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5章 尸易无限(160)(第2页)

 飞机渐渐靠近三宝垄国际机场,远处的郑和清真寺在热带雨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三保垄港郑和清真寺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三宝垄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被热带雨林的枝叶过滤,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草木香和淡淡的海水气息。林野背着装有土壤湿度检测仪、文物防霉剂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印度尼西亚国家考古研究所的拉赫曼所长举着“中印尼郑和遗迹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印有巴迪克花纹的短袖衬衫,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笑容却格外热情,用带着印尼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印尼!郑和清真寺遗址上周在扩建停车场时,挖出了一批明代瓷器碎片和一枚铜钱,还有几块生锈的金属片,但热带雨林的土壤太潮湿,瓷器碎片已经开始长霉,金属片也锈得看不清形状,我们正发愁怎么处理,你们的设备可算救急了。”

 苏晓快步上前,从背包里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三保垄,郑和留痕,瓷钱为证”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郑和清真寺的老照片:“拉赫曼所长,我爷爷几十年前就考证过郑和船队曾在爪哇岛停留,《瀛涯胜览》里还记载郑和与当地首领友好交流的场景。那些瓷器碎片的纹饰能看清吗?是不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风格?”

 拉赫曼所长接过笔记本,仔细看着上面的手绘纹饰,连连点头:“太像了!遗址里的瓷器碎片也有这种‘缠枝莲纹’和‘海水江崖纹’,和我在雅加达国家博物馆看到的明代瓷器几乎一样。郑和清真寺是当地人为纪念郑和修建的,几百年来一直是中印尼友好的象征,现在能找到当年的文物,简直是历史性的突破!咱们先去遗址附近的临时工作站,路上我给你们讲讲发掘时的趣事。”

 坐上去郑和清真寺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三保垄街景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芒果树结满了金黄的果实,彩色的巴迪克布料在街边摊位上随风飘动,偶尔能看到穿着纱笼的当地人在路边向过往车辆微笑。拉赫曼所长指着远处一片绿色的建筑群说:“那就是郑和清真寺,周围的热带雨林里还保留着当年的码头遗迹,只是被植被覆盖,很难找到具体位置。咱们这次发现文物的地方,就在清真寺西侧的停车场,离码头遗迹应该不远。”

 林野掏出土壤湿度检测仪,轻轻放在膝盖上:“我们的检测仪能快速测量土壤的湿度和酸碱度,还能分析文物的霉变程度,帮咱们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金属片的除锈工作,用咱们带的中性除锈剂就能解决。到了遗址,咱们先去看那些文物,再检测周围的土壤,确定文物的保存环境。”

 下午三点,车队抵达郑和清真寺遗址。遗址外围用橙色的隔离带围了起来,几名印尼考古队员正穿着雨衣在雨中清理文物——热带雨林的雨季来得突然,细密的雨丝不断落在遗址上,给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拉赫曼所长指着隔离带内的一个土坑说:“文物就是在这个坑里发现的,我们已经用塑料布把坑盖起来了,但土壤里的湿气还是很重。”

 林野和苏晓穿上雨衣,跟着拉赫曼所长走进隔离带。土坑深约1.5米,坑底铺着一层塑料布,上面放着十几个用密封袋装好的文物——有青花瓷碎片、一枚铜钱,还有三块不规则的金属片。拉赫曼所长打开一个密封袋,取出一块青花瓷碎片:“你们看这块碎片,上面的花纹还很清晰,就是霉斑太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晓立刻戴上无菌手套,接过瓷片,用文物防霉剂轻轻喷洒在霉斑处,再用软毛刷小心擦拭。几分钟后,霉斑渐渐消退,瓷片上的“缠枝莲纹”清晰地显露出来。她将瓷片放在防水型青铜罗盘的检测台上,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瓷片胎土成分与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一致,釉料中检测出“苏麻离青”的成分,年代距今约600年,正好是郑和下西洋的时期。

 “是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苏晓兴奋地喊道,“这证明这块瓷片确实是郑和时期的文物,很可能是船队留在当地的!”

 林野则拿起那枚铜钱,用软布轻轻擦拭表面的泥土。铜钱虽然有些锈蚀,但“永乐通宝”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见。他用金属检测仪检测铜钱,确定为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货币,与郑和船队携带的铜钱完全一致。“这枚铜钱进一步证明,这些文物就是郑和船队留下的,”林野说,“当年船队可能在这里与当地人交易,不小心遗失了这些瓷器和铜钱。”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在郑和清真寺遗址展开了系统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工作。他们用文物防霉剂对所有青花瓷碎片进行了防霉处理,再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成功拼合出2件完整的青花碗和1件青花盘,碗盘上的纹饰完整清晰,色彩依然鲜艳;用中性除锈剂对金属片进行除锈,露出里面的金属本色——原来是三块船舶配件,形状与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明代船舶配件完全一致;还在遗址周围挖掘了探沟,发现了更多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2枚“宣德通宝”铜钱,进一步丰富了文物的种类和数量。

 在清理探沟时,苏晓还发现了一块带有刻痕的砖块,砖块虽然已经风化,但刻痕依然能辨认——是几个简单的汉字“大明宣德五年”。“宣德五年正好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间!”苏晓激动地说,“这进一步证明这些文物就是郑和船队留下的,砖块上的年份为咱们的研究提供了精准的时间坐标。”

 离开三保垄前,林野和苏晓帮助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建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培训了5名队员使用土壤湿度检测仪、文物防霉剂和金属除锈设备,还为出土的文物制定了长期保护方案,建议将文物转移到恒温恒湿的展厅保存,避免热带雨林的潮湿环境继续侵蚀。拉赫曼所长代表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印尼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还邀请他们明年再来参与码头遗迹的勘探工作。

 “谢谢你们把这么先进的技术带到印尼,”拉赫曼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这些文物不仅是印尼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印尼友好交流的见证。我们计划在郑和清真寺旁边建一个‘郑和遗迹展厅’,把这些文物和你们数据库里的数字模型一起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咱们两国的悠久友谊。”

 离开三保垄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马六甲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证明马六甲港也是郑和船队在东南亚的重要停靠港,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东南亚航线网络。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印尼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三保垄郑和清真寺遗址的明代青花瓷数据、船舶配件照片、刻字砖块的图像资料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友好印记”专题页面,用中、印尼、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特别开设了“热带雨林环境文物保护”子板块,详细介绍文物防霉、金属除锈和土壤湿度控制的方法,为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东南亚各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文物部门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勘探和保护;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还与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合作,计划明年在雅加达举办“郑和与东南亚友好交流展”,展出郑和清真寺遗址的文物和数据库中的数字模型,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印尼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印尼网友在留言中分享了当地关于郑和的民间传说,还有人上传了家里收藏的疑似明代青花瓷照片,希望能得到鉴定;不少中国网友则表示想来三保垄看看郑和清真寺,感受当年的友好氛围。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文莱的合作邀请。

 “文莱国家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斯里巴加湾市‘旧码头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加里曼丹岛的重要港口,传说郑和船队曾在这里与文莱国王会面,最近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和一块带有汉字的石碑,但石碑已经断裂,字迹模糊不清,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修复石碑,还能检测瓷器的年代和产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文莱旧码头的老照片,旁边写着“斯里巴加湾,郑和会王,碑瓷为证”:“爷爷早就关注过文莱的考古情况!《明史·外国传》里记载郑和曾访问文莱,与当地国王建立友好关系,要是能修复那块石碑,说不定能找到当年交流的文字证据,进一步完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录。”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文物照片——明代的青花瓷碗、青花盘,还有一块断裂的石碑,石碑上隐约能看到几个汉字的轮廓。“文莱的旧码头遗址文物种类丰富,石碑修复的难度很大,”林野说,“咱们需要带上石碑修复材料、高分辨率扫描仪和瓷器成分分析仪,先用扫描仪记录石碑的字迹,再用修复材料拼接断裂部分;瓷器的年代和产地检测,咱们的防水型青铜罗盘也能派上用场。”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和文莱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文莱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旧码头遗址。那里的气候炎热潮湿,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晒、防蚊装备和应急药品,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三保垄郑和清真寺遗址的青花瓷照片、马六甲港的文物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石碑修复胶水、高分辨率扫描仪和瓷器成分分析仪。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爪哇岛到加里曼丹岛,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的足迹都记录下来了。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友谊之路,每一块石碑、每一件瓷器,都在诉说着古代中外友好交流的故事。文莱旧码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可能会为郑和下西洋的外交行程提供新的证据,咱们一定要全力以赴,修复好石碑,保护好文物,让这段辉煌的历史继续传承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文莱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南海渐渐变成加里曼丹岛的热带雨林,远处的斯里巴加湾市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文莱旧码头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郑和船队与文莱友好交流的传说印记,有明代中国与文莱往来的潜在证据,也有石碑修复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文莱国际机场,远处的旧码头遗址在文莱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斯里巴加湾市旧码头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文莱国际机场时,正午的阳光透过澄澈的空气,将地面映照得格外明亮,远处的文莱河像一条碧绿色的绸带,缠绕着斯里巴加湾市的建筑群。林野背着装有石碑修复材料、高分辨率扫描仪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感受到一阵带着热带花卉香气的暖风——文莱的气候比想象中更温润。文莱国家博物馆的阿卜杜勒馆长举着“中文海上丝路遗址考古组”的牌子,正朝着他们快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