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尸易无限(194)

守藏斋的桂花香气飘进正屋时,吴贤正对着桌上的《守藏故事集》续集校样出神。校样最后一页留着空白,编辑说要加一篇“后记”,让他写写公益平台和文化传承的未来。他握着笔想了很久,最终只写下“未完待续”四个字——在他心里,这条传承之路本就没有终点,每一天都在续写新的篇章。

 

这天清晨,公益平台的值班电话突然响了。来电的是甘肃敦煌的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语气急切:“吴老师,我们在莫高窟附近的农户家里发现了一批清代的佛经手稿,有些已经受潮破损,当地没有专业的修复人才,想请您派专家来帮忙看看!”

 

吴贤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清代佛经手稿虽然不是稀世珍品,但对研究敦煌地区的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一旦损坏,损失不可挽回。他立刻联系了平台的古籍修复专家老周,又协调了文物保护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当天下午就和老周一起登上了前往敦煌的飞机。

 

抵达敦煌时已是深夜,接他们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小李早已在机场等候。“辛苦吴老师和周老师了!那些手稿现在存放在农户家的地窖里,地窖潮湿,手稿已经开始发霉,再拖下去就真的救不回来了。”小李一边开车,一边焦急地介绍情况。

 

第二天一早,吴贤和老周跟着小李来到农户家中。农户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姓马,家里的地窖昏暗潮湿,角落里堆着十几个旧木箱,里面就是那些佛经手稿。马大爷打开一个木箱,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叠手稿——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边缘还长着绿色的霉斑。

 

老周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检测工具,仔细检查手稿的纸张和字迹:“这是清代中期的宣纸,用的是矿物颜料书写,虽然受潮发霉,但纸张的纤维还没完全损坏,还有修复的可能。”他一边说,一边用软毛刷轻轻刷去手稿上的霉斑,“不过修复过程很复杂,需要先给手稿脱水去霉,再用特制的浆糊修补破损的地方,最后重新装订。”

 

吴贤则在一旁记录手稿的数量和保存状况,发现这批手稿共有三十多卷,内容大多是《金刚经》《心经》等佛教经典,还有几卷是手写的注释,字迹工整秀丽,很有书法价值。“马大爷,这些手稿很珍贵,您是怎么发现它们的?”吴贤好奇地问。

 

马大爷叹了口气:“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太爷爷当年是附近寺庙的和尚,这些手稿是他手抄的。后来寺庙被毁,太爷爷就把手稿藏在了地窖里,嘱咐后人一定要好好保管。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一直没精力打理,直到前段时间小李来普查,才发现这些手稿。”

 

“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这些手稿修好,”吴贤安慰道,“修好后,我们会帮您联系敦煌市博物馆,把这些手稿捐赠给博物馆,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让更多人能看到。”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和老周就在农户家的院子里搭起了临时修复台,开始修复手稿。敦煌的天气干燥,白天阳光强烈,他们每天清晨和傍晚工作,中午则把手稿存放在恒温恒湿的箱子里,避免阳光直射。老周负责修复手稿,吴贤则帮忙整理和记录,还利用空闲时间给当地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培训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

 

修复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小李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敦煌市博物馆听说了这批手稿的事,特意派了专家来查看,确认这批手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愿意接收捐赠,并为马大爷颁发荣誉证书。马大爷听说后,激动得热泪盈眶:“太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这些手稿终于有好归宿了!”

 

半个月后,最后一卷手稿修复完成。吴贤和老周把修复好的手稿整齐地装在特制的锦盒里,交给了敦煌市博物馆。博物馆的馆长亲自接待了他们,握着吴贤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这些手稿填补了敦煌地区清代佛教文献的空白,对我们研究敦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以后要是有类似的文物保护工作,还请你们多多支持!”

 

离开敦煌前,吴贤和老周特意去了莫高窟。站在斑驳的壁画前,看着那些历经千年依然栩栩如生的佛像和飞天,吴贤心里满是感慨。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而他们所做的,就是守护这些珍贵的遗产,让它们能够代代相传。

 

回到北京后,吴贤把敦煌修复手稿的经历整理成文字,配上修复过程的照片,发表在公益平台的公众号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读者留言说,没想到古籍修复这么复杂,也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散落在民间,需要大家共同守护。还有不少读者主动报名成为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希望能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这天,吴贤正在办公室处理志愿者的报名信息,前台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位来自台湾的藏家想见他。“那位藏家姓蔡,说是从朋友那里听说了咱们的公益平台,特意从台湾来北京,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件家传的古董。”

 

吴贤赶紧来到接待室,只见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吴老师,您好!我是蔡明远,来自台湾台北。”蔡先生起身握住吴贤的手,语气很诚恳,“我家里有一件‘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是我祖父传下来的,一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次来北京,就是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下。”

 

蔡先生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只小巧的青花杯,杯身绘着缠枝莲纹,杯底印着“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吴贤小心翼翼地拿起压手杯,入手沉甸甸的,手感温润。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杯身的青花:“这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有明显的‘铁锈斑’,是明代永乐青花的典型特征。杯身的缠枝莲纹笔触流畅,布局疏密有致,符合永乐时期的纹饰风格。”

 

他又翻转杯子,查看杯底的款识:“永乐青花压手杯的款识大多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而且款识的位置和字体都有特定的规范,你这只杯子的款识字体规整,位置也正确,没有现代仿品的生硬感。”

 

蔡先生紧张地看着吴贤,期待着他的最终结论。吴贤放下压手杯,笑着说:“蔡先生,恭喜您!这是一只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真品,而且品相完好,是难得的珍品!永乐青花压手杯存世量极少,尤其是这种缠枝莲纹的,市场价至少在千万以上。”

 

蔡先生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真的吗?太好了!我祖父当年为了保护这只杯子,在战乱时期带着它四处奔波,现在终于确定是真的,我也能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了!”

 

“您祖父真是有远见,”吴贤感慨道,“很多珍贵的古董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守护者,才能流传至今。您这次来北京,除了鉴定杯子,还有其他打算吗?”

 

蔡先生点点头:“我这次来,还想和你们公益平台合作。台湾有很多藏家,手里也有不少珍贵的古董,但缺乏专业的鉴定和保护渠道,我希望能通过你们的平台,促进两岸藏家的交流,共同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吴贤大喜过望:“这正是我们想做的!我们可以联合台湾的藏家协会,举办两岸古董文化交流展,再组织两岸的专家和藏家互访,分享鉴定和保护经验。”

 

接下来的几个月,吴贤和蔡先生一起筹备两岸古董文化交流展。他们从两岸藏家手中征集了近百件珍贵古董,包括瓷器、青铜器、古画、玉器等,其中不乏明清时期的珍品。交流展在北京开幕那天,吸引了大批观众和媒体,两岸的专家和藏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古董鉴定和文化传承的话题。

 

蔡先生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两岸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这些古董不仅是珍贵的藏品,更是连接两岸同胞的文化纽带。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展,能让更多人了解两岸的文化瑰宝,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交流展的成功举办,为两岸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之后,公益平台又陆续在台湾举办了多场古董鉴定和文化讲座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藏家和民众参与。不少台湾的年轻人也通过这些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

 

这天,吴贤收到了蔡先生发来的照片——台湾的一所中学正在举办“古董文化进校园”活动,学生们围着展柜里的古董,认真地听专家讲解。蔡先生在照片下留言:“吴老师,您看,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经在台湾的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了。”

 

吴贤看着照片,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刚开始做鉴宝直播时,只是想帮助更多人避免被骗,没想到如今能走到这一步——不仅建立了公益平台,推广了传统工艺,还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为文化传承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晚上,吴贤又来到守藏斋。陈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张刚收到的明信片,上面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照片,寄件人是马大爷。“马大爷在明信片上写,博物馆经常组织人去讲解那些修复好的佛经手稿,很多游客都很感兴趣,还有不少学者专门去研究。”陈默笑着把明信片递给吴贤。

 

吴贤接过明信片,看着上面马大爷朴实的字迹,心里暖暖的。他抬头望向夜空,星星闪烁,仿佛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祝福。他知道,属于他的守藏之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他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相信,只要有人愿意为文化传承付出努力,中华文脉就会永远生生不息。

 

守藏斋的灯光依旧亮着,照亮了院子里的桂花树,也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而吴贤的鉴宝与传承之旅,仍在继续。

 

守藏斋的月光洒在吴贤手中的明信片上,马大爷那笔略显笨拙的字迹仿佛带着敦煌的风沙气息。他想起修复佛经手稿时,马大爷每天清晨都会提着一壶热茶来院子里,静静看着老周工作,偶尔还会念叨几句太爷爷当年手抄经文的往事。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守护故事,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