就出发,会带上最新的石质文物修复设备和材料。”
次日清晨,吴贤、苏湄和三名石质文物修复专家组成的团队,登上了前往埃及卢克索的航班。抵达卢克索神庙时,穆罕默德早已在神庙门口等候。走进神庙,吴贤看到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矗立在庭院中央,雕像底座的侧面有一块约两米见方的区域,表面的象形文字因风化出现了多处剥落,部分字符甚至已经消失。
“我们检测发现,风化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温度变化和游客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侵蚀导致的,石质表面的孔隙扩大,象形文字的边缘逐渐剥落。”穆罕默德指着底座说。吴贤蹲下身,用手轻轻触摸底座表面,能感受到明显的粗糙感,部分区域的石块已经变得松软。他拿出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检测仪,对石质进行分析:“底座的石材是石灰岩,本身质地较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我们需要先用纳米硅溶胶对石质进行加固,再用微晶石材料填补剥落的象形文字,最后进行做旧处理,确保修复后的部分与原雕像风格一致。”
团队立刻开始准备修复工作。苏湄带领两名专家配置纳米硅溶胶——这种材料能渗透到石灰岩的孔隙中,形成稳定的凝胶结构,既加固石质,又不影响石材的透气性。吴贤则和另一名专家用细毛刷清理底座表面的灰尘和松散的石屑,确保修复区域干净整洁。
修复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填补剥落的象形文字。吴贤团队与埃及象形文字专家合作,根据现存的文字残片和历史文献,还原出缺失的字符形态。他们先用3d扫描技术获取底座表面的三维模型,在电脑上模拟填补效果,确认无误后,再用微晶石材料手工雕刻象形文字。每一个字符的大小、笔画粗细都要与原文字完全一致,雕刻完成后,还要用特殊的颜料进行做旧处理,让修复后的文字看起来与周围的原始文字融为一体。
经过半个月的日夜奋战,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底座的修复工作终于完成。当穆罕默德看到修复后的底座时,激动地说:“太完美了,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修复的痕迹,你们的技术真是太神奇了!”吴贤笑着回应:“这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埃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成果。未来,我们还可以分享更多的修复技术和经验,共同保护埃及的文化遗产。”
修复工作结束后,吴贤团队受邀参观了埃及国家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古埃及文物展区,他们看到了大量的法老面具、石棺、壁画等文物,其中一件图坦卡蒙法老的黄金面具让众人惊叹不已。“这件黄金面具是用纯金打造,上面镶嵌着宝石和玻璃,代表了古埃及黄金工艺的最高水平。”穆罕默德介绍道,“不过,面具的眼部区域有一处细微的裂痕,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修复方案,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办法?”
吴贤仔细观察黄金面具的眼部裂痕,发现裂痕非常细小,只有0.1毫米宽,但已经深入面具内部,如果不及时修复,可能会导致裂痕扩大。“黄金的延展性很好,但修复时需要非常谨慎,不能破坏面具的原始结构。”吴贤说,“我们可以用激光焊接技术对裂痕进行修复,这种技术能在低温下将黄金粉末融化,填补裂痕,同时不会对周围的黄金造成损伤。”
埃及文物部门立刻邀请吴贤团队对黄金面具进行修复。团队带来了便携式激光焊接设备,在博物馆的专用修复室里,吴贤亲自操作设备,将激光束精准地对准裂痕处。随着激光的照射,黄金粉末逐渐融化,填补了裂痕,修复过程仅用了两个小时。修复完成后,黄金面具的眼部区域恢复了原貌,丝毫看不出修复的痕迹。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激动地说:“中国的修复技术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未来我们希望能与中国在更多文物修复项目上开展合作。”
离开埃及前,吴贤团队与埃及文物部签署了《中埃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备忘录》,双方约定在文物修复技术交流、考古合作、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穆罕默德握着吴贤的手说:“感谢你们为埃及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贡献,你们是埃及人民的好朋友。”
返回北京后,吴贤团队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到了国内文物局的紧急任务:河南洛阳一座唐代古墓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唐代壁画,由于古墓内湿度较大,壁画出现了起甲现象,急需进行现场保护。
唐代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洛阳出土的唐代壁画多为贵族墓葬壁画,内容包括出行、宴饮、乐舞等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吴贤立刻带领团队前往洛阳古墓发掘现场。
走进古墓,吴贤看到墓道两侧和墓室四壁都绘有壁画,部分壁画的表面已经出现了起甲——即颜料层与地仗层分离,形成卷曲的甲片状,用手一碰就可能脱落。“古墓内的湿度高达90%,导致地仗层中的胶质老化,颜料层失去黏结力,从而出现起甲现象。”吴贤对团队成员说,“我们需要先用去离子水软化起甲的颜料层,再用聚乙烯醇缩丁醛溶液将颜料层重新黏结到地仗层上,最后用无纺布覆盖壁画表面,进行加固保护。”
团队成员立刻分工合作:苏湄带领两名专家用细针管将去离子水缓慢注入起甲的颜料层下方,软化老化的胶质;吴贤则和另一名专家用小棉签蘸取聚乙烯醇缩丁醛溶液,轻轻涂抹在颜料层与地仗层之间,将分离的颜料层重新黏结;最后,他们用无纺布覆盖在壁画表面,并用重物轻轻按压,确保颜料层与地仗层紧密结合。
修复过程中,吴贤发现墓室东壁的“宴饮图”壁画保存最为完整,画面中描绘了唐代贵族宴饮的场景,人物的衣着、神态、器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人物身上的唐代服饰,色彩鲜艳,细节丰富,为研究唐代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这幅‘宴饮图’是目前洛阳出土的唐代壁画中最完整、最精美的一幅,我们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让它能够长期保存。”吴贤叮嘱道。
经过一个月的现场保护,洛阳唐代古墓的壁画全部脱离危险。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些珍贵的壁画,国内文物局决定在洛阳博物馆举办“唐代古墓壁画特展”,吴贤团队负责壁画的搬迁和展陈设计工作。
在壁画搬迁过程中,团队采用了“整体切割”技术——将壁画连同背后的地仗层一起切割成小块,用特制的钢架固定,再小心翼翼地搬运到博物馆。展陈设计时,他们根据壁画的内容和风格,还原了唐代古墓的墓室结构,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唐代贵族的墓室中,直观感受唐代壁画的魅力。
特展开幕当天,吸引了众多文物爱好者和学者前来参观。在“宴饮图”壁画前,吴贤向观众介绍:“这幅壁画不仅展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还反映了唐代的绘画技术和审美风格。壁画中的人物采用了‘散点透视’的绘画手法,人物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合理,代表了唐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观众们听得入迷,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不少人表示通过这次展览,对唐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展览期间,吴贤收到了来自“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邀请,前往希腊雅典参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论坛上,吴贤分享了中国在文物修复、考古发掘、流失文物追索等方面的经验,展示了中埃合作修复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洛阳唐代壁画保护等案例,引起了各国代表的广泛关注。
论坛结束后,吴贤团队受邀参观了雅典卫城。在卫城的帕特农神庙遗址前,希腊考古专家对吴贤说:“帕特农神庙的部分石雕因长期风化和酸雨侵蚀,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坏,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修复技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参与修复工作?”吴贤立刻表示:“我们非常愿意参与帕特农神庙的修复工作,这是中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好机会,我们可以分享中国在石质文物修复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希腊文物部门随即与中国文物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约定由吴贤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开展帕特农神庙石雕的修复工作。吴贤说:“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的象征,洛阳唐代古墓壁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同文明的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共同守护。未来,我们希望能与更多国家开展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从希腊返回北京后,吴贤团队开始筹备帕特农神庙石雕修复的前期工作。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帕特农神庙历史资料和石雕修复文献,与希腊考古专家多次召开视频会议,讨论修复方案。苏湄负责整理石质文物修复的技术参数,周明远则联系国内的科研机构,研发适合帕特农神庙石雕的修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