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6章 尸易无限(151)(第2页)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跟着工作组,开始了数据库第三阶段的建设。他们要和技术团队一起,开发线上展示平台,设计互动功能,让公众能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了解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车窗外的成都街头,红灯笼已经挂了起来,年味越来越浓。林野看着窗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建设好,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魅力,让古代文明的智慧照亮未来。

 他知道,新的任务还在等着他们,线上展示平台的开发还有很多挑战,比如数据安全、用户体验、内容更新等。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苏晓做伴,有四省考古团队和专家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青铜罗盘和笔记——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汽车渐渐驶入成都高新区,远处的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大厦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展示平台开发,我们来了!

 汽车驶入成都高新区时,早春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林野和苏晓的笔记本上,页面上密密麻麻的“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平台功能规划图,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墨香。技术团队的办公地点设在一栋现代化的写字楼里,张工早已在楼下等候,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线上平台的初步设计稿:“咱们的平台分‘遗址探秘’‘文物三维’‘文化脉络’‘互动体验’四个板块,今天主要讨论每个板块的具体功能和视觉设计。”

 走进办公区,二十多名技术人员正围着屏幕讨论,桌上散落着各种设计草图和技术文档。林野和苏晓刚坐下,张工就点开“遗址探秘”板块的设计稿:“这个板块计划用卫星地图作为底图,用户点击标注的遗址,就能看到遗址的全景vr、考古发掘视频和地脉信号分析图。比如点击三星堆,不仅能‘走进’祭祀坑,还能查看不同区域的地脉信号强度,了解祭祀活动的分布规律。”

 苏晓看着设计稿,指着vr体验区:“能不能在vr里加入‘时空穿越’功能?比如用户可以选择战国时期的视角,看到古滇国人制作青铜贮贝器的场景,或者夜郎国人进行祭祀的画面。这样能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古代文明的生活。”技术团队的设计师小王立刻记录下来:“这个想法好!我们可以结合考古发现的文物和文献记载,用3d建模还原古代场景,再加入互动元素,比如让用户参与青铜铸造或陶器制作的模拟过程。”

 接下来的讨论围绕“文物三维”板块展开。张工点开一件青铜面具的3d模型:“用户可以360度旋转查看文物,点击文物的不同部位,会弹出详细的解说,包括制作工艺、文化含义和出土背景。比如点击面具的眼睛,会介绍古蜀人对眼睛的崇拜,以及面具在祭祀中的作用。”林野补充道:“还可以加入‘文物对比’功能,比如把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和古滇国的青铜贮贝器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纹饰和制作工艺,让用户直观了解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

 “文化脉络”板块的设计则需要结合之前建立的文化关联模型。技术人员小李展示了文化传播路线图:“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期,查看该时期文明的传播路径。比如选择战国时期,会显示夜郎国如何通过古道与古滇国、巴蜀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路线上会标注重要的驿站遗址和出土的交流文物。”苏晓建议:“可以加入‘专家解读’视频,邀请王院士、郑队长等专家讲解文化传播的历史背景,让用户更深入地理解文明的交融过程。”

 “互动体验”板块是最受期待的部分。张工点开一个小游戏的demo:“这个‘考古小侦探’游戏,会给用户提供虚拟的考古场景,让用户模拟挖掘文物,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判断遗址的年代和文化类型。比如用户挖到一件刻有太阳鸟纹的玉璋,需要根据纹饰判断它属于金沙文明,并解释太阳鸟纹的文化含义。”林野笑着说:“还可以加入‘文物修复’模拟,让用户体验修复破碎陶片或青铜残片的过程,了解文物修复的技术和难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周,线上平台的功能设计和视觉风格最终确定。技术团队立刻投入到开发工作中,林野和苏晓则每天都到办公区,协助技术人员解决与考古相关的问题。在开发“遗址探秘”板块时,技术人员对夜郎国城垣的vr建模存在疑问,林野拿出当时拍摄的城垣照片和测绘数据,详细讲解了城垣的夯筑结构和建筑特点,确保建模的准确性;在制作“文物三维”板块的解说时,苏晓根据爷爷的笔记和考古报告,撰写了每件文物的详细解说词,包括纹饰含义、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开发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在实现青铜罗盘地脉信号的可视化时,技术团队无法将抽象的信号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林野和苏晓根据之前采集的信号数据,提出用不同颜色的波纹表示信号强度,红色表示强信号,蓝色表示弱信号,波纹的密度表示信号的稳定性。技术团队按照这个方案进行开发,最终呈现的效果非常好,用户能清晰地看到不同遗址的地脉信号差异。

 在开发“互动体验”板块的“考古小侦探”游戏时,技术人员对文物特征的判断标准存在困惑。苏晓整理了一份详细的文物特征对照表,包括不同文明的陶器纹饰、青铜器物造型和玉器符号,帮助技术人员设置游戏的判断逻辑。比如,属于古滇国的陶器通常有绳纹和戳印纹,青铜器物多有牛虎纹和云纹;属于夜郎国的陶器则有交错绳纹和圆形戳印,青铜器物多有虎纹和蛇纹。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开发,“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展示平台的测试版终于完成。联合工作组邀请了部分专家和公众代表进行测试,收集反馈意见。王院士登录平台后,体验了“遗址探秘”板块的三星堆vr功能,对城垣的建模精度和地脉信号的可视化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平台不仅展示了考古成果,还创新了考古知识的传播方式,让普通公众也能深入了解古代文明。”一位来自成都的中学生在体验“考古小侦探”游戏后,兴奋地说:“太有意思了!我挖到了一件青铜鼎,通过判断纹饰知道它属于夜郎国,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夜郎国的历史知识。”

 根据测试反馈,技术团队对平台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针对专家提出的“文化脉络”板块传播路线图不够清晰的问题,技术人员增加了时间轴和区域筛选功能,用户可以更方便地查看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传播情况;针对公众代表提出的“文物三维”板块解说词过于专业的问题,苏晓对解说词进行了简化,加入了更多生动的比喻和故事,让不同年龄段的用户都能理解。

 优化完成后,“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展示平台正式上线。上线当天,四川省文物局举办了隆重的上线仪式,周局长在仪式上致辞:“这个平台是四省考古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它不仅整合了西南地区的考古资源,还创新了文物展示和科普教育的方式。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魅力。”

 上线仪式结束后,林野和苏晓登录平台,查看用户的反馈。平台的访问量在短短一天内就突破了10万人次,用户留言超过2万条。一位来自北京的用户留言:“通过这个平台,我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金沙的太阳神鸟金盘都让我震撼不已,感谢考古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付出!”一位来自云南的用户留言:“我老家就在古滇国遗址附近,通过平台的‘遗址探秘’功能,我看到了家乡的古代文明,感到非常自豪。”

 平台上线后,林野和苏晓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开始筹备平台的更新计划,计划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新增“良渚文明”“石家河文明”等板块,将数据库的覆盖范围从西南地区扩展到长江流域;同时,他们还计划与国内的中小学合作,开发基于平台的考古科普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考古知识,培养对古代文明的兴趣。

 在筹备新增板块时,林野和苏晓接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邀请,前往良渚遗址采集地脉信号和进行文物数字化扫描。良渚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以精美的玉器和大型水利工程闻名。在良渚遗址,林野用青铜罗盘采集了莫角山宫殿区的地脉信号,发现宫殿区的信号强度是普通居住区的4倍,证明宫殿在良渚文明中的核心地位;苏晓则协助技术团队用3d扫描仪扫描了良渚玉琮,还原了玉琮上每一个神人兽面纹的细节,让用户能在平台上清晰地看到玉琮的纹饰结构。

 在采集过程中,林野和苏晓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在良渚遗址的一处祭祀坑附近,青铜罗盘的信号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盘信号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他们立刻将这一发现告知联合工作组,专家们经过分析认为,这可能表明良渚文明与古蜀文明存在间接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提供了新的证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开始整理良渚遗址的采集数据,准备将其纳入数据库。他们还计划在平台上新增一个“文明交流”板块,专门展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包括良渚与古蜀、石家河与夜郎国等,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交流融合历程。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在整理爷爷的笔记时,发现了一张从未注意过的草图。草图上画着一个圆形的器物,上面刻着与星图一致的符号,旁边写着:“天圆地方,文明之核,藏于长江之源。”苏晓看着草图,激动地说:“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文明遗址线索!长江之源应该是指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地区,说不定那里有一个未被发现的古代文明遗址!”

 林野立刻拿出星图,对照草图上的符号,发现符号对应的坐标正好在长江源头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他赶紧将这一发现汇报给郑队长和周局长,周局长决定成立专项勘探组,前往青海进行勘探。勘探组由林野、苏晓带队,配备了青铜罗盘和现代物探设备,还邀请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参与。

 出发前,林野和苏晓整理了行李,将爷爷的笔记、青铜罗盘和星图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他们知道,这次青海之行又将是一次全新的冒险,或许能发现一个新的古代文明遗址,为“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增添新的内容,也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汽车驶离成都,朝着青海的方向前进。车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平原变成了山地,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林野看着手里的草图,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长江源头的古代文明遗址正在等着他们,新的挑战也在前方等着他们去克服。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苏晓做伴,有联合工作组和专家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罗盘和笔记——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汽车渐渐驶入青藏高原,远处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长江源头古代文明遗址,我们来了!

 汽车沿着214国道驶入玉树藏族自治州时,四月的寒风还带着雪粒,远处的巴颜喀拉山被积雪覆盖,像一条银白色的巨龙横卧在天际。林野把车窗摇紧,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朝着西北方向倾斜——那里正是星图上标注的长江源头区域,也是爷爷笔记里草图符号对应的位置。苏晓凑过来,指着手机里的卫星地图:“青海省考古研究院的马队长说,咱们要去的治多县附近,去年牧民放牧时发现过一些带纹路的石片,当时以为是普通的石头,现在看来可能是古代文明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