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5章 尸易无限(160)(第3页)
阿卜杜勒馆长穿着一件白色的传统长袍,笑容温和,用流利的英语说:“欢迎来到文莱!旧码头遗址的石碑是上周在清理河道淤泥时发现的,断裂成了三块,上面的汉字大部分已经模糊,但能隐约看到‘郑和’‘永乐’的字样,我们尝试过修复,却担心损坏石碑,只能暂时停工。还有那些明代瓷器碎片,散落在石碑周围,我们推测是当年船队留下的,就是不知道具体年代。”
苏晓立刻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文莱,郑和会王,碑载其事”的页面,上面用铅笔勾勒着疑似石碑的轮廓:“阿卜杜勒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明史》记载郑和访问文莱时,曾与国王共同立下石碑,记录友好往来。那些瓷器碎片的纹饰能看清吗?是不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风格?”
阿卜杜勒馆长接过笔记本,仔细看着上面的勾勒图,连连点头:“和我们发现的石碑形状很像!瓷器碎片也有类似的‘缠枝莲纹’,只是磨损得厉害。旧码头遗址在明代就是文莱的重要港口,郑和船队停靠在这里时,肯定与当地人有过频繁交流,这些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咱们先去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路上我给你们讲讲遗址的发现过程。”
坐上去旧码头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斯里巴加湾市风光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九重葛开着鲜艳的花朵,金色圆顶的清真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文莱河上的游船载着游客缓缓驶过,偶尔能看到穿着传统服饰的当地人在街边的咖啡馆小坐。阿卜杜勒馆长指着远处一片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区域说:“那就是旧码头遗址,现在看起来是河岸公园,其实地下埋着当年的码头石基和大量文物,这次的石碑和瓷器就是在公园的河道边发现的。”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我们的高分辨率扫描仪能捕捉石碑上的微弱刻痕,通过图像还原技术看清模糊的汉字;石碑修复材料是特制的环氧树脂,强度高且可逆,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坏;青铜罗盘则能检测瓷器的年代和产地,帮咱们确定文物与郑和船队的关联。到了修复室,咱们先扫描石碑,再制定修复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下午两点,车队抵达文莱国家博物馆。文物修复室位于博物馆的地下一层,室内恒温恒湿,专门用于珍贵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阿卜杜勒馆长领着林野和苏晓走进修复室,指着工作台上的三块石碑残片说:“这就是发现的石碑,材质是花岗岩,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水垢,刻痕里还嵌着淤泥,咱们清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林野和苏晓立刻开始准备工作。苏晓将高分辨率扫描仪的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林野则用软毛刷轻轻清理石碑表面的浮尘。扫描仪启动后,激光束缓缓扫过石碑残片,屏幕上逐渐显现出清晰的刻痕图像——虽然大部分字迹依然模糊,但“大明永乐十一年”“郑和”“文莱国王”等字样隐约可辨。
“能看清关键信息!”苏晓兴奋地说,“永乐十一年正好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时间,这进一步证明石碑就是当年郑和与文莱国王共同立下的!咱们接下来用图像还原技术,把模糊的字迹修复出来。”
林野则将一块青花瓷碎片放在防水型青铜罗盘的检测台上,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瓷片胎土成分与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一致,釉料中检测出“苏麻离青”的成分,年代距今约600年,与石碑的年代完全吻合。“是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林野说,“这些瓷片和石碑出自同一时期,肯定是郑和船队留下的。”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在文物修复室展开了系统的石碑修复和文物检测工作。他们先用去离子水轻轻冲洗石碑残片表面的水垢,再用细棉签清理刻痕里的淤泥,确保每一处细节都不被损坏;然后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对残片进行全方位扫描,通过图像还原技术,成功修复出石碑上的大部分文字——内容记载了永乐十一年郑和访问文莱,与文莱国王达成贸易共识,双方承诺友好往来的史实,与《明史》的记载完全一致。
在石碑修复过程中,林野和苏晓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三块残片的断裂处有明显的拼接痕迹,通过调整拼接角度,正好能组成一块完整的石碑,石碑顶部还刻有祥云图案,底部则刻着文莱的传统纹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这块石碑太珍贵了!”阿卜杜勒馆长看着修复后的石碑,激动地说,“它不仅是文莱的国宝,更是中文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
与此同时,苏晓对遗址出土的瓷器碎片进行了全面检测和拼接,成功拼合出3件完整的青花碗和2件青花盘,碗盘上的纹饰完整清晰,其中一件青花盘上还刻着“大明官窑”的字样,进一步证明了瓷器的皇家属性。林野则在旧码头遗址的河道边挖掘了探沟,发现了5枚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和少量的丝绸纤维残体,丝绸纤维经检测为桑蚕丝,与中国明代丝绸一致。
离开文莱前,林野和苏晓帮助文莱国家博物馆建立了文物修复实验室,培训了4名文物修复师使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和石碑修复技术,还为修复后的石碑和瓷器制定了长期保护方案,建议将石碑放在恒温恒湿的防弹玻璃展柜中,避免外界环境对文物造成损坏。阿卜杜勒馆长代表文莱国家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文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谢谢你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文莱与中国的悠久友谊。我们计划在旧码头遗址建一个‘郑和文化公园’,把修复后的石碑和瓷器放在公园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离开文莱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菲律宾的马尼拉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马尼拉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证明马尼拉港也是郑和船队在东南亚的重要停靠港,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东南亚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文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文莱旧码头遗址的石碑扫描图像、明代青花瓷高清照片、丝绸残体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外交印记”专题页面,用中、文、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特别开设了“石碑修复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石碑清理、扫描、拼接和修复的方法,为东南亚地区的石碑类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国际文化遗产界的高度关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文物部门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学习石碑修复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文莱旧码头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候选遗址,推动中文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文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文莱网友在留言中感谢中国专家的帮助,还有人上传了自己拍摄的旧码头遗址照片,希望能通过数据库了解更多文物的历史;不少中国网友则表示想来文莱参观“郑和文化公园”,感受当年的友好氛围。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澳大利亚的合作邀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达尔文港‘卡卡杜湾水下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南半球的疑似站点,最近在水下发现了少量的中国明代瓷器碎片,还有疑似木质船舶构件的残骸,但水下环境复杂,有大量的珊瑚礁和暗流,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确定文物的分布范围,还能检测瓷器的年代和产地。”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用钢笔写着“达尔文港,疑似明瓷,南半球丝路”,旁边还贴着一张从古籍中复印的航线图:“爷爷早就关注过澳大利亚的考古情况!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郑和船队到达澳大利亚,但民间一直有传说,要是能在这里找到明代瓷器和船舶构件,就能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延伸到了南半球,这对还原古代航海史太重要了。”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水下遗址照片——湛蓝的海水中,珊瑚礁形成了复杂的水下迷宫,海床上散落着几块白色的碎片,远处的暗流在水面上形成了细小的漩涡。“达尔文港的水下环境复杂,珊瑚礁容易损坏文物,暗流也会影响水下工作安全,”林野说,“咱们需要带上防水型青铜罗盘、水下机器人和珊瑚礁保护工具,先用机器人在珊瑚礁间隙探测,避免损坏珊瑚;青铜罗盘则能精准检测瓷器和木材的信号,确定文物的位置和年代。”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和澳大利亚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澳大利亚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卡卡杜湾水下遗址。那里的海水温度较低,还有可能遇到有毒的海洋生物,你们要提前准备好保暖潜水服、水下急救设备和防鲨装备,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文莱旧码头遗址的石碑扫描图像、马尼拉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水下机器人、保暖潜水服、防鲨装备和珊瑚礁保护工具。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东南亚的文莱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扩展到新的领域了。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开心。”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它的范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卡卡杜湾的考古发现,或许能改写我们对古代海上贸易网络的认知,咱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找到更多证据,让这段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继续延伸。”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澳大利亚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南海渐渐变成印度洋,远处的澳大利亚大陆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卡卡杜湾水下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南半球的潜在证据,有中国与澳大利亚古代交流的未知印记,也有复杂珊瑚礁环境下水下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达尔文国际机场,远处的卡卡杜湾在印度洋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辽阔。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达尔文港卡卡杜湾水下遗址,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