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4章 尸易无限(139)(第2页)

 

林浩输入密码,“嘀”的一声,侧门开了。我们轻手蹑脚地走进耳室,打开手电筒的弱光档,照向方形地砖——刻字砖就在旁边,地砖的砖缝果然比其他地方宽。阿古拉用塑料铲挖地砖周围的夯土,夯土很湿,一挖就沾在铲上,我们用无酸纸把夯土收起来,避免留下痕迹。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一块青铜门,门上刻着“南越”二字,正是铜销锁的位置。

 

林浩拿出弯好的细铁丝,轻轻插进“越”字的走之底里,慢慢勾住销子,一点一点地向外拉,销子“咔嗒”一声弹开,青铜门缓缓向内打开,一股带着金属味的凉风从里面飘出来——是南越王金印和丝缕玉衣残片的味道!

 

“先撒蛇药!”老烟枪大喊,腾格尔赶紧从背包里掏出蛇药,在暗坑周围撒了一圈,防止毒蛇爬出来。我戴上无菌手套,先摸出一块冰凉的金属,托起来一看,是一枚方形的金印,印面上刻着“文帝行玺”四个篆体字,印柄是龙形的,正是我们要找的南越王金印!接着又摸出几片玉片,玉片上还缠着细细的丝线,正是丝缕玉衣残片!

 

我们把金印放进铺着软布的木盒里,玉片则用无酸纸一片一片包好,再放进木盒,每片玉片之间都用软布隔开。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安的脚步声——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塑料铲碰到了通风孔,发出了声响!“谁在里面?!”保安的喊声传来,手电筒的光在耳室里扫来扫去。

 

“快把地砖盖回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青铜门推回原位,用细铁丝把销子复位,再把夯土填回坑里,铺上地砖,用灰尘把砖缝的痕迹擦掉。我们顺着侧门溜出去,躲进旁边的巷子,保安的手电筒光扫过侧门,没发现异常,转身走了。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金印和玉片放在桌子上,陈大叔看到金印,激动得直拍手:“这是真的南越王金印啊!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过,印柄的龙形是南越国特有的工艺,全国都没几件!”他赶紧联系了广东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金印和玉片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南越王博物院展出,和之前发现的丝缕玉衣残片拼合,还原南越王的丧葬服饰。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陈大叔做了一桌粤菜,有白切鸡、叉烧肉、煲仔饭,还有一壶米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陕西西安——唐代乾陵永泰公主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永泰公主墓的‘甬道’,唐三彩马是永泰公主的陪葬品,釉色鲜艳,墓志铭拓片上记录着永泰公主的生平,是研究唐代宫廷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陕西西安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陕西西安离这里千里之外,乾陵在梁山脚下,冬天的梁山寒风刺骨,暗格里可能有“积水”和“碎石”,而且唐三彩马的釉面怕碰撞,一碰就掉釉,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唐代公主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碰撞的装备,唐三彩马得用泡沫防震箱装,里面垫上软海绵,每个部位都得固定好,别让马身晃动。而且暗格的‘甬道地砖’是唐代的青砖,砖碎石会砸到唐三彩。另外,暗格的‘石门’是唐代的‘铁环锁’,锁上有两个铁环,得把两个铁环同时向中间掰,才能打开,我已经让林浩做了两个小铁钩,保证能同时勾住铁环。”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乾陵的卫星图:“我查了,永泰公主墓在乾陵的‘东南侧’,暗格在甬道的‘中段’,那里的地砖比其他地方松动,敲起来声音不一样。咱们得趁乾陵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24小时的,得用信号屏蔽器把监控屏蔽了,再用黑布把镜头盖住。”

 

达来听到要去西安,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看看乾陵了!西安的兵马俑我只在电视上见过,这次说不定能顺便看看。而且我在草原上练的力气大,扛防震箱肯定没问题,遇到碎石,我先把探杆插进去,探清位置再挖。”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米酒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广州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珠江在灯光下泛着波光,木棉花的香气还在屋里飘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送别。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广东的广州,到陕西的西安,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北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广东的平原,到湖南的山地,再到陕西的黄土高原。远处的梁山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乾陵的无字碑像一座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卧在梁山脚下。

 

我抱着装有南越王金印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泡沫防震箱的钥匙,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陕西西安的唐代乾陵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永泰公主墓甬道暗格里,又有多少唐代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唐三彩马和墓志铭拓片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西安北站时,初冬的寒风正裹着黄土高原的细沙掠过站台,远处的梁山在灰蒙蒙的天色里露出苍茫的轮廓,永泰公主墓的甬道入口隐在乾陵景区的古柏间,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黄土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林浩刚下车就把泡沫防震箱抱得贴紧胸口,还不忘检查箱内固定唐三彩马的海绵:“这乾陵的风带着沙,要是刮进箱子里,唐三彩的釉面肯定会被磨花,防震箱的密封条可得再缠一圈,探杆也得拿稳了,别戳到文物。”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土质检测仪在站台角落按了下,屏幕跳出土层湿度数据:“永泰公主墓的暗格在甬道中段的‘青砖’下,青砖是唐代的‘金砖’,质地紧实,得用撬棍从砖缝慢慢撬,别用金属锤敲,一敲就会裂。而且暗格的铁环锁在石门内侧,两个铁环间距三寸,得用小铁钩同时勾住往中间掰,差一点都打不开——我昨晚在木头上钻了两个洞练手,你们再试试手感。另外,墓志铭拓片是宣纸做的,遇风就破,得用玻璃相框先夹好,再放进密封袋,防沙又防潮。”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水泥地,听着远处乾陵方向的风声:“我听到甬道里有滴水声,应该是地下水渗进去了。《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永泰公主墓是‘梁山龙脉’的支脉,暗格卡在‘土脉’上,地气燥但‘沙煞’重,是黄土和陶土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挡沙,朱砂护着拓片不被虫蛀。而且甬道的‘墙壁’有‘夯土夹层’,是唐代用来防盗的,挖的时候别挖透夹层,不然黄沙会灌进暗格,把唐三彩埋了。”

 

我们在乾陵附近找了家关中风格的民宿,民宿老板是个退休的文物保护员,姓王,祖上曾在乾陵守陵:“永泰公主墓晚上五点闭馆,闭馆后会有保安分两班巡逻,第一班十点换岗,第二班凌晨两点换岗,凌晨一点的时候巡逻最松,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甬道中段的青砖散了,能看出当年的防腐工艺。”

 

王老板还给我们煮了一壶茯茶:“喝这个能解腻去沙,你们每天喝两杯,在墓里就不怕呛着沙了。另外,甬道墙壁上有‘唐代壁画’的残痕,走的时候别靠太近,蹭掉一点都是损失,景区的监控对着壁画呢,得绕着走。”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黄土高原的气候,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五金店买了四卷防水胶带和几副玻璃相框,还借了两台便携式风速计;林浩网购了三把防滑撬棍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唐三彩马的时候不会刮伤釉面;老烟枪则把小铁环锁的操作步骤画在纸上,让我们随时记;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甬道踩点,摸清了保安的巡逻路线和青砖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用铁钩开铁环锁,确保两个铁环能同时发力。

 

出发那天,凌晨一点十分,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裹紧外套,背着装备向永泰公主墓走去。夜色里的乾陵格外寂静,只有风声在古柏间穿梭,甬道入口的铁门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王老板之前跟我们说过,铁门的挂锁是老式铜锁,用细铁丝弯个钩子就能打开——他年轻时在景区修过锁,熟得很。

 

林浩掏出铁丝,三两下就把铜锁勾开,轻轻推开铁门,甬道里立刻飘出一股潮湿的黄土味。我们打开手电筒的弱光档,贴着墙壁慢慢走,避开监控镜头对着壁画的方向。走了大概五十步,就到了甬道中段,王老板说的“木炭层”所在的青砖就在脚下,砖缝比其他地方宽出半指,正是暗格的入口。

 

阿古拉把撬棍插进砖缝,用巧劲慢慢撬,青砖“吱呀”一声被撬起一角,进布袋,避免弄散,再用探杆探了探黄土,挖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一块石门,石门内侧隐约能看到两个铁环,正是铁环锁。

 

腾格尔和小杨各拿一个小铁钩,同时伸进去勾住铁环,“一、二、三!”老烟枪喊着号子,两人同时往中间掰,铁环“咔”地一声弹开,石门缓缓向内打开,一股带着陶土味的凉气涌出来——是唐三彩马和墓志铭拓片的味道!

 

我赶紧把玻璃相框递过去,林薇先小心翼翼地把拓片从暗格里捧出来,拓片上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永泰公主”几个字清晰可见,她轻轻把拓片放进相框,再塞进密封袋。我戴上无菌手套,托着唐三彩马的底座慢慢抱出来——马身是黄、绿、白三色釉,马鞍上还刻着缠枝莲纹,釉面光滑鲜亮,没有一点磕碰。我们把唐三彩马放进泡沫防震箱,用海绵把四肢和马首固定好,再用防水胶带把箱子封紧。

 

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安的手电筒光束——是风速计发出的轻微声响被巡逻的保安听到了!“谁在甬道里?!”保安的喊声带着回音,脚步声越来越近。

 

“快把青砖盖回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石门推回原位,用铁钩把铁环锁复位,再把木炭层铺回去,将青砖撬回原来的位置,用黄土把砖缝填实,确保看不出撬动的痕迹。我们贴着墙壁往甬道外退,刚出铁门,就看到保安的手电筒光扫过来,我们赶紧钻进旁边的灌木丛,屏住呼吸,等保安走远,才抱着箱子向民宿跑去。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唐三彩马和拓片放在桌子上,王老板看到唐三彩马,激动得手都在抖:“这是唐代的‘三彩腾空马’啊!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见过类似的,没想到能在这儿见到真品!”他赶紧联系了陕西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车载走了文物,还说要把唐三彩马放在乾陵博物馆的特展柜里,让游客能近距离看到唐代三彩工艺的精湛。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王老板做了一桌关中菜,有羊肉泡馍、肉夹馍、油泼面,还有一壶西凤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江苏南京——明孝陵功臣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明孝陵附近的‘徐达墓’青花梅瓶是朱元璋赏赐给徐达的,瓶身上画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图案,诰命卷轴是徐达的封爵文书,用蚕丝织成,上面盖着朱元璋的玉玺,是研究明代功臣制度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江苏南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