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9章 尸易无限(154)(第3页)

 坐上去市区的汽车,车窗外的罗马街景缓缓展开——圆形的斗兽场、宏伟的万神殿、铺满青石板的古老街道,偶尔能看到穿着古装的演员在遗址旁表演,仿佛穿越回了古罗马时期。马可院长指着窗外的一座古建筑说:“那是图拉真市场,是古罗马时期的‘购物中心’,考古发现这里曾经出售过来自东方的丝绸、瓷器,甚至还有中国的茶叶,不过茶叶的遗存太少,一直没能确定年代。”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指针微微颤动着指向东南方向:“我们的罗盘能检测出文物残留的地脉信号,哪怕是很微弱的痕迹也能捕捉到。明天去庞贝,咱们可以试试检测那些丝绸残片的信号,看看能不能和中国唐代的丝绸信号关联起来。如果能找到茶叶的信号,说不定还能填补中欧茶叶贸易的早期历史空白。”

 第二天清晨,车队朝着庞贝古城出发。汽车行驶在那不勒斯湾沿岸,湛蓝的海水波光粼粼,远处的维苏威火山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马可院长指着火山说:“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岩浆和火山灰把庞贝完全掩埋,也正因如此,古城的很多文物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包括那些来自东方的丝绸和瓷器。”

 抵达庞贝古城遗址时,阳光正好穿透薄雾,洒在残破的石墙上。走进遗址的“东方文物展区”,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几件残破的丝绸残片,虽然颜色已经暗淡,但上面的花纹依然清晰可辨。马可院长指着其中一片残片说:“这是在一座贵族别墅的卧室里发现的,残片上的‘联珠纹宝相花’和你们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丝绸几乎一样,而且残片的纤维结构也和中国的桑蚕丝一致。”

 林野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展柜外缓慢移动。当罗盘靠近丝绸残片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西安法门寺唐代丝绸的信号有60%的相似度,还检测出了中原地区特有的桑蚕丝蛋白成分。“这证明这片丝绸残片确实来自中国唐代,”林野兴奋地说,“而且信号中还带有波斯的染料成分,说明它可能是先从中国传到波斯,再通过丝绸之路的‘中转贸易’传到庞贝,是中欧间接交流的重要证据。”

 苏晓用高倍相机拍摄丝绸残片的花纹:“你们看这联珠纹的间距和宝相花的花瓣数量,和唐代的标准纹样完全一致,但残片的边缘有罗马风格的‘锁边’工艺,说明丝绸传到罗马后,当地工匠对它进行了加工,让它更符合罗马人的使用习惯。这种‘东方原料+西方工艺’的融合,在丝绸之路的文物中很常见。”

 在“东方文物展区”工作了一上午,林野和苏晓还检测了几件出土的青瓷残片。其中一件残片的釉色和胎体成分,与浙江越窑遗址出土的唐代青瓷高度一致,信号对比显示相似度达75%。“这件青瓷应该是越窑的产品,”苏晓分析道,“越窑的青瓷在唐代很受欢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东南亚、南亚,再转卖到欧洲,庞贝的这件残片,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互联互通’的贸易网络。”

 下午,马可院长带着大家来到庞贝古城的“商业区”遗址。这里的石铺街道依然保存完好,两侧的商铺遗迹清晰可见,部分商铺的墙壁上还残留着当年的广告涂鸦。马可院长指着一间商铺的遗迹说:“考古发现这里曾经是一家‘东方商品店’,出土了大量的东方文物,包括丝绸、瓷器、香料,还有一些刻有汉字的印章,不过印章的字迹模糊,一直没能辨认出来。”

 林野用青铜罗盘在商铺遗址的地面上采集信号,当罗盘靠近一处石质柜台时,信号中检测出了微弱的汉字印章印记,通过信号还原技术,隐约能看到“上郡”两个字。“‘上郡’是汉代的一个郡,位于现在的陕西榆林附近,”林野激动地说,“这枚印章很可能是汉代的商人带到庞贝的,虽然印章本身已经遗失,但信号残留证明了汉代中国与古罗马的间接交流,比之前认为的‘唐代首次交流’早了几百年!”

 在庞贝古城工作了五天,林野和苏晓还考察了贵族墓葬区和公共浴场遗址。在一座贵族墓葬中,他们发现了一具女性骨架,骨架的手指上戴着一枚金戒指,戒指上镶嵌的绿松石来自中国湖北的郧阳绿松石矿,信号对比显示绿松石的形成年代与汉代一致;在公共浴场的“按摩室”遗址,他们采集到了中国唐代的“宣州纸”纤维信号,证明唐代的纸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庞贝,被用于书写或包装商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离开庞贝前,林野和苏晓与马可院长签订了《中意丝绸之路考古数据共享协议》。根据协议,意大利国家考古研究院将提供庞贝古城、罗马古城的考古资料,“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将新增“中欧文明交流”板块,用中、英、意三种语言展示双方的考古发现,还将联合制作“丝绸之路跨洲交流”纪录片,向全球观众讲述中欧文明交流的历史。

 “庞贝古城就像一座‘丝绸之路的活档案’,”马可院长握着林野的手说,“这里的每一件东方文物,都记录着不同文明的交流故事。明年我们计划联合开展罗马古城的‘东方商品区’发掘,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用你们的青铜罗盘和信号分析技术,找到更多中欧交流的证据,尤其是早期的茶叶贸易遗存。”

 离开意大利后,林野和苏晓又前往希腊的雅典,考察了古希腊时期的比雷埃夫斯港遗址。这里是古希腊的重要港口,考古发现这里曾经停泊过来自东方的商船,出土了少量的中国汉代陶片,证明古希腊与中国的交流可能更早。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欧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庞贝古城、雅典比雷埃夫斯港的遗址数据与国内的汉代、唐代遗址数据整合,制作了“丝绸之路跨洲交流”专题页面,用动态地图展示从长安到罗马的“陆上丝绸之路”和从广州到雅典的“海上丝绸之路”,标注重要的中转港口和贸易节点;还加入了“中欧文物对比”子板块,将庞贝的唐代丝绸与西安的唐代丝绸、庞贝的越窑青瓷与浙江的越窑青瓷并列展示,让用户直观感受中欧文明的交流成果。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全球学界的高度关注。国际考古学联合会专门举办了“丝绸之路跨文明交流”线上研讨会,邀请林野和苏晓做主题报告;欧盟的“文化遗产保护计划”还将数据库列为“中欧文化交流示范项目”,资助双方开展更多联合考古和数据共享工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欧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埃及的合作邀请:“埃及 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最高文物委员会)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亚历山大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考古发现了大量来自东方的文物,包括中国的瓷器和丝绸,甚至还有可能存在与中国汉代交流的文字记载。你们有没有兴趣去看看?”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了“亚历山大港,汉使远航,舟楫相连”:“爷爷早就提到过亚历山大港!《汉书》里记载了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已程不国’,有学者认为‘已程不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但如果能在亚历山大港找到汉代文物,说不定汉代的船队已经到达了地中海沿岸,这会改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林野看着埃及的合作邀请,兴奋地说:“亚历山大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西端终点’,采集中转站的数据,能让数据库的‘海上丝绸之路’板块形成‘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的完整链条。而且埃及的考古发现中,还有可能存在与中国、印度、波斯等多个文明交流的证据,能进一步丰富‘多元文明互鉴’的内容。”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埃及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亚历山大港遗址。不过埃及的气候炎热干燥,文物保护的要求也很高,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晒、防沙的装备,制定详细的采集方案,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庞贝古城的丝绸残片照片、雅典比雷埃夫斯港的陶片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苏晓看着这些资料,笑着说:“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从东亚到欧洲,现在又要去非洲,咱们的数据库快要覆盖‘古代文明交流圈’的主要区域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丝绸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单向路’,而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双向通道’。咱们去埃及,不仅是采集数据,更是要向世界证明,中华文明一直是人类文明多元互鉴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不管是中国的遗址,还是外国的遗址,都是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咱们要好好守护这份遗产,让它照亮未来的文明交流之路。”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埃及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金字塔轮廓在朝阳中渐渐清晰。林野看着手里的亚历山大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遗迹,有与中国文明交流的珍贵证据,还有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开罗国际机场,远处的尼罗河像一条绿色的绸带,缠绕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亚历山大港遗址,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