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第2页)
守藏斋的老槐树下,吴贤指尖的“守藏”印章泛着微凉的触感,远处潘家园的灯火隐约闪烁,像散落的星子坠在人间。他起身拍了拍衣角的尘土,正准备离开,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公益平台的值班人员打来的,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吴老师,有位藏家说手里有件‘元代青花梅瓶’,说是家传的,现在急着鉴定,还说要是真的,想捐给国家博物馆,您看要不要安排加急?”
“元代青花梅瓶?”吴贤心里一动,元代青花存世量极少,尤其是梅瓶这类器型,更是珍品中的珍品。他立刻回复:“让他明天上午带过来,我亲自鉴定,再请刘馆长也过来帮忙掌眼。”
挂了电话,吴贤重新看向守藏斋的正屋,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屋内的旧桌案上,仿佛能看到陈守藏先生当年伏案记录鉴定心得的身影。他忽然觉得,这些跨越时空的古董与故事,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将先辈与今人紧紧相连,而自己,不过是这条线上的传递者。
第二天一早,吴贤提前来到公益平台的鉴定室,刚把工具准备好,刘馆长就到了。“听说有元代青花梅瓶?”刘馆长手里提着个紫檀木盒,里面装着放大镜、手电筒等专业鉴定工具,“我特意把博物馆的元代青花残片也带来了,正好可以做对比。”
上午十点,那位藏家准时抵达。来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抱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脚步有些蹒跚。“吴老师,刘馆长,麻烦你们了。”老人小心翼翼地把布包放在桌上,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个半人高的青花梅瓶,瓶身上绘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图案,青花颜色浓艳,笔触流畅,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吴贤和刘馆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刘馆长先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梅瓶的釉面:“你看这釉面的‘火石红’,元代青花的火石红是自然形成的,分布不均匀,你这梅瓶的火石红从瓶口延伸到瓶底,颜色深浅不一,符合元代特征。”
吴贤则用手电筒照向瓶身内部,仔细查看胎土:“元代青花用的是‘麻仓土’,胎质疏松,里面有细小的气孔,你这梅瓶的胎土正是如此,而且瓶底的‘砂底’没有上釉,能看到明显的麻仓土特征,不是现代仿品常用的高岭土。”
老人站在一旁,紧张得手心冒汗:“这是我父亲临终前交给我的,说这瓶子是我太爷爷从一个老秀才手里买的,让我好好保管,千万别卖。我年纪大了,怕以后没人懂它的价值,要是真的,就捐给国家博物馆,让更多人能看到。”
刘馆长放下放大镜,又拿出带来的元代青花残片,对比着梅瓶上的青花发色:“这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是元代从波斯进口的料,发色浓艳,有‘晕散’和‘铁锈斑’,你这梅瓶的青花正好有这些特征,铁锈斑用放大镜看还能看到细小的结晶,是真品无疑!”
老人听到“真品”两个字,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太好了!我父亲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当天下午,国家博物馆就派专人来接收了这只元代青花梅瓶,还为老人颁发了捐赠证书。消息传开后,公益平台的知名度更高了,越来越多的藏家愿意把家传的古董送来鉴定,甚至有不少人提出要捐赠藏品,支持文化传承事业。
吴贤趁机在公益平台上发起了“家传古董故事征集”活动,邀请藏家分享古董背后的家族故事,再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整理成册,命名为《守藏故事集》。陈默老先生听说后,主动提供了守藏斋的多件老物件和陈守藏先生的日记手稿,作为故事集的开篇内容。
《守藏故事集》出版那天,公益平台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首发仪式。陈默老先生亲自到场,为读者签名,吴贤、李教授、刘馆长也都来了。现场挤满了读者和藏家,有人拿着刚买的书,兴奋地讨论着书中的故事;有人带着自己的家传古董,希望能有机会被收录进下一本故事集。
首发仪式结束后,李教授拉着吴贤来到博物馆的元代青花展区,指着那只刚捐赠的梅瓶:“你看,这就是我们做文化传承的意义——让古董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带着温度的故事载体,让更多人通过它们,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吴贤点点头,目光落在梅瓶旁的说明牌上,上面除了介绍梅瓶的年代和特征,还印着老人的家族故事。他忽然想起公益平台刚上线时,每天只有几个人咨询,而现在,平台已经拥有了上万名注册用户,线下活动覆盖了二十多个城市,帮助上千位藏家避免了诈骗,还为国家博物馆和地方博物馆捐赠了数十件珍贵藏品。
这天晚上,吴贤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的声音很苍老:“你是吴贤吧?我是陈守藏先生的学生,当年跟着他学过鉴定。听说你接手了守藏斋,还做了公益平台,我很欣慰。我手里有几件陈先生当年用过的鉴定工具,想交给你,希望能帮到更多人。”
吴贤又惊又喜,约定第二天见面。第二天,老人带来了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放大镜、瓷片标本、手绘的鉴定图谱,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陈守藏先生当年鉴定古董的细节和心得。“这些都是陈先生的心血,”老人抚摸着木盒,眼中满是怀念,“他当年常说,鉴定古董,不仅要懂器物,更要懂人心,懂文化。现在看来,你做到了。”
吴贤接过木盒,感觉沉甸甸的。他把这些珍贵的物品带回守藏斋,小心翼翼地陈列在正屋的展柜里,旁边附上说明,供前来参观的藏家和学生学习。守藏斋也渐渐成了公益平台的“线下体验基地”,每周都会组织藏家、学生来这里参观,听陈默老先生讲守藏斋的历史,看陈守藏先生的鉴定工具和手稿。
随着公益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地方政府也主动联系吴贤,希望能合作开展“古董普查”活动,对当地的民间藏品进行登记和鉴定,保护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吴贤一口答应,组建了一支由专家、志愿者组成的普查团队,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古董普查。
普查团队第一站去了陕西西安,那里是十三朝古都,民间藏品种类繁多。在当地文物局的协助下,普查团队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发现了一户人家藏着一件“唐代三彩骆驼俑”。俑身高约一米,造型生动,骆驼背上还载着胡人乐师,釉色保存完好,是难得的珍品。
藏家是个四十多岁的农民,叫王建国,他说这是他爷爷在地里干活时挖出来的,一直放在家里当摆设,不知道是珍贵的文物。“我一直以为这就是个普通的陶瓷,没想到是唐代的!”王建国又惊又喜,“要是国家需要,我愿意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能看到。”
吴贤和普查团队帮王建国办理了捐赠手续,还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当地文物局的负责人感慨道:“很多民间藏品都像这样,藏在普通人家,没人知道它们的价值。你们的普查活动,真是帮了大忙了!”
普查团队在西安待了一个月,共登记民间藏品两百多件,其中有三十多件被鉴定为珍贵文物,不少藏家都主动提出捐赠。离开西安前,当地政府为普查团队举办了表彰仪式,还邀请吴贤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做培训,分享古董鉴定和保护的知识。
接下来的一年里,普查团队又去了河南、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藏家和政府的热烈欢迎。他们不仅为民间藏品做鉴定和登记,还举办古董保护知识讲座,培训当地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建立了“民间藏品保护网络”,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这天,吴贤正在河南洛阳开展普查活动,接到了电视台制片人的电话:“吴老师,好消息!咱们的系列节目在海外获奖了,是‘国际文化传播奖’,组委会邀请你去国外领奖,还希望你能做一场关于中国古董文化的演讲。”
吴贤又惊又喜,这是中国鉴宝类节目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意味着中国的古董文化得到了更多国际认可。他立刻答应下来,安排好普查团队的工作后,飞往国外领奖。
领奖台上,吴贤穿着一身中式礼服,手里拿着奖杯,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学者和媒体记者,心里满是自豪。“中国古董,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每一件器物背后,都藏着我们的历史、智慧和审美。”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我们做鉴宝节目,做公益平台,不仅是为了鉴定古董的真伪,更是为了传承这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文化。”
演讲结束后,不少国际博物馆的负责人主动来找吴贤,希望能合作举办中国古董展,还有国外的藏家提出要加入公益平台,学习中国古董鉴定知识。吴贤一一答应,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让中国古董文化走得更远,影响更多人。
从国外回来后,吴贤更忙了。他不仅要继续推进全国古董普查,还要筹备国际古董展,还要录制系列节目的第三季,还要管理公益平台的日常运营。但他从不觉得累,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是在为文化传承铺路。
这天,吴贤回到守藏斋,发现院子里来了几个年轻的学生,他们是来参观的,手里拿着《守藏故事集》,正认真地听陈默老先生讲陈守藏先生的故事。看到吴贤,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兴奋地问:“吴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元代青花梅瓶的故事吗?我们在书上看到了,特别感兴趣!”
吴贤笑着点点头,坐在老槐树下,给学生们讲起了那只梅瓶背后的家族故事,讲起了老人捐赠时的场景。学生们听得入了迷,眼里满是向往。“吴老师,我们以后也想做文化传承的工作,像您一样,守护我们的古董和文化。”一个学生认真地说。
吴贤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刚接触古董的时候,也是这样充满好奇和热爱,而现在,他正在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人。他拿出那枚“守藏”印章,递给学生们传阅:“这枚印章,代表着‘守护’和‘传承’。希望你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能记住,我们的文化需要守护,需要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学生们小心翼翼地传看着印章,眼神里满是郑重。陈默老先生看着这一幕,笑着对吴贤说:“你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只要有人愿意接下这根接力棒,我们的文化就永远不会消失。”
吴贤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天空。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守藏斋的院子染成了温暖的金色。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传承之路,还有很长很长。未来,他还会遇到更多的古董,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开始。但他不会停下脚步,因为他知道,守护文化,传承文脉,是他一生的使命。
夜色渐浓,学生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守藏斋。吴贤和陈默老先生坐在老槐树下,喝着茶,聊着天,聊着守藏斋的过去,聊着文化传承的未来。远处的潘家园依旧灯火通明,像一座不夜城,而守藏斋的院子里,只有虫鸣和茶香,宁静而温暖。
吴贤拿起桌上的《守藏故事集》,翻开最新的一页,上面空白着。他知道,这一页,需要用新的故事来填满——也许是下一次普查中发现的珍贵文物,也许是下一位捐赠藏家的感人故事,也许是年轻人们为文化传承付出的努力。而他,会继续用笔,用行动,用热爱,书写属于守藏、属于文化、属于未来的新故事。
属于吴贤的鉴宝与传承之旅,仍在继续。
守藏斋的老槐树叶在晚风里轻轻晃动,吴贤合上《守藏故事集》时,指腹蹭过扉页上“继吾之志”四个字,忽然想起陈默老先生白天说的话——下周要带他去拜访一位隐居在江南水乡的老藏家,据说那位老人手里藏着半卷宋代的《千里江山图》摹本,还保存着陈守藏先生早年与他往来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