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9章 尸易无限(154)(第2页)

 苏晓握着法尔哈德馆长的手,递上一份“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简介:“感谢您的邀请!我们带来了中国唐代丝绸之路遗址的数据,希望能和伊朗的考古资料对比,找到更多中伊文明交流的证据。您刚才说的砖块纹饰,是不是和中原的唐代纹样有相似之处?”

 法尔哈德馆长接过简介,翻了几页,眼睛亮了起来:“太像了!那些砖块上的‘云气纹’和‘宝相花’,和我在西安法门寺看到的唐代丝绸纹样几乎一样。不过具体的关联,还需要你们用专业设备检测,我相信你们的青铜罗盘能找到答案。咱们先去酒店,晚上我安排了传统的波斯晚餐,咱们边吃边聊。”

 坐上去酒店的汽车,车窗外的德黑兰街景充满了异域风情——蓝色的清真寺穹顶、挂着波斯地毯的商铺、穿着传统长袍的当地人,偶尔还能看到印有波斯文的丝绸之路主题海报。法尔哈德馆长指着窗外的一座博物馆说:“那是德黑兰国家博物馆,里面藏着一件唐代的青瓷碗,是上世纪在波斯波利斯遗址附近发现的,碗底还有唐代的窑口印记,明天咱们可以先去看看,再去遗址。”

 林野拿出青铜罗盘,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我们的罗盘能检测出文物的地脉信号,通过信号对比,能确定文物的来源和传播路径。比如在新疆尼雅遗址,我们通过信号对比,发现中原的丝绸和西域的棉织物有交流痕迹。明天在博物馆,咱们可以先检测那件青瓷碗的信号,再和波斯波利斯遗址的信号对比。”

 第二天清晨,车队先前往德黑兰国家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的丝绸之路展厅,一件青釉碗静静地陈列在玻璃展柜中,碗身光洁,釉色均匀,碗底印有清晰的“邢窑”二字。法尔哈德馆长指着青釉碗说:“这是唐代邢窑的典型器物,邢窑的白瓷和青瓷在唐代很有名,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波斯、阿拉伯等地。这件碗是1978年在波斯波利斯遗址的贵族墓葬中发现的,证明当时中伊的瓷器贸易很频繁。”

 林野拿出青铜罗盘,在展柜外缓慢移动。当罗盘靠近青釉碗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河北邢窑遗址出土的唐代青瓷信号有85%的相似度。“这证明这件青瓷碗确实是邢窑的产品,”林野兴奋地说,“而且信号中还带有波斯的土壤成分,说明它在波斯波利斯遗址长期存放,进一步验证了中伊的贸易交流。”

 苏晓用高倍相机拍摄青釉碗的细节:“你们看碗口的边缘,有轻微的磨损痕迹,说明这件碗被使用过,不是作为摆件。这证明唐代的瓷器不仅是奢侈品,还融入了波斯人的日常生活,是中伊文化交流的‘实用载体’。”

 离开博物馆后,车队朝着设拉子市出发。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行驶,终于抵达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遗址坐落在一座山丘上,巨大的石柱和浮雕残片散落在地面上,依稀能看出当年的宏伟气势。法尔哈德馆长指着远处的阿帕达纳宫遗址说:“那是波斯波利斯的核心建筑,是波斯帝国的宫殿,宫殿的台阶上雕刻着不同国家的使者朝贡的场景,其中就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使者,很可能是中国的使者。”

 走进阿帕达纳宫遗址,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工作中。林野拿着青铜罗盘,在宫殿的台阶浮雕附近采集信号;苏晓则用3d扫描仪扫描带有东方纹饰的砖块。当罗盘靠近“东方使者”浮雕时,信号中检测出了中原地区特有的土壤成分,与唐代长安遗址的信号有35%的相似度。

 “这说明雕刻浮雕的工匠可能见过中国使者,甚至去过中原地区,”林野分析道,“或者有中国的工匠参与了浮雕的制作,不然不会有中原的土壤成分残留。而且浮雕上使者的服饰细节,和唐代的‘朝服’很像,进一步证明了关联。”

 苏晓扫描完砖块,调出扫描数据:“这些砖块上的‘宝相花’纹,花瓣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与唐代的宝相花完全一致,但花蕊的纹样是波斯的‘联珠纹’,是典型的‘中伊融合’纹样。这种纹样在新疆的唐代遗址中也有发现,说明它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共享纹样’。”

 在波斯波利斯遗址工作了五天,林野和苏晓还考察了宫殿的储藏室遗址和贵族墓葬区。在储藏室遗址,他们采集到了唐代丝绸的纤维信号,与西安出土的唐代丝绸信号高度一致;在贵族墓葬区,他们发现了一具女性墓葬,墓主人身上佩戴的金饰上有中原的“龙纹”和波斯的“狮纹”,金饰的制作工艺也融合了中伊两国的技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离开波斯波利斯前,林野和苏晓与法尔哈德馆长签订了《中伊丝绸之路考古数据共享协议》。根据协议,伊朗国家博物馆将提供波斯波利斯、伊斯法罕等遗址的考古资料,“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将新增“中伊文明交流”板块,用中、英、波斯三种语言展示双方的考古发现,推动中伊文化交流。

 “波斯波利斯是丝绸之路的‘文明十字路口’,”法尔哈德馆长握着林野的手说,“这里不仅有中伊文明交流的证据,还有波斯与印度、阿拉伯、希腊文明交流的痕迹。明年我们计划联合开展伊斯法罕清真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用你们的技术找到更多多元文明交流的证据。”

 离开伊朗后,林野和苏晓又前往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考察了拜占庭时期的丝绸之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唐代丝绸和瓷器,证明唐代的中国与拜占庭帝国也有间接的交流。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波斯波利斯、伊斯坦布尔遗址的数据与国内的唐代遗址数据整合,制作了“丝绸之路跨文明交流”专题页面,用动态地图展示从长安到波斯波利斯再到伊斯坦布尔的丝绸之路路线,标注重要的交流节点和出土文物;还加入了“中伊联合考古”纪录片,展示双方考古人员的合作过程和发现成果。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参考资料;中伊两国的文化部门还联合举办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展”,展出了数据库中的部分3d文物模型和考古照片,吸引了大量观众。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意大利的合作邀请:“意大利国家考古研究院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罗马帝国时期的丝绸之路遗址数据,尤其是庞贝古城和罗马古城的遗址,那里有一些与中国汉代、唐代交流的文物。你们有没有兴趣去看看?”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了“罗马古城,汉使远至,文物为证”:“爷爷早就提到过罗马与中国的交流!《后汉书》里记载了东汉时期罗马使者访问洛阳的事情,要是能在罗马古城找到汉代或唐代的文物,就能完整还原丝绸之路从东亚到欧洲的交流链条。”

 林野看着意大利的合作邀请,兴奋地说:“罗马是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采集中欧的遗址数据,能让数据库的‘丝绸之路’板块形成‘东亚-中亚-西亚-欧洲’的完整闭环,展现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动脉’的价值。而且意大利的考古技术在欧洲很先进,双方合作能学到很多经验。”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意大利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庞贝古城遗址。不过意大利的文物保护规定很严格,你们要提前了解相关政策,制定详细的采集方案,避免破坏文物。”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波斯波利斯遗址的砖块拓片、伊斯坦布尔遗址的丝绸残片照片小心地放进背包。苏晓看着这些资料,笑着说:“从中国到中亚、西亚再到欧洲,丝绸之路的故事越来越完整了。咱们的数据库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档案库’,更是人类文明交流的‘纪念册’。”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爷爷们当年怀揣着‘文明无界’的梦想,沿着丝绸之路探索;现在咱们用科技延续这个梦想,让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人都能通过数据库,了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不管是中国的遗址,还是外国的遗址,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咱们要好好守护这份财富。”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意大利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块蓝色的宝石,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庞贝古城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罗马文明的遗迹,有与中国交流的证据,还有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远处的罗马斗兽场轮廓在夕阳中若隐若现。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庞贝古城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时,傍晚的夕阳给航站楼镀上了一层金红色,远处的台伯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缠绕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和3d扫描设备的背包,刚走出到达大厅,就看到意大利国家考古研究院的马可院长举着“中意丝绸之路合作组”的牌子,正踮着脚往人群里张望。他穿着一件米白色的亚麻西装,头发卷曲,笑容热情,一见到林野就张开双臂:“终于等到你们!庞贝古城的‘东方文物展区’刚整理好,里面有几件出土的丝绸残片,花纹和你们中国唐代的太像了,我猜你们一定会感兴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晓笑着迎上去,递上一本提前准备好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画册:“马可院长,谢谢您的邀请!我们带来了中国汉代、唐代丝绸之路遗址的数据,尤其是新疆尼雅、伊朗波斯波利斯的信号分析结果,希望能和庞贝的文物对比,找到更多中欧文明交流的证据。那些丝绸残片真的有唐代风格吗?”

 马可院长接过画册,翻到波斯波利斯遗址的页面,眼睛一下子亮了:“太神奇了!庞贝的丝绸残片上也有这种‘联珠纹宝相花’,不过线条更纤细,可能是经过了罗马工匠的改良。咱们先去酒店放行李,晚上我带你们去吃罗马最地道的碳烤牛排,咱们边吃边聊庞贝的发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