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4章 尸易无限(99)(第3页)
水下发掘工作持续了半个月,团队共从沉船中提取出300多件文物,包括彩陶、青铜工具、骨器、兽皮地图残片等。其中一件青铜刀的刀柄上,刻着一幅微型航线图,标注着从郑州古城出发,经印度洋、红海,最终抵达非洲撒哈拉的路线,与之前发现的北极兽皮地图完美衔接,形成了古代人类全球航行的完整航线闭环。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古代全球航行证据!”吴贤在科考船的会议室里,将所有航线图拼接在一起,“从黄河流域出发,向东到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向西到印度洋、红海和非洲,向北到北极,向南到南极,古代人类真的用船只连接了整个地球。”
就在团队准备将文物运回国内进行深入研究时,斯里兰卡考古部门传来消息:在斯里兰卡中部的一处山洞中,发现了一批古代壁画,壁画内容与印度洋沉船出土的文物符号高度相似,怀疑与同一古代文明有关。吴贤立刻决定:“留下部分人员继续处理沉船后续工作,我带苏湄、玛丽安去斯里兰卡山洞考察。”
斯里兰卡的山洞位于一座海拔1200米的山顶,洞口被茂密的热带丛林覆盖,当地村民在采药时偶然发现了这里。走进山洞,吴贤看到洞壁上绘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虽然历经数千年,红色、黄色、黑色的颜料依然清晰。壁画左侧描绘了一群人驾驶船只在海上航行的场景,船只的造型与印度洋沉船完全一致;壁画中间是两群人在交换物品的画面,一边是穿着中国仰韶文化服饰的人,一边是穿着南亚服饰的人,他们交换的物品中,既有中国的彩陶,也有南亚的象牙和宝石;壁画右侧则画着一座巨大的符号石碑,石碑上的“太阳纹”“水纹”符号,与全球各地遗址发现的符号完全相同。
“壁画右下角有一行符号,我们一直无法解读。”斯里兰卡考古专家指着壁画说。苏湄拿出随身携带的符号数据库平板,将壁画上的符号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很快找到了匹配项:“这行符号的意思是‘此处为交流之所,传技艺,留印记’。这说明,这座山洞是古代文明在南亚的一个重要交流据点,他们在这里传播技术,留下文化印记。”
玛丽安则注意到壁画角落的一处细节:壁画上的人物手中,拿着一件类似“司南”的器物——一个圆形的盘子,中间放着一根磁针。“这比中国历史记载的司南发明时间早了数千年!”玛丽安激动地说,“如果这是真的,说明古代人类早在1.2万年前就已经掌握了指南针技术,这为他们的全球航行提供了关键的导航保障。”
团队将壁画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拓印,带回科考船与沉船文物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壁画颜料和沉船陶瓷颜料的成分分析,发现两者使用的矿物颜料完全相同,都来自中国黄河流域的矿物产地;壁画上人物的服饰纹样,与沉船中发现的兽皮衣物纹样也完全一致。这些证据充分证明,斯里兰卡山洞壁画的创作者,与印度洋沉船的船员属于同一古代文明群体,他们在南亚地区留下了文明交流的痕迹。
科考船返回国内后,团队将印度洋沉船文物、斯里兰卡山洞壁画与全球各地遗址的发现进行系统整合,出版了《全球早期文明交流史》一书,书中详细阐述了古代人类从黄河流域出发,进行全球航行和文明交流的历史,用大量的文物证据和符号解读,还原了1.2万年前人类文明的辉煌交流图景。这本书一经出版,立刻成为全球考古界的权威着作,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球早期文明的保护和研究,决定在郑州举办“全球早期文明交流大会”,邀请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文化官员和学者参加。大会召开当天,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来自12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早期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吴贤作为大会的主旨发言人,站在演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从南极到北极、从撒哈拉到太平洋岛屿的遗址照片,以及那些跨越数千年的符号和文物。“1.2万年前,古代人类用船只和双脚,跨越海洋和大陆,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球的文明交流网络。他们传播技术,交换物品,留下符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吴贤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今天,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些遗产,继续探索文明交流的奥秘,让古代人类的交流精神在现代社会延续,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大会期间,各国代表共同签署了《全球早期文明保护公约》,约定共同保护全球12处早期文明遗址,共享考古研究成果,推动早期文明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同时,“全球早期文明研究中心”在郑州正式成立,吴贤担任中心主任,负责统筹全球范围内的早期文明研究项目。
研究中心成立后,第一个重点项目是“全球早期文明符号数据库”的建设。苏湄带领团队,将全球各地遗址发现的1.2万多个符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符号解读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符号的自动识别和解读。这个数据库向全球考古界免费开放,为各国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就在数据库建设完成之际,研究中心收到了来自埃及考古部门的消息:在卢克索神庙附近的一处新发掘古墓中,发现了一批刻有早期文明符号的石碑,石碑上的符号与中国郑州古城遗址的甲骨符号完全一致,而且石碑的年代距今约1万年,比之前发现的所有遗址都要早。“这可能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的最早证据!”吴贤立刻带领团队前往埃及。
埃及卢克索的古墓位于卢克索神庙以西3公里处,古墓的主人是一位古埃及早期的部落首领。墓室内的墙壁上刻满了符号,这些符号与郑州古城甲骨符号的相似度高达90%,其中一段符号经数据库解读,内容是“来自东方的使者,带来火种和技艺,教民耕种,造屋”。古墓中央的石棺中,还发现了一件青铜容器,容器的造型和纹饰与中国仰韶文化早期的青铜器物完全相同,容器内残留的谷物种子,经检测确认是中国黄河流域特有的小米品种。
“这证明,早在1万年前,中国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就已经与埃及早期文明建立了交流,将农业技术和青铜技术传播到了非洲。”埃及考古专家兴奋地说,“这彻底改写了埃及早期文明的起源认知,也为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的形成时间提供了新的证据。”
团队在埃及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古研究,将古墓中的符号、青铜容器和谷物种子与中国的早期文明文物进行全面对比,进一步完善了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时间线和路线图。研究成果发表后,再次引发全球考古界的轰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参与到全球早期文明的研究中。
从埃及返回郑州后,吴贤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来自全球100多所大学的考古系学生联名写信,希望能参与到全球早期文明的考古研究中,成为文明保护和交流的传承者。吴贤深受感动,立刻与研究中心的团队商议,启动了“全球早期文明青年学者培养计划”,每年选拔1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前往全球12处早期文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培养新一代的文明保护者。
第一批青年学者抵达郑州古城遗址时,吴贤亲自带领他们参观遗址博物馆,讲解古代文明交流的历史。站在兽皮地图和甲骨片的展柜前,一名来自埃及的青年学者激动地说:“以前我只知道埃及文明的历史,今天才知道,我们的文明在一万年前就与中国文明有了交流,这太神奇了!我一定要把这些发现带回埃及,让更多人了解全球早期文明的交流故事。”
看着这些充满热情的青年学者,吴贤想起了父亲当年带他参观考古遗址的场景,想起了印第安纳·琼斯笔记本里的那句“文明的意义在于交流”。他知道,全球早期文明的探索和保护之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遗址等待发现,更多的秘密等待揭开,但只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这份使命,人类文明的火种就会永远燃烧,文明交流的故事就会永远延续。
就在吴贤为青年学者们讲解时,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匆匆跑来,递给他一份紧急报告:“在大西洋中部的一座海底火山附近,发现了一处疑似古代文明遗址的水下建筑群,探测到大量与早期文明符号一致的信号,还有疑似船只残骸的物体!”
吴贤接过报告,看着上面的水下探测图像,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大西洋中部——这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路线图中尚未探索的区域,这里的发现,很可能会填补古代人类跨大西洋航行的证据空白。他立刻召集团队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前往大西洋的考古勘探计划。
“大西洋的海底环境复杂,火山活动频繁,水下发掘难度很大。”周明远担忧地说。苏湄则补充道:“我们需要准备更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和抗压潜水服,还要联系当地的海洋科考机构,获取详细的海底地质数据。”玛丽安笑着说:“琼斯当年在大西洋寻找亚特兰蒂斯时,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从未放弃。我们也一样,一定要揭开这里的秘密。”
吴贤看着团队成员坚定的眼神,用力点了点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去探索。因为每一次新的发现,都能让我们更接近古代人类文明交流的真相,都能让我们更好地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一周后,吴贤带领团队登上了前往大西洋的科考船。船缓缓驶离港口,向着大西洋中部进发。站在甲板上,吴贤望着无垠的大海,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可能是改变人类文明认知的重大发现。而他和团队,将带着对文明的敬畏和守护的初心,在探索全球早期文明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