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7章 尸易无限(132)(第3页)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对视一眼,都笑了。浙江的绍兴离这里千里之外,而且宋理宗墓在会稽山的深处,冬天会下雪,山路滑,还有很多野兽,危险重重,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南宋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滑装备,绍兴的冬天湿冷,山路会结冰,冰爪得带两副备用。而且宋理宗墓的‘地宫’在‘攒宫’冰里的‘毒烟’是用‘艾草’和‘硫磺’做的,闻了会咳嗽,得带些止咳药和防毒面具。”
林浩已经开始收拾背包,把南宋的地图塞进包里:“我查了,宋理宗墓在绍兴的‘会稽山’,附近有个‘宋六陵遗址公园’,里面有很多专家,咱们可以找他们了解宋理宗墓的情况。而且遗址公园附近有个村子,村里的人熟悉会稽山的地形,能当向导,还能给咱们找些取暖的柴火,冬天在山里取暖很重要。”
阿古拉也笑着说:“我还没见过青瓷,正好去看看,要是遇到野兽,我还能用蒙古刀保护大家。绍兴的水多,我还能帮你们探路,草原上的暗河我都能找到,会稽山的积水坑肯定也没问题。”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白酒泛着淡淡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巩义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嵩山在夜色里只剩下模糊的轮廓,洛河的水波在灯光下泛着银光。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河南的巩义,到浙江的绍兴,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南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河南的平原,到安徽的丘陵,再到浙江的水乡。绍兴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远处的会稽山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像一道天然的屏障。
我摸了摸怀里的防水袋,里面装着我们这次冒险的收获,又看了看身边熟睡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浙江的绍兴展开,在那座神秘的南宋宋理宗墓里,又有多少历史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文物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绍兴站时,江南的冬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青灰色的瓦檐下挂着水珠,远处的会稽山笼罩在薄雾中,山间的竹林泛着深绿,空气里飘着黄酒和茴香豆的香气。林浩刚下车就撑起伞,却还是被冷风灌得缩了缩脖子:“这雨下得黏糊糊的,会稽山的山路肯定又滑又烂,咱们的冰爪可得绑紧点。”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探杆检查了一遍杆头的铜片:“绍兴的冬天湿冷,比巩义还难熬,暖宝宝得贴在衣服里面,生姜茶也得带够。宋理宗的攒宫在会稽山的‘攒宫山’,当年元军挖过,现在墓道里可能有‘塌陷区’,得用木板铺着走,防止掉下去。另外,墓里的毒烟是艾草和硫磺混的,防毒面具得戴好,再带些润喉糖,硫磺味呛人,含着能舒服点。”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青石板,听着雨滴落在伞面的“沙沙”声:“我听到远处有溪水声,应该是会稽山的溪流。《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攒宫是‘依山为陵’的格局,地宫卡在‘水脉’和‘龙脉’之间,地气杂,有‘湿煞’和‘阴煞’,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吸湿气,朱砂驱邪。而且地宫的‘石门’是南宋的‘子母锁’,得先打开母锁的‘龙纹’扣,再转动子锁的‘凤纹’扣,顺序错了就会触发机关。”
我们在攒宫山附近找了家临河的客栈,客栈老板是个绍兴本地人,姓陈,听说我们要找宋理宗墓的暗格,立刻端来一碗热黄酒:“宋六陵遗址现在只开放了几个衣冠冢,宋理宗的攒宫在攒宫山的半山腰,暗格就在地宫的‘石椁’石板上刻着‘理宗’二字,按动刻字就能打开暗格。不过攒宫山的‘野猪岭’有野猪出没,你们晚上走山路得小心。”
陈老板还给我们指了条近路:“后山有个‘樵夫道’,是以前砍柴人走的,能直接通到攒宫附近,路上有很多山洞,遇到野猪能躲进去。”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采购装备,一边跟着陈老板熟悉山路。林薇从户外用品店买了四副加厚冰爪和几包润喉糖,还买了一大壶热黄酒,说冷了能喝一口暖身;林浩网购了几块防滑木板和几卷防水布,防水布能铺在湿滑的山路上;老烟枪则把断线钳磨得更锋利,还在探杆上绑了个小铃铛,说遇到野兽铃铛响能预警;我和瞎子、阿古拉去山里找山洞,标记好躲避野猪的地方,阿古拉还在山洞里堆了些干柴,说万一被困能取暖。
出发那天,天刚黑,雨还没停,我们背着装备向樵夫道出发。山路泥泞不堪,我们穿上冰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阿古拉在前面开路,用蒙古刀砍断拦路的藤蔓,铃铛在探杆上“叮铃”作响,驱散了周围的小动物。走了大概一个小时,我们到了野猪岭,刚绕过一棵大樟树,突然听到“哼哧哼哧”的声响——是野猪!
我们赶紧躲进旁边的山洞,屏住呼吸。野猪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鼻子“呼哧”地嗅着空气,在洞口徘徊了一会儿,才慢慢离开。我们松了口气,继续向攒宫走去。
又走了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宋理宗的攒宫附近。攒宫的入口被一块大石板盖住,石板上长着青苔,老烟枪用探杆敲了敲石板,石板发出“咚咚”的声响,很结实。“快用撬棍!”林浩说着,掏出撬棍,插进石板缝里,我们一起用力,石板“吱呀”一声被撬开,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洞口里飘出一股刺鼻的硫磺味。
“快把防毒面具戴上!”林薇说着,率先戴上面具,我们也跟着戴上,点燃艾草绳扔进洞口。艾草绳在洞里燃烧着,没有熄灭,我们顺着洞口的石阶往下爬。
地宫的通道很窄,墙壁上结着一层白霜,地面湿滑,我们铺上防水布,慢慢往前走。走了大概十分钟,前面出现了一座石椁,石椁上刻着宋理宗的谥号,石椁
阿古拉用蒙古刀插进石板缝里,轻轻一撬,石板“啪”的一声弹开,露出一个暗格,暗格里飘出一股淡淡的瓷器味。林浩掏出冷光棒,扔进暗格,冷光棒照亮了暗格内部——里面放着一个金色的盒子和一个青瓷瓶,金盒上刻着南宋的云纹,青瓷瓶的釉色青翠,正是我们要找的南宋金腰带和龙泉青瓷!
“太好了!终于找到了!”我激动地伸手去拿金盒,却被瞎子拉住:“等等!暗格的底部有机关!”我们仔细一看,暗格的底部有一排细小的尖刺,要是手伸进去,肯定会被扎破。老烟枪用探杆勾住金盒的提手,慢慢把金盒和青瓷瓶拉出来,尖刺在冷光下泛着寒光,看得人心里发毛。
打开金盒,里面果然放着一条金色的腰带,腰带上镶嵌着红宝石和珍珠,正是宋理宗的金腰带!旁边的龙泉青瓷瓶完好无损,瓶身上刻着缠枝莲纹,釉色均匀,是南宋龙泉窑的精品。
我们把金腰带和青瓷瓶放进防水袋里,刚想离开,突然,地宫的墙壁开始震动,头顶的石块纷纷落下,地面裂开一道缝,一股硫磺味从缝里冒出来——是毒烟!“不好!地宫要塌了!咱们快出去!”老烟枪大喊。
我们赶紧向洞口跑去,刚跑到石阶处,就听到外面传来“哼哧”的声响——是刚才的野猪又回来了!阿古拉掏出蒙古刀,点燃火把:“别怕!我来对付它!”野猪看到火把,不敢靠近,在洞口徘徊着。我们趁机冲出洞口,阿古拉把火把扔向野猪,野猪吓得掉头就跑,我们赶紧盖上石板,向山下跑去。
回到客栈后,我们把南宋金腰带和龙泉青瓷交给了宋六陵遗址公园的文物管理处。管理处的李主任看到文物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说这两件文物能填补南宋皇陵考古的空白,金腰带上的宝石还能研究南宋的对外贸易,会立刻送到浙江省博物馆保存,还会组织专家对龙泉青瓷进行修复,争取早日展出。陈老板听说我们找到了文物,特意做了桌绍兴菜,有醉鸡、茴香豆、梅干菜扣肉,还有一壶热黄酒,吃得我们浑身暖和。
晚上,我们在客栈里烤火,炉火“噼啪”作响,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洋洋的。林薇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墓——祖州”。“我在古籍里看到,耶律阿保机墓藏在内蒙古的‘巴林左旗’,里面有‘辽代金冠’和‘契丹文银牌’,金冠是耶律阿保机当年戴的,上面镶嵌着东珠,契丹文银牌上刻着契丹大字,是研究契丹文的重要文物,”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巴林左旗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对视一眼,都笑了。内蒙古的巴林左旗离这里千里之外,而且耶律阿保机墓在草原深处,冬天的“白毛风”能把人吹走,还有狼群出没,危险重重,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炉火旁慢慢散开:“走!辽代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厚衣服,巴林左旗的冬天能到零下三十度,羽绒服得穿两件,再备些冻疮膏,防止冻伤。而且耶律阿保机墓的‘地宫’在‘祖州城’遗址探路,别掉进去。另外,墓里的‘毒箭’是用‘狼毒’泡过的,狼毒有剧毒,得带些解毒药和盾牌,挡住毒箭。”
林浩已经开始收拾背包,把辽代的地图塞进包里:“我查了,巴林左旗有个‘辽上京博物馆’,里面有很多专家,咱们可以找他们了解耶律阿保机墓的情况。而且博物馆附近有个牧民村,村里的人熟悉草原的地形,能给咱们找马和向导,草原上骑马比走路快,还能躲避狼群。”
阿古拉听到要回草原,眼睛一亮:“我在草原上长大,狼群我熟!咱们可以带些羊肉干,遇到狼群扔出去,能拖延时间。而且草原上的‘白毛风’来之前会有征兆,我能看出来,咱们提前找个蒙古包躲起来就行。”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热黄酒冒着热气,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绍兴雨还在下,远处的会稽山在夜色里只剩下模糊的轮廓,鉴湖的水波在灯光下泛着银光。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浙江的绍兴,到内蒙古的巴林左旗,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北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浙江的水乡,到江苏的平原,再到内蒙古的草原。巴林左旗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远处的大兴安岭在阳光下泛着白色的光,像一道天然的屏障。
我摸了摸怀里的防水袋,里面装着我们这次冒险的收获,又看了看身边熟睡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展开,在那座神秘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墓里,又有多少历史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文物在等着我们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