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4章 尸易无限(99)(第2页)


 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永久冻土层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吴贤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每一步都陷进半膝深的雪地里。科考队的雪地履带车在前方开路,车辙在雪地上划出两道清晰的痕迹,直指远处一处凸起的冰丘——那里就是发现古代遗址的位置。北极科考队队长伊万诺夫裹着厚重的极地防寒服,指着冰丘对吴贤说:“上个月冰川消融时,冰丘表面露出了木质结构的痕迹,我们用探地雷达扫描发现,下面藏着一处约200平方米的建筑群,还有大量疑似文物的物体。”


 苏湄打开便携式恒温箱,取出从郑州古城遗址带来的甲骨片复制品:“如果这里的遗址真与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有关,说不定能找到与甲骨符号一致的痕迹。”玛丽安则翻出印第安纳·琼斯的笔记本,指着那段关于“星星符号冰块”的记录:“琼斯提到的符号,说不定就是遗址里的关键线索。”


 团队用特制的低温挖掘设备开始清理冰丘表面的积雪和冰层。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低温让设备运转得格外缓慢,队员们的防寒面罩上很快结满了白霜,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凝结成细小的冰晶。挖掘进行到第三天下午,冰层下终于露出了一截黑色的木质构件,表面刻着的螺旋状符号,与太平洋岛屿石像基座上的符号完全一致。“就是它!”吴贤兴奋地喊道,加快了挖掘速度。


 随着冰层逐渐被清除,一座由原木搭建的半地穴式建筑显露出来。建筑的墙体由粗壮的圆木拼接而成,缝隙中填充着苔藓和兽皮,屋顶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历经数千年仍保持着基本结构。走进建筑内部,地面上整齐排列着十几件石器和骨器,其中一件骨笛的表面刻着“太阳纹”符号,与撒哈拉遗址石碑上的符号如出一辙;石器中还有一把打磨光滑的石斧,斧刃上残留着颜料痕迹,经检测,颜料成分与中国仰韶文化彩陶使用的矿物颜料完全相同。


 建筑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件用猛犸象牙雕刻的容器,容器表面刻满了细密的符号,组合起来竟是一幅简易的星图——星图中标注的北极星位置,与1.2万年前的天文观测数据完全吻合。“这说明古代人类不仅掌握了跨洋航行技术,还拥有精准的天文观测能力,他们通过星图确定航向,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伊万诺夫惊叹道。


 就在团队对文物进行登记时,苏湄在建筑角落发现了一块冻在冰层中的兽皮,兽皮上用红色颜料绘制着一幅地图。经过低温解冻处理,地图上的线条逐渐清晰——这是一幅横跨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的全球航线图,航线起点标注着与郑州古城符号一致的标记,终点则指向南极冰盖下的遗址,沿途还标注着撒哈拉、秘鲁、太平洋岛屿等遗址的位置。“这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的完整航线图!”吴贤激动地说,“从黄河流域出发,经太平洋到美洲,经大西洋到非洲,经北冰洋到北极,再到南极,古代人类真的完成了全球航行!”


 然而,就在团队准备将兽皮地图和其他文物转移到恒温箱时,远处的雪地中突然出现了三辆雪地摩托的身影。“是‘圣蛇会’的人!他们怎么会找到这里?”周明远立刻拿起卫星电话联系国际刑警,却发现信号被强电磁干扰阻断了——显然,对方早有准备。


 雪地摩托很快驶到遗址旁,车上下来五名穿着黑色防寒服的武装人员,为首的人脸上带着一道狰狞的刀疤,正是“圣蛇会”未被抓获的核心成员之一,代号“冰狼”。“没想到你们还能找到这么重要的遗址,”冰狼举起冲锋枪,“把兽皮地图和象牙容器交出来,否则我就炸了这里的冰层,让所有文物永远埋在冻土里。”


 吴贤知道,北极的冰层一旦被炸破,遗址和文物会瞬间被冰水淹没,再也无法抢救。他一边缓缓举起双手,一边给苏湄使了个眼色——苏湄立刻将兽皮地图藏进恒温箱的夹层,悄悄按下了箱底的紧急信号发射器。“地图可以给你,但你必须保证不破坏遗址。”吴贤说,慢慢走向冰狼。


 冰狼接过吴贤递来的空恒温箱,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没有地图,顿时怒不可遏:“你敢耍我!”他举枪对准吴贤,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雪地履带车的轰鸣声——国际刑警组织的支援赶到了。冰狼见状,立刻命令手下启动炸弹装置,自己则带着手下骑上雪地摩托逃跑。


 周明远和玛丽安立刻冲上去,试图拆除炸弹,却发现炸弹被安装在冰层最薄弱的位置,一旦拆除不当就会引发坍塌。“用低温冻结炸弹的引爆装置!”吴贤大喊着,将便携式液氮喷射器对准炸弹。液氮的超低温瞬间冻结了炸弹的线路,引爆装置失灵了。


 国际刑警很快追上并抓获了冰狼及其手下,彻底铲除了“圣蛇会”的最后残余势力。当冰狼被押走时,他看着遗址的方向,不甘心地说:“你们赢了,但人类永远不会知道文明的全部秘密。”吴贤回应道:“我们不需要知道全部秘密,我们只需要守护好这些见证,让文明的火种继续传递。”


 北极遗址的文物被运回国内后,团队联合全球考古机构开展了“全球早期文明航线图”研究项目。通过对兽皮地图的详细解读,结合各地遗址的年代测定和文物对比,他们还原出古代人类全球航行的完整历程:约1.2万年前,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发明了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利用星图和洋流导航,先抵达太平洋岛屿,再扩散到美洲和非洲,随后穿越北冰洋到达北极,最终抵达南极,在沿途留下了大量文明遗迹,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交流网络。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引发了全球学术界的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北极遗址、南极遗址、撒哈拉遗址、郑州古城遗址等12处古代文明遗址联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为“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遗址群”,并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由吴贤担任首席专家,负责统筹全球范围内的遗址保护和研究工作。


 作为保护机构的首席专家,吴贤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他既要协调各国考古团队开展联合发掘,又要制定遗址保护的技术标准,还要组织学术研讨会,推动全球早期文明研究的深入。在他的推动下,“全球早期文明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将各地遗址的文物、壁画、符号等数字化,供全球观众免费浏览;“早期文明交流青年学者计划”也顺利启动,资助来自各国的年轻学者开展跨文明研究。


 一年后的春天,吴贤带领团队再次来到郑州古城遗址。此时,遗址的保护工程已经完工,新建的遗址博物馆里,兽皮地图的复制品与甲骨片、青铜鼎并列展出,旁边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古代人类全球航行的动画。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围着展柜,好奇地听讲解员讲述文明交流的故事。


 玛丽安走到吴贤身边,递给他一本新的笔记本:“这是印第安纳·琼斯的女儿寄来的,她说琼斯生前一直希望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不同文明的人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共同探索文明的秘密。”吴贤翻开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字:“文明的意义,在于交流;交流的意义,在于传承。”


 就在这时,苏湄拿着一份新的考古报告跑过来:“在印度洋的一座无人岛屿上,发现了一处新的古代遗址,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刻着与全球早期文明符号一致的标记,还发现了疑似古代船只的残骸!”周明远也兴奋地说:“国际刑警组织刚刚传来消息,在海底打捞到一艘古代沉船,船上的文物年代与郑州古城遗址相近,很可能是古代全球航行的船只之一!”


 吴贤合上笔记本,望向远处的黄河——河水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数千年的文明故事。他知道,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的探索还没有结束,新的遗址、新的文物、新的秘密还在等待着他们去发现。但无论未来的探索之路多么漫长,只要坚守“守护文明、传承交流”的初心,就一定能让人类的文明火种永远闪耀。


 团队收拾好行李,再次踏上征程。他们的下一站,是印度洋的无人岛屿——那里,又一段文明交流的历史等待着被揭开;那里,又一批珍贵的文物等待着被守护。飞机起飞时,吴贤看着窗外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人类文明的交流从未停止,而他们的守护,也将永远继续。


 印度洋的季风带着湿热的气息,拍打着科考船的舷窗。吴贤站在甲板上,手里攥着新发现遗址的坐标图纸,图纸上标注的无人岛屿位于斯里兰卡以东200海里处,卫星图像显示岛屿中部有一片环形的浅滩,浅滩下隐约可见木质结构的阴影——那正是疑似古代沉船的位置。苏湄将最新的海洋探测数据投射在便携式屏幕上:“浅滩海域的水深只有8米,海底淤泥厚度约1.5米,适合进行水下考古发掘。更重要的是,淤泥中检测到了大量陶瓷碎片的信号,成分与郑州古城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完全一致。”


 玛丽安翻着刚收到的考古简报,指尖停在一张沉船残骸的初步勘探照片上:“你看这船骸的龙骨结构,采用的是‘搭接式’拼接工艺,和我们在秘鲁发现的明代船骸、北极遗址的古代船只工艺一脉相承,都是中国早期造船技术的典型特征。”周明远则在检查水下发掘设备,他调试着水下机器人的高清摄像头:“这次一定要拍清楚船骸的细节,说不定能找到古代人类全球航行的直接证据。”


 科考船抵达无人岛屿附近海域后,团队立刻开始水下勘探。水下机器人缓缓潜入海底,摄像头传回的画面中,一艘木质船骸静静躺在淤泥里,船身虽已部分腐朽,但仍能看出约25米长的轮廓,船仓内散落着大量陶瓷碎片,还有几件完整的彩陶瓮和青铜工具。当水下机器人的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托起一件彩陶瓮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瓮身上刻着的“太阳纹”和“船纹”符号,与北极兽皮地图、撒哈拉石碑上的符号完全相同,瓮口边缘还残留着一圈绳索勒痕,显然是当年运输时留下的痕迹。


 “立刻组织潜水员进行实地发掘!”吴贤下达命令。潜水员穿着专业的水下考古装备,携带防水摄像机和文物提取工具潜入海底。他们在船骸的驾驶舱位置发现了一块巴掌大的甲骨片,甲骨片上刻着几行符号,经苏湄现场初步解读,内容是“癸卯日,船行至大洋,见东方岛屿,载陶器、五谷,往西方而去”——这段文字直接证实了这艘船的航行目的,正是沿着古代全球交流航线,向西方传播中国的文化和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