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6章 尸易无限(161)(第2页)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中带着期待:“这或许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它不仅连接着不同的大陆,还串联起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秘密。佛罗伦萨的手稿,可能藏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关键线索,咱们一定要解开密码,让这段被遗忘的历史重见天日。”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意大利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意大利半岛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林野看着手里的佛罗伦萨手稿照片,心里满是好奇——那份15世纪的欧洲手稿,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它与郑和船队、与达芬奇的密码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飞机渐渐靠近佛罗伦萨国际机场,远处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佛罗伦萨国际机场时,初冬的阳光带着柔和的暖意,透过舷窗能看到远处的亚平宁山脉覆盖着一层薄雪,近处的橄榄树依然保持着深绿色的生机。林野背着装有达芬奇手稿复制品、明代符号对照表和高分辨率扫描仪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的马可馆长举着“中意海上丝路文献研究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毛大衣,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笑容儒雅,用带着意大利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佛罗伦萨!那份15世纪的手稿我们己经整理好了,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特藏库中,手稿上的符号与你们之前破解的明代密码有多处相似,但多了一些类似达芬奇草图的机械结构标注,我们的文献专家研究了三个月,都没能理清其中的关联。” 

 苏晓立刻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佛罗伦萨,手稿密码,芬奇关联”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达芬奇《大西洋手稿》中机械图的复印件:“马可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达芬奇曾研究过东方的机械装置,尤其是航海仪器,这份手稿上的机械标注,会不会是根据明代航海设备改编的?我们带来了达芬奇手稿的复制品,或许能通过比对找到线索。” 

 马可馆长眼睛一亮,接过笔记本仔细翻看:“太有意思了!你们带来的复制品里,有一张达芬奇设计的‘密码罗盘’草图,和手稿上的某个符号几乎完全一致。对了,手稿的最后几页还有一段用拉丁文写的注释,翻译过来是‘来自泉州的使者,带来了星辰与大海的秘密’,这更证明它与中国有关联。¢齐′盛^晓!说?枉? ¢庚*薪+蕞`全.” 

 坐上去档案馆的汽车,车窗外的佛罗伦萨街景缓缓展开——古老的石砌建筑错落有致,阿诺河上的老桥挤满了游客,街边的咖啡馆飘出浓郁的咖啡香气,偶尔能看到街头艺人在演奏小提琴。马可馆长指着车窗外一座带有圆形穹顶的建筑说:“那是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建于14世纪,原本是市政厅的一部分,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珍贵文献都保存在那里,包括你们要研究的这份手稿。” 

 林野掏出平板电脑,调出卡卡杜湾青铜盒的密码模型:“我们之前破解的明代密码,核心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结合了罗盘方位和星宿定位;而达芬奇的密码系统,更注重几何图形与机械原理的结合。如果这份手稿真的融合了两种密码体系,咱们需要先分离出明代符号和欧洲机械标注,再逐一对应破解。” 

 上午十一点,车队抵达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林野和苏晓穿过古老的石砌走廊,来到位于档案馆地下二层的特藏库。特藏库内温度恒定在18c,湿度保持在50%,一排排金属展柜整齐排列,里面存放着泛黄的古籍和手稿。马可馆长打开编号为“f-1427”的展柜,取出一个用皮质封面保护的手稿本:“这就是15世纪的手稿,作者不详,但根据纸张材质和墨水成分分析,应该创作于1430年左右,正好是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不久。” 

 苏晓戴上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手稿本。手稿的纸张己经有些脆化,上面用褐色墨水绘制着大量符号和草图——第一页是一个类似明代罗盘的圆形图案,刻度却标注着罗马数字;中间几页是交错的几何网格,网格节点处画着细小的机械齿轮;最后几页则是一段用拉丁文书写的注释,旁边还画着一艘带有中式船帆的商船。 

 “先扫描手稿,建立数字模型,”林野立刻打开高分辨率扫描仪,“苏晓,你负责比对明代符号,我来对照达芬奇手稿的机械图,咱们分头找线索。” 

 扫描仪缓缓扫过手稿页面,数字模型很快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苏晓将明代符号对照表与手稿中的圆形图案叠加,发现罗盘刻度虽然用了罗马数字,但刻度间距与明代“二十西山向”罗盘完全一致,只是将“子、丑、寅、卯”替换成了“i、2、3、4”;林野则将达芬奇的“密码罗盘”草图与手稿中的机械齿轮对比,发现齿轮的齿数和咬合方式,与明代船舶上的“计程仪”机械结构完全吻合。 

 “有突破!”苏晓指着屏幕说,“圆形图案是明代罗盘的‘罗马数字版’,几何网格中的每个节点,对应着罗盘上的一个方位,而齿轮标注则是用来计算方位对应的距离——这是一套结合了明代航海定位和欧洲机械计算的密码系统!” 

 马可馆长凑到屏幕前,激动地说:“太神奇了!那拉丁文注释里提到的‘泉州的使者’,会不会就是郑和船队的成员?他们把明代的航海技术传给了欧洲,才有了这份融合东西方智慧的手稿?”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在特藏库展开了系统的手稿解读工作。他们先将手稿中的几何网格与明代《郑和航海图》中的泉州至印度洋航线图叠加,发现网格节点对应的方位,正好是航线中的关键停靠港;再通过齿轮齿数计算出每个节点对应的距离,成功还原出一条从泉州出发,经东南亚、印度洋、红海,最终抵达意大利热那亚港的完整航线——这条航线比欧洲航海家开辟的新航线早了近半个世纪。 

 在解读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手稿中某一页的边缘,有一个用墨点组成的微型图案,放大后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某个隐藏符号完全一致。林野立刻调出达芬奇手稿复制品,发现两者的线条走势和墨点分布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手稿的作者很可能见过达芬奇的作品,甚至与他有过交流!说不定达芬奇的密码系统,也受到了这份手稿的启发。”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林野和苏晓跟着马可馆长前往达芬奇博物馆,在馆内收藏的《大西洋手稿》中,果然找到了一张标注着“东方航海仪”的草图,草图上的机械结构与15世纪手稿中的齿轮标注完全一致,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来自东方的秘密,可测星辰与大海的距离。” 

 “这就印证了我们的推测!”苏晓兴奋地说,“郑和船队的成员将明代航海技术带到欧洲,与当地学者交流,形成了这份15世纪手稿;而达芬奇又从手稿中获得灵感,融入自己的密码系统,创造出了‘密码罗盘’等设计——这是东西方文明在航海技术和密码学上的深度融合!” 

 离开佛罗伦萨前,林野和苏晓帮助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建立了“东西方密码文献数据库”,将15世纪手稿的数字模型、明代符号对照表和达芬奇手稿的关联部分整合到系统中,还培训了西名文献专家使用密码解读方法。马可馆长代表档案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意文化遗产研究杰出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你们不仅破解了几百年前的密码,还揭开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一页,这份手稿现在成了档案馆的‘镇馆之宝’,我们计划明年举办‘密码与航海’特展,邀请你们来担任策展顾问。” 

 离开佛罗伦萨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意大利的热那亚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热那亚古港”遗址。在港口的考古发掘中,他们发现了一块带有明代青花瓷碎片的土层,经检测,瓷片年代与15世纪手稿的创作时间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手稿中航线的真实性。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意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佛罗伦萨15世纪手稿的数字模型、航线还原图、达芬奇手稿关联证据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东西方密码融合与航海技术交流”专题页面,用中、意、英三种语言展示手稿解读过程和考古发现;还特别开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东方元素”子板块,详细介绍明代航海技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为国际史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全球史学界和文学界的轰动——《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这份手稿的发现“改写了密码学与航海史的关联”,还表示将在新作品中融入这段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佛罗伦萨15世纪手稿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候选项目,并计划在2025年举办“东西方密码文明对话”国际论坛,邀请林野和苏晓担任主旨发言人。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意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网友留言说被“明代密码与达芬奇手稿的关联”震撼,还有密码学爱好者上传了自己发现的类似符号照片,希望能一起深入研究;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葡萄牙的合作邀请,邀请函的落款是“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 

 “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最近在整理达伽马船队的文物时,发现了一个带有东方符号的青铜盒子,盒子上的符号与你们破解的明代密码高度相似,”周局长将邀请函递给林野,“盒子是在达伽马首次抵达印度的港口遗址中发现的,里面还藏着一张残缺的羊皮纸,上面画着疑似明代商船的航线图。他们希望你们能去葡萄牙,帮忙破解青铜盒子上的密码,看看达伽马船队是否与明代商船有过接触。”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达伽马船队的古籍插图,插图中一艘欧洲帆船旁边,隐约有一艘中式商船的轮廓:“爷爷在笔记里猜测,达伽马开辟新航线时,可能遇到过明代商船,只是相关记载被葡萄牙王室刻意隐瞒了。这个青铜盒子说不定就是两者接触的实物证据,咱们一定要去看看!” 

 林野看着邀请函上的青铜盒子照片,盒子表面的符号由同心圆和几何网格组成,与卡卡杜湾木板上的密码图案有九成相似:“这个盒子的密码系统,很可能是在明代密码的基础上,加入了葡萄牙的航海符号。咱们需要带上之前破解的明代密码模型、达伽马船队的文献资料,还有符号比对软件,通过多维度比对找到破解线索。” 

 郑队长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己经和葡萄牙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里斯本,除了解读青铜盒子,还要考察达伽马船队的出发港遗址,看看有没有更多与明代商船相关的文物。葡萄牙的冬季比较潮湿,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潮装备,还有,青铜盒子属于珍贵文物,操作时一定要遵守博物馆的保护规定。”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佛罗伦萨15世纪手稿的数字模型、热那亚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符号比对软件、达伽马船队文献复制品和防潮型检测设备。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到葡萄牙的里斯本,从达芬奇手稿到达伽马船队,咱们的考古之旅越来越接近‘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核心证据了。爷爷当年要是能想到,他追寻的明代航海秘密,会在几百年后的欧洲不断有新发现,肯定会特别欣慰。”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中带着坚定与期待:“海上丝绸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孤立的航线,它是一张连接东西方的文明网络,每一件文物、每一份手稿,都是这张网络上的关键节点。里斯本的青铜盒子,可能藏着达伽马船队与明代商船接触的终极证据,咱们一定要解开密码,让这段被隐瞒的历史重见天日。”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葡萄牙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渐渐变成大西洋,远处的伊比利亚半岛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泽。林野看着手里的青铜盒子照片,心里满是好奇——这个带有明代密码的青铜盒子,究竟是达伽马船队从明代商船那里获得的礼物,还是双方贸易的信物?盒子里的羊皮纸航线图,又会揭示怎样的历史秘密? 

 飞机渐渐靠近里斯本国际机场,远处的里斯本古港在大西洋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沧桑。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里斯本国际机场时,初冬的海风带着大西洋特有的咸湿气息,掠过停机坪,远处的特茹河在云层下泛着灰蓝色的波光。林野背着装有符号比对软件、防潮检测设备和明代密码模型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卡洛斯馆长举着“中葡海上丝路文物解码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羊毛西装,领口别着一枚青铜船锚徽章,笑容里带着几分急切:“欢迎来到里斯本!那个青铜盒子我们己经做过初步检测,材质是中国明代的黄铜,表面的符号用激光刻蚀技术处理过,比卡卡杜湾的木板密码更精细,而且盒子的锁芯结构很特殊,像是需要同时匹配符号和机械齿轮才能打开,我们的机械师尝试了十几种方案,都没能撬动锁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