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6章 尸易无限(161)(第3页)
苏晓立刻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里斯本,达伽马遗物,铜盒密钥”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16世纪葡萄牙古籍中的青铜盒插图,插图旁写着“东方秘盒,需借星象之力开启”:“卡洛斯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过,明代远洋船队的重要信物常采用‘双密钥’设计,既要破解表面符号,还要匹配内部机械结构,而‘星象之力’很可能指的是明代航海常用的‘二十八星宿’定位法。盒子现在在哪里?我们需要先通过高分辨率扫描还原锁芯结构。”
卡洛斯馆长点点头,领着他们走向停在路边的黑色轿车:“盒子保存在博物馆的地下保险库,昨天我们用x光扫描过锁芯,发现里面有36个细小的齿轮,每个齿轮上都刻着一个星宿符号,只有让所有齿轮的符号与表面密码对齐,才能打开盒子。对了,达伽马船队的航海日志里有一段记载,说1498年抵达印度卡里库特港时,曾遇到‘来自中国的大船’,对方赠送了‘刻有星辰图案的铜盒’,只是这段记载后来被葡萄牙王室列为机密,首到去年整理达伽马遗物时才被发现。”
轿车沿着特茹河的河岸公路行驶,窗外的里斯本古港渐渐展现在眼前——古老的石砌码头旁停靠着几艘仿古帆船,远处的贝伦塔矗立在河口,塔身的白色石灰岩在海风侵蚀下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纹路。卡洛斯馆长指着车载屏幕上的老照片说:“这是19世纪的里斯本古港,当年达伽马船队就是从这里出发前往印度的。我们在古港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几块明代青花瓷碎片,与青铜盒的年代基本一致,证明明代商船确实曾抵达过这里。”
林野掏出平板电脑,调出明代“二十八星宿”罗盘的数字模型:“根据达伽马航海日志的记载,青铜盒很可能是明代商船赠送给达伽马的礼物,那么密码系统应该以明代‘二十八星宿’为核心,再融入葡萄牙的航海符号。我们需要先将盒子表面的符号与星宿表比对,找到对应的齿轮转动顺序,再通过机械模拟验证是否能打开锁芯。”
下午两点,车队抵达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林野和苏晓穿过装有指纹识别的厚重铁门,来到地下三层的保险库。保险库内温度恒定在16c,湿度控制在45%,一排排防弹玻璃展柜中存放着葡萄牙航海时代的珍贵文物。卡洛斯馆长打开编号为“v-1498”的展柜,取出一个长约20厘米、宽15厘米的青铜盒——盒子表面刻着交错的同心圆和几何网格,网格节点处镶嵌着细小的蓝宝石,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盒盖上没有明显的锁孔,只有一个圆形的凹槽,凹槽内刻着一个微型的星宿图案。
“先进行三维扫描,”林野立刻打开高分辨率扫描仪,“苏晓,你负责比对表面符号与二十八星宿的对应关系,我来分析x光扫描的锁芯数据,咱们同步推进。”
扫描仪的激光束缓缓扫过青铜盒,屏幕上很快生成了清晰的三维模型。苏晓将明代“二十八星宿”表与盒盖的几何网格叠加,发现每个网格节点的蓝宝石位置,正好对应着一个星宿的方位,而同心圆的刻度则与明代罗盘的“三百六十度分度法”完全一致;林野则通过x光数据还原出锁芯的齿轮结构,发现36个齿轮分为内外两层,外层齿轮刻着星宿符号,内层齿轮刻着葡萄牙航海日志中的“方位字母”,只有让外层齿轮的星宿符号与盒盖网格对齐,同时内层齿轮的字母组成完整的航海术语,才能打开盒子。
“有线索了!”苏晓指着屏幕说,“盒盖凹槽内的微型星宿图案是‘角宿’,这应该是密码的起点!咱们按照‘角宿→亢宿→氐宿’的顺序转动外层齿轮,同时内层齿轮的字母会随之变化,只要组成达伽马航海日志中提到的‘东方航线’术语,就能打开盒子!”
卡洛斯馆长立刻找来机械模拟软件,按照苏晓的思路输入齿轮转动顺序。当外层齿轮的“角宿”符号与盒盖网格对齐时,内层齿轮的字母正好组成了葡萄牙语“rota da a”(中国航线),屏幕上突然弹出“锁芯匹配成功”的提示。卡洛斯馆长兴奋地搓了搓手:“太神奇了!咱们现在就去保险库尝试打开实物盒子!”
三人来到保险库的操作台前,林野按照模拟顺序,用特制的青铜扳手轻轻转动盒盖的凹槽。随着“咔嗒”一声轻响,外层齿轮开始缓慢转动,蓝宝石在灯光下依次亮起,当最后一颗代表“轸宿”的蓝宝石亮起时,青铜盒的盒盖缓缓弹开——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丝绸,丝绸上放着一张折叠的羊皮纸和一枚鎏金铜印。 苏晓小心翼翼地展开羊皮纸,上面用毛笔和葡萄牙语两种文字记录着内容:“大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船队自泉州出发,经印度卡里库特港,遇葡萄牙船队,赠铜盒以通贸易,附航线图,自卡里库特至里斯本,共经二十八港。”羊皮纸的边缘还画着一张简易的航线图,标注着从中国泉州到葡萄牙里斯本的全部停靠港口,其中多个港口与达伽马船队的航海日志记载完全一致。
“弘治十一年正好是1498年,与达伽马抵达印度的时间完全吻合!”林野激动地说,“这证明达伽马船队确实与明代商船有过接触,而且双方还交换了航线信息,这份羊皮纸就是中葡海上贸易交流的首接证据!”
卡洛斯馆长拿起鎏金铜印,印面上刻着“大明泉州船务司”六个汉字,印背则刻着葡萄牙王室的徽章:“这枚铜印是双方合作的信物!明代泉州船务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而葡萄牙王室徽章则证明达伽马船队得到了王室的授权,双方很可能达成了长期的贸易协议,只是后来因为欧洲殖民扩张,这段合作历史才被掩盖。”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在博物馆展开了系统的文物研究和数据整理工作。他们用防潮检测设备对羊皮纸进行了全面检测,确定羊皮纸的材质是明代福建产的桑皮纸,墨水成分与泉州出土的明代文书一致;对青铜盒的黄铜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铜料来自云南的铜矿,与明代官用黄铜的成分完全吻合;还将羊皮纸的航线图与达伽马船队的航海日志进行比对,发现双方记录的停靠港口和航行时间高度一致,进一步证实了中葡早期海上贸易的真实性。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羊皮纸的边缘有一个微小的火漆印,火漆印上的图案与佛罗伦萨15世纪手稿中的符号完全一致。林野立刻调出佛罗伦萨手稿的数字模型,发现两者的图案都是由“明代罗盘”和“欧洲齿轮”组成的复合符号:“这说明明代商船不仅与达伽马船队有接触,还与意大利的航海家有交流,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己经形成了连接中国、印度、葡萄牙、意大利的完整贸易网络!”
离开里斯本前,林野和苏晓帮助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建立了“中葡海上丝路文物数据库”,将青铜盒的三维模型、羊皮纸航线图、鎏金铜印的高清照片整合到系统中,还培训了五名文物专家使用符号比对软件和机械密码解读方法。卡洛斯馆长代表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葡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你们不仅打开了几百年前的青铜盒,还揭开了中葡早期海上贸易的秘密,这段历史将改写葡萄牙的航海史教材!我们计划明年举办‘东方秘盒’特展,邀请你们来担任学术顾问,同时与中国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合作,联合展出双方的文物。”
离开里斯本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葡萄牙的波尔图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波尔图古港”遗址。在港口的考古发掘中,他们发现了一处明代商船的停靠遗迹,遗迹中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进一步证明了明代商船曾频繁停靠葡萄牙的港口。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葡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里斯本青铜盒的三维模型、羊皮纸航线图、鎏金铜印的文字解读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中葡早期海上贸易与密码交流”专题页面,用中、葡、英三种语言展示文物发现和密码破解过程;还特别开设了“航海时代的东西方信物”子板块,详细介绍明代青铜盒、鎏金铜印等信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为国际史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素材。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全球航海史学界的轰动——葡萄牙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青铜盒的发现“填补了中葡关系史上的重要空白”,并表示将推动葡萄牙与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深度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里斯本青铜盒和羊皮纸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同时将波尔图古港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候选遗址。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葡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葡萄牙网友留言说希望能到中国泉州参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还有中葡两国的学生上传了自己制作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图”,希望能得到专业指导;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摩洛哥的合作邀请,邀请函的落款是“丹吉尔国家考古研究所”。
“丹吉尔国家考古研究所最近在整理丹吉尔港的考古资料时,发现了一个15世纪的陶罐,陶罐内装有大量的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和一块刻有符号的青铜片,”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青铜片上的符号与你们破解的明代密码和葡萄牙青铜盒的符号都有相似之处,而且丹吉尔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非洲的重要枢纽,他们希望你们能去摩洛哥,帮忙解读青铜片上的符号,看看这些文物是否与明代商船、葡萄牙船队都有关联,说不定能找到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关键证据。”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丹吉尔港的老照片,照片旁写着“丹吉尔,三洲枢纽,符号交汇”:“爷爷在笔记里提到,丹吉尔港在15世纪是阿拉伯、欧洲、非洲商人的聚集地,明代商船很可能通过这里与欧洲、非洲进行贸易,这块青铜片说不定就是三方贸易的信物!咱们一定要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串联起欧、亚、非三大洲的密码线索。”
林野看着邀请函上的青铜片照片,青铜片表面的符号由明代星宿图案、葡萄牙方位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复合符号体系:“这个符号体系比之前的密码更复杂,融合了三种文明的元素,解读难度会更大。咱们需要带上明代密码模型、葡萄牙青铜盒的符号数据、阿拉伯数字对照表,还有多语言翻译软件,通过三方符号比对找到破解线索。”
郑队长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己经和摩洛哥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丹吉尔,除了解读青铜片,还要考察丹吉尔港的古码头遗址,看看有没有更多与明代商船相关的文物。摩洛哥的冬季比较温暖,但昼夜温差大,你们要提前准备好保暖和防晒装备,还有,青铜片属于易碎文物,操作时一定要使用无菌手套和专业工具。”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里斯本青铜盒的三维模型、波尔图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阿拉伯数字对照表、多语言翻译软件和无菌操作工具。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到摩洛哥的丹吉尔,从两方密码到三方符号,咱们的考古之旅越来越接近海上丝绸之路的全局网络了。爷爷当年要是能想到,他追寻的明代航海秘密,会串联起欧、亚、非三大洲的文明交流,肯定会特别激动。”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中带着坚定与期待:“海上丝绸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单向的航线,而是一张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文明网络,每一块青铜片、每一件瓷器,都是这张网络上的关键节点。丹吉尔的青铜片,可能藏着三方文明交流的终极密码,咱们一定要解开它,让这段跨越三大洲的贸易史和文化史重见天日。”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摩洛哥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渐渐变成大西洋,远处的非洲大陆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泽。林野看着手里的青铜片照片,心里满是好奇——这个融合了三种文明符号的青铜片,究竟是明代商船、葡萄牙船队与阿拉伯商人三方贸易的信物,还是某种跨越三大洲的加密信息载体?青铜片背后的符号,又会揭示怎样的文明交流秘密?
飞机渐渐靠近丹吉尔国际机场,远处的丹吉尔港在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汇处显得格外壮观。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丹吉尔国家考古研究所,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