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1章 尸易无限(96)(第3页)


 帕特农神庙石雕修复方案的最终稿敲定那天,北京正飘着初春的细雨。吴贤将方案打印出来,逐页核对——从石灰岩材质的风化程度分析,到纳米硅溶胶与微晶石材料的配比参数,再到象形文字残片的拼接模拟图,每一项细节都经过了中希两国专家的反复论证。苏湄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来自希腊的快递:“雅典卫城博物馆寄来的石雕样本,还有他们最新拍摄的帕特农神庙东三角楣残片高清照片。”


 吴贤接过样本,是一块巴掌大的石灰岩碎片,表面布满了因酸雨侵蚀形成的蜂窝状孔隙,边缘还残留着半道古希腊神话人物的衣纹雕刻。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孔隙深处还嵌着细小的污染物颗粒:“这些污染物不清理干净,后续的加固材料就无法有效渗透。我们得调整方案,在加固前增加超声波清洗和激光除污的步骤。”


 团队立刻投入到技术调整中。周明远联系国内的激光设备厂商,定制适合石灰岩文物的低功率激光清洗仪;苏湄则带领实验室人员,对石雕样本进行超声波清洗试验,测试不同频率和时长对石质的影响。经过一周的反复测试,终于确定了最佳的清洗参数——用40khz的超声波清洗15分钟,再用1064nm波长的激光扫描除污,既能彻底清除污染物,又不会对石雕表面造成损伤。


 两个月后,吴贤带领修复团队抵达雅典。雅典卫城博物馆的修复室里,帕特农神庙东三角楣的残片已整齐排列在工作台上,残片上雕刻着宙斯、赫拉等奥林匹斯众神的形象,虽历经两千多年,仍能看出当年雕刻工艺的精湛。希腊考古专家伊娃指着一块残片说:“这是‘命运三女神’雕像的手臂残片,你看,衣纹的褶皱雕刻得多么细腻,仿佛能感受到布料的柔软。可惜的是,残片的断裂处已经出现了细微的裂纹,再不加紧修复,很可能会彻底碎裂。”


 吴贤蹲下身,用检测仪测量残片的裂纹宽度:“裂纹最宽处有0.3毫米,需要先用环氧树脂进行灌注加固,再用碳纤维布进行贴覆补强。”他一边说,一边示范操作——将环氧树脂与石灰岩粉末按比例混合,调成与残片颜色相近的糊状,用细针管缓慢注入裂纹,再用镊子将裁剪好的碳纤维布轻轻贴在断裂处,用热风枪低温烘干。整个过程需要极度耐心,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坏残片的原始形态。


 修复工作进行到第十天,团队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块雕刻着“海神波塞冬”的残片,表面的彩绘痕迹因长期氧化几乎完全消失,无法确定原始色彩。吴贤想起此前在敦煌修复唐代壁画时用到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立刻提议:“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残片表面的颜料成分,说不定能还原出原始色彩。”


 检测结果令人惊喜——残片表面残留着微量的朱砂、石青和雌黄颜料,这三种颜料在古希腊文物中较为罕见,很可能是当年工匠从东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朱砂来自中国,石青产自阿富汗,雌黄则多见于波斯地区。”吴贤拿着检测报告对伊娃说,“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东西方就已经存在颜料贸易,帕特农神庙的雕刻不仅是古希腊文明的代表,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根据检测结果,团队用相同成分的天然颜料,对“海神波塞冬”残片的彩绘进行了小心翼翼的补绘。补绘时,吴贤特意控制颜料的浓度,让补绘的部分比原始彩绘略浅,既还原了雕像的原本面貌,又能与原始部分区分开,遵循了文物修复“可识别性”的原则。当伊娃看到补绘后的残片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太神奇了,就像看到了两千年前的‘海神’重新睁开了眼睛!”


 修复工作持续了半年,东三角楣的三十余块残片全部完成加固和修复。在雅典卫城博物馆举办的“帕特农神庙石雕修复成果展”上,修复后的残片首次公开展出。希腊文化部长在开幕式上说:“中国团队的修复技术和严谨态度,为帕特农神庙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合作不仅修复了文物,更搭建了中希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展览期间,吴贤接到了国内文物局的电话,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的部分文书出现了霉变,情况比较紧急,需要你尽快回国支援。”藏经洞是敦煌莫高窟的重要洞窟,里面保存着大量唐代至宋代的文书和经卷,一旦霉变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吴贤立刻结束在希腊的工作,赶回敦煌。走进藏经洞,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洞窟内的几卷唐代《金刚经》文书表面已经出现了绿色的霉斑。敦煌研究院的李教授指着文书说:“最近敦煌地区降雨较多,洞窟内的湿度超过了75%,导致霉菌大量滋生。我们尝试过通风降湿,但效果不佳,文书的霉变还在继续扩散。”


 吴贤戴上无菌手套,轻轻拿起一卷文书,发现霉斑已经渗透到纸张内部:“这是青霉菌,繁殖速度很快,必须尽快进行灭菌处理。我们可以采用低温冷冻灭菌和γ射线辐照相结合的方法,先将文书在-20c的环境下冷冻48小时,杀死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再用低剂量的γ射线进行辐照,防止霉菌再次滋生。”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周明远联系当地的低温冷库,准备文书的冷冻处理;苏湄则协调国内的辐照中心,安排γ射线辐照的时间。为了避免文书在转移过程中受损,吴贤和团队成员用特制的无酸纸将每一卷文书包裹好,再放入防震的泡沫箱中,全程佩戴无菌手套,确保文书不受二次污染。


 经过一周的灭菌处理,文书上的霉斑基本消失。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部分文书因冷冻和辐照处理,纸张变得更加脆弱,出现了多处撕裂。吴贤决定采用传统的“金缮”工艺进行修复:“用天然漆混合金粉,对撕裂处进行黏合和填补,既能修复破损,又能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这也是对中国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


 修复过程中,吴贤亲自示范金缮工艺——先将天然漆均匀涂抹在文书的撕裂处,将纸张对齐黏合,再用漆灰填补纸张表面的破损,待漆灰干燥后,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平整,最后用毛笔蘸取金粉,仔细涂抹在修复处。金粉与泛黄的麻纸相得益彰,不仅修复了破损,还为文书增添了一种古朴的美感。敦煌研究院的李教授感慨道:“没想到传统金缮工艺能在敦煌文书修复中发挥这么大的作用,这真是古今修复技艺的完美结合。”


 文书修复完成后,吴贤团队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对藏经洞的环境进行了全面改造——安装恒温恒湿系统,将洞窟内的温度控制在18c±2c,湿度控制在50%±5%;在洞窟入口处设置空气净化装置,过滤进入洞窟的污染物;同时限制每日进入洞窟的游客数量,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就在吴贤准备返回北京时,伊娃从希腊发来视频:“雅典卫城博物馆计划举办‘中希文明对话展’,想邀请你们提供中国的唐代文物参展,与帕特农神庙的石雕形成对比,展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吴贤立刻答应:“我们可以提供敦煌文书中的唐代《法华经》残卷、洛阳出土的唐代三彩马,还有去年从巴拿马追回的商代青铜爵,这些文物都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文明的特色。”


 接下来的三个月,吴贤团队忙着协调文物借展事宜。从文物的包装运输,到展柜的恒温恒湿设计,再到展览文案的撰写,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当唐代《法华经》残卷和帕特农神庙的“命运三女神”残片在同一个展厅展出时,前来参观的观众纷纷驻足惊叹——一边是东方的笔墨书香,一边是西方的石头史诗,虽相隔万里,却都展现了人类对美和信仰的追求。


 展览开幕当天,希腊总统专程前来参观,在商代青铜爵前停留良久:“这件文物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却依然保存得如此完好,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希望未来中希两国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吴贤回应:“不同文明的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只有通过交流与合作,才能让这些瑰宝永远闪耀。”


 展览期间,吴贤收到了来自秘鲁的邮件,是秘鲁考古学家卡洛斯发来的:“我们在印加文明遗址的进一步发掘中,发现了一艘木质船只的残骸,船上还残留着中国明代瓷器的碎片,怀疑是郑和船队的船只。希望你们能派专家来秘鲁,协助我们进行鉴定和研究。”


 吴贤立刻召集团队开会,周明远兴奋地说:“如果能证实这是郑和船队的船只,将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延伸至美洲的铁证,改写世界航海史和文明交流史!”苏湄则补充道:“我们需要带上碳十四检测设备和木材鉴定仪器,还要准备明代造船技术的相关资料,以便进行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