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
节目录制结束后,电视台的制片人特意找到吴贤,递上一份合作意向书:“吴老师,这次节目反响特别好,台里想跟您签订长期合作,打造一个系列鉴宝节目,不仅在国内播出,还会翻译成多语种推向海外,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古董文化。”
吴贤接过意向书,指尖划过“文化出海”几个字,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一直希望能让中国的古董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这份合作恰好实现了他的心愿。“感谢台里的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送走制片人,李教授和刘馆长陪着吴贤在电视台的休息室喝茶。刘馆长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突然开口:“小吴,你有没有想过成立一个‘古董鉴定公益平台’?现在很多普通藏家找不到靠谱的鉴定渠道,容易被骗,咱们可以组织专家免费为大家鉴定,还能普及鉴定知识,从根源上减少诈骗。”
“这个主意好!”李教授立刻附和,“我可以联系博物馆的同事,马老他们那些老藏家也肯定愿意加入,咱们还能跟警方合作,一旦发现诈骗线索,及时移交处理。”
吴贤眼前一亮,这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之前帮小王、帮那个买玉璧的年轻人,都是个案,要是能建立一个平台,就能帮助更多人。“我愿意牵头做这件事!咱们可以先在网上搭建一个线上平台,接受藏家的鉴定申请,然后定期举办线下鉴定活动,邀请专家现场坐镇。”
三人一拍即合,当场就确定了平台的初步规划:线上平台负责收集鉴定需求、发布鉴定知识;线下活动每月举办一次,轮流在不同城市开展;专家团队由博物馆专家、老藏家、资深鉴宝人组成,确保鉴定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一边忙着筹备系列节目的后续录制,一边推进公益平台的建设。马老等老藏家听说后,纷纷主动加入,还捐赠了不少古董资料,用来丰富平台的知识库。张警官也表示,警方会在平台上开设“反诈专栏”,分享古董诈骗案例,提高藏家的防范意识。
公益平台上线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上千条鉴定申请。吴贤和专家团队加班加点,逐一审核,筛选出需要优先处理的案例——大多是涉及高额资金、老人或学生群体的申请。其中有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藏家,说自己家里有一件“清代青花罐”,是祖上传下来的,最近有人出价五十万想买,他拿不准真假,怕卖亏了,也怕被骗。
吴贤特意安排了线下鉴定活动时,让这位藏家把青花罐带来。活动当天,藏家抱着一个旧木箱,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打开木箱,里面是个满身灰尘的青花罐,罐身上画着“缠枝莲纹”,颜色暗沉。
马老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半天,又让吴贤上手鉴定。吴贤轻轻擦掉罐身上的灰尘,罐底的“大清康熙年制”款识隐约可见。他用手电筒照了照罐身内部,没有发现现代仿品的气泡,再看釉面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宝光”,不是人工做旧。“这是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罐,虽然品相一般,有几个小冲线,但也是真品,市场价大概在二十万左右。那个出价五十万的,很可能是想先高价稳住你,然后再用各种理由压价,或者用假币、欠条骗你,你可千万别答应。”
藏家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吴老师!我还以为能卖五十万,差点就上当了!这罐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我想好好留着,传给我儿子。”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有的藏家拿着家传的“古董”来鉴定,结果发现是现代仿品,虽然失落,但也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有的藏家确认了藏品是真品,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决定作为家族的传承。每次看到藏家们释然的笑容,吴贤都觉得,公益平台做的事,值了。
系列节目的海外版播出后,反响远超预期。很多外国观众在网上留言,说通过节目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古董的魅力,想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还有海外的华人藏家,联系到公益平台,希望能为平台捐赠资金或资料,助力中国古董文化的传播。
这天,吴贤正在公益平台的办公室处理鉴定申请,前台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一位“海外华人藏家”想见他,说是来捐赠古董资料的。吴贤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接待室。
接待室里坐着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木盒,眼神温和而深邃。看到吴贤进来,老人缓缓站起身:“你就是吴贤吧?我是陈守藏的孙子,陈默。”
吴贤心里一震,终于见到了“守藏斋”的后人!他赶紧上前握住老人的手:“陈老先生,您好!一直想感谢您,之前您多次提醒我,帮了我很多忙。”
陈默笑了笑,打开手里的木盒,里面放着一叠泛黄的手稿和几张老照片:“这些是我爷爷的鉴定手稿,记录了他一辈子鉴定古董的经验,还有守藏斋当年的照片,里面有很多鉴别高仿品的方法,现在交给你,希望能帮到公益平台。”
吴贤小心翼翼地接过手稿,指尖触碰着泛黄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陈守藏先生当年对古董的热爱与执着。“谢谢您!我们一定会好好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更多藏家。”
“我关注你很久了,”陈默坐在沙发上,喝了口茶,“你做的鉴宝直播、公益平台、文化节目,都是我爷爷当年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现在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做文化传承的不多了,你是个好孩子。”
吴贤有些不好意思:“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守藏斋当年之所以关闭,就是因为民国时期的造假团伙太猖獗,我爷爷无力抗衡,只能把藏品和手稿藏起来,”陈默的眼神里带着一丝遗憾,“现在好了,有你这样的年轻人,有警方的支持,有这么多热爱古董的人,造假团伙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
两人聊了很久,从陈守藏先生的生平,到古董鉴定的技巧,再到文化传承的未来。临走时,陈默把那枚“守藏”印章交给吴贤:“这枚印章,是守藏斋的信物,现在传给你。希望你能像我爷爷一样,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吴贤双手接过印章,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是一枚印章,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和陈老先生的期望。”
陈默离开后,吴贤拿着手稿和印章,来到公益平台的展厅。展厅里陈列着从各地征集来的古董真品和高仿品,旁边附有鉴定要点,供藏家学习。他把陈守藏的手稿整理好,放在展厅的显眼位置,又把“守藏”印章放在展柜里,旁边标注着“守藏斋信物——传承古董之真,守护文化之根”。
接下来的日子,吴贤更加忙碌了。系列节目的第二季开始筹备,公益平台的线下活动扩展到了偏远地区,还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了“古董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让年轻人从小接触古董文化,了解中华文脉的魅力。
这天,公益平台接到一个特殊的鉴定申请——来自一所乡村小学的老师,说学校里有一个“老铜钟”,是建校时捐赠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最近有古董商上门,说这铜钟是清代的,想出价十万买走,老师拿不准真假,想请专家鉴定。
吴贤特意带着马老和一位青铜器专家,驱车几百公里,来到这所乡村小学。铜钟挂在学校的老槐树下,锈迹斑斑,钟身上刻着模糊的文字。马老用小刷子轻轻擦掉铜钟上的锈迹,钟身上的文字逐渐清晰——“光绪二十年,乡绅捐赠,以振学风”。
“这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铜钟,”马老肯定地说,“虽然不是什么稀世珍品,但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记录了这所学校的起源,是学校的‘镇校之宝’,不能卖!”
老师松了口气:“太好了!我们就觉得这铜钟对学校意义重大,不想卖掉,现在有专家的鉴定,我们更有底气了。以后我们要把铜钟好好保护起来,给孩子们讲它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学校的历史。”
吴贤看着孩子们围在铜钟旁,好奇地触摸着钟身,眼里满是求知的光芒,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陈守藏先生的话,想起公益平台的初心,想起系列节目的使命——文化传承,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从老人到孩子,从城市到乡村,代代相传。
从乡村小学回来后,吴贤接到了李教授的电话,说国家博物馆要举办“中华古董文化展”,邀请公益平台和系列节目的团队参与,共同策划“鉴宝与传承”的专题展区,展示历代古董真品、鉴定工具、造假案例,还有陈守藏先生的手稿和守藏斋的历史。
吴贤立刻投入到展区的筹备中。他带着团队,从公益平台的案例库中筛选出典型的鉴定案例,从系列节目的素材中剪辑出精彩的鉴宝片段,还特意邀请陈默老先生来现场,讲述守藏斋和陈守藏先生的故事。
文化展开幕那天,展厅里人头攒动。“鉴宝与传承”展区前,围满了观众——有人在看陈守藏先生的手稿,有人在听陈默老先生讲故事,有人在对比真品和高仿品的区别,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指着展柜里的古董,讲解背后的历史文化。
刘馆长走到吴贤身边,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一件古董,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能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吴贤点点头,目光落在展区中央的“守藏”印章上。印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守护与传承的故事。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还有更多的古董需要鉴定,更多的藏家需要帮助,更多的文化需要传播,更多的年轻人需要引导。
就在这时,吴贤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张警官发来的:“小吴,好消息!我们根据陈守藏先生的手稿,查到了民国时期那个造假团伙的余党后代,他们还在偷偷制作高仿品,现在已经全部抓获,缴获了大量高仿古董和制作工具!”
吴贤看着短信,心里充满了欣慰。陈守藏先生当年的遗憾,终于在今天得以弥补。他抬起头,看向展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向那些充满好奇与热爱的眼神,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文化展结束后,吴贤收到了更多的合作邀请——有出版社想出版他的鉴宝专着,有海外博物馆想邀请他去做古董文化讲座,还有企业想资助公益平台,扩大服务范围。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入到日常的鉴宝、平台运营和节目录制中。
他知道,文化传承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也许未来还会遇到新的造假手段,新的诈骗陷阱,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专家团队的支持,有广大藏家的信任,有像陈守藏先生这样的先辈精神指引,他就有信心走下去,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这天晚上,吴贤又来到守藏斋的老宅子。院子里的杂草已经被清理干净,正屋的门被重新修缮,墙上挂着陈守藏先生的照片和守藏斋当年的藏品照片。他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握着那枚“守藏”印章,抬头望着满天的星空。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陈守藏先生站在面前,温和地笑着,对他说:“做得好,孩子。守藏之路,永无止境,好好走下去。”
吴贤握紧印章,心里默念:“我会的,一定。”
夜色渐深,老宅子周围一片宁静,但吴贤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传承之路,还在继续。未来还有更多的古董故事等着他去发现,更多的文化责任等着他去承担,更多的人等着他去帮助。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每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