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1章 尸易无限(196)(第2页)
放下手机,吴贤抬头望向远处的故宫,红墙黄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长很长——可能会遇到更多像艾力这样的藏家,可能会发现更多像秦岭这样的遗址,也可能会面临更多文物保护的挑战。但无论未来如何,他都会带着对文化的热爱,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历史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
吴贤站在国家博物馆的台阶上,看着往来的人群——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有背着相机的游客,还有捧着笔记本的学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文物的好奇与敬畏。他想起刚才展厅里孩子们围着三彩马提问的场景,忽然觉得,文物保护不只是修复和鉴定,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与当代人对话,让文化传承真正走进生活。
刚要上车,手机突然震动,是公益平台的合作方——一家非遗文化基金会发来的消息,邀请他参加下周在苏州举办的“传统工艺与文物修复论坛”,希望他能分享近年来在文物保护中融入传统工艺的案例。“苏州的缂丝、木雕都是国家级非遗,说不定能为古籍修复找到新的思路。”吴贤立刻回复确认参会,心里已经开始期待这场与传统工艺的碰撞。
回到公益平台,刚进门就看到接待室里坐着一位熟悉的身影——正是之前捐赠唐代三彩马的陈立东。“吴老师,好久不见!”陈立东站起身,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这次来是想跟您说个事,我最近在整理家族旧物时,发现了我太爷爷当年在西安做生意时的账本,里面提到了不少关于古董买卖的记录,说不定对研究民国时期的文物流通有帮助,我想捐赠给档案馆。”
吴贤接过账本,封面是暗红色的绸布,已经有些磨损,里面的纸张泛黄,字迹是工整的毛笔小楷,详细记录了每一笔买卖的时间、物品和价格。“民国时期的文物账本很少见,尤其是记录民间古董流通的,这对研究当时的文物市场和收藏文化太有价值了!”吴贤翻到其中一页,看到“民国二十年,收唐三彩马一匹,价银二百两”的记录,不禁笑了,“您看,这正好能和您捐赠的三彩马对应上,算是给这匹马补全了流传有序的证据。”
陈立东也很兴奋:“没想到账本还有这么大的用处!我本来以为只是普通的生意记录,现在看来,这些老物件都藏着意想不到的价值。以后我要是再发现类似的东西,一定第一时间联系您。”
送走陈立东,吴贤把账本交给公益平台的档案管理员,特意叮嘱:“一定要做好防潮防虫处理,尽快联系市档案馆,让专业人员来接收,别耽误了研究。”
转眼到了去苏州的日子,吴贤提前一天出发,想趁着会议前逛逛苏州的老街,看看当地的传统工艺。在平江路的一家缂丝作坊里,他遇到了非遗传承人周阿姨。周阿姨正在织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缂丝小品,经线与纬线在她的手中交错,图案渐渐清晰,细腻得仿佛能看到河水的波纹。
“缂丝的工艺讲究‘通经断纬’,每一根线都不能错,就像你们修复文物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周阿姨笑着说,拿起一件清代的缂丝扇套递给吴贤,“你看这件老物件,边缘的丝线已经磨损了,要是想修复,得找和当时一样粗细、颜色的丝线,还要模仿当年的织法,难度不小。”
吴贤接过扇套,仔细观察丝线的密度和织法:“这和我们修复古籍时遇到的问题很像,古籍的纸张要是破损了,也得找同年代、同材质的纸,用传统的浆糊拼接。说不定以后我们可以合作,用缂丝的工艺修复一些丝绸质地的文物。”
周阿姨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之前博物馆有件明代的缂丝衣物,因为丝线老化,一直没办法修复,要是能和你们一起研究,说不定能找到解决办法。”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约定会后再深入探讨合作细节。
第二天的论坛上,吴贤分享了在敦煌修复佛经手稿时,用传统宣纸和植物染料还原经文的案例,还展示了西藏修复藏文佛经时,用狼毒草制作藏纸的过程。“传统工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很多时候,最朴素的方法反而能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他的发言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论坛茶歇时,一位来自浙江的竹编非遗传承人找到吴贤:“吴老师,我看了您分享的古籍修复案例,突然想到,我们竹编的‘经纬编织法’,说不定能用来修复一些破损的竹简书?之前我修复过一把清代的竹编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能让断裂的竹丝重新结合,还不影响外观。”
吴贤立刻来了兴趣:“太有可能了!汉代的竹简书很多都是用竹丝编织成册的,要是竹丝断裂,用传统竹编工艺修复,肯定比用现代胶水更合适。我们可以找机会做个试验,说不定能为竹简书修复开辟新的路径。”
这场论坛让吴贤收获满满,不仅结识了多位非遗传承人,还为文物修复找到了更多传统工艺的“助力”。离开苏州前,他特意去了周阿姨的缂丝作坊,一起制定了丝绸文物修复的初步计划——先从一件清代的缂丝手帕入手,尝试用传统缂丝工艺修补破损的纹样,再逐步推广到更复杂的文物修复中。
回到北京,吴贤刚把苏州的收获整理成报告,李响就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兴奋:“哥,秦岭的考古有重大发现!我们在之前的马厩遗址旁边,挖到了一个汉代的‘文书坑’,里面有几十片竹简和木牍,上面的文字比之前的更完整,张教授说可能有关于蜀道管理的重要记录,你快过来看看!”
吴贤放下手头的工作,当天就驱车赶往秦岭。考古现场的临时实验室里,张教授正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整理刚清理出来的竹简。“你来得正好!”张教授指着一片竹简,“你看这上面的文字,‘蜀道凡十二驿,每驿戍卒三十人,马十匹’,这就把之前的驿站数量、士兵和马匹的配置都弄清楚了,比文献记载的更详细!”
吴贤凑过去,竹简上的隶书清晰可见,除了驿站管理的内容,还有关于粮草运输的记录——“每月从汉中运粟米百石,由驿卒护送,经栈道至长安”。“这说明当时的蜀道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重要的粮草运输通道,对维系汉代关中与蜀地的联系至关重要。”吴贤感慨道,“之前出土的钱币窖藏,应该就是为这些驿卒和运输人员准备的军饷和路费。”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跟着张教授和考古队员一起,参与竹简的解读和整理。这些竹简和木牍,除了驿站管理和粮草运输的记录,还有几枚木牍是当时驿卒的“考勤表”,记录着他们的值班时间和任务完成情况。“你看这枚木牍,上面写着‘驿卒王二,本月护送商旅三批,无失’,说明当时的驿卒不仅负责军事防御,还兼顾商旅的安全护送,这对研究汉代的蜀道功能太有价值了!”张教授兴奋地说。
在整理竹简的过程中,吴贤还发现了一枚特殊的木牍——上面没有文字,而是刻着一幅简单的地图,标注着从“周至驿”到“陈仓驿”的路线,沿途还画着山脉、河流和栈道的位置。“这应该是当时的‘驿道图’,虽然简单,但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蜀道栈道地图,能直观地看出汉代蜀道的走向和驿站分布。”吴贤拿着木牍,激动地说,“我们可以根据这幅地图,还原出汉代蜀道的具体路线,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未被发现的驿站遗址。”
考古队立刻根据“驿道图”,调整了后续的发掘计划,在地图标注的“武功驿”位置,果然发现了一处疑似驿站遗址的夯土痕迹。“现在我们有了文字记录、实物证据,还有地图,汉代蜀道的全貌已经越来越清晰了。”王队长看着发掘现场,感慨道,“要是没有你们之前发现的玉牌和墓葬,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注意到这条重要的蜀道支线。”
吴贤笑着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文物保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考古学家、鉴定专家、志愿者,还有当地百姓的支持。就像这次的文书坑,要是没有李响坚持扩大发掘范围,可能就错过了这么重要的发现。”
李响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觉得马厩旁边肯定还有别的遗迹,没想到真的挖到了宝贝。以后我还要跟着你们学习,多了解文物知识,争取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遗址。”
离开秦岭前,吴贤特意去了之前发现玉牌的栈道遗址。夕阳下,崖壁上的栈孔在余晖中泛着淡淡的光,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驿卒往来、商旅穿梭的热闹景象。他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从潘家园的鉴宝,到公益平台的建立;从敦煌的佛经修复,到秦岭的蜀道考古;从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到国际文化交流……每一步都离不开“传承”二字,每一次发现都让他更深刻地理解,文物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回到北京,吴贤收到了新疆艾力发来的视频——视频里,艾力的儿子正拿着那只康熙青花盘,给来家里做客的邻居讲解盘子的历史,小家伙说得有模有样,眼神里满是自豪。“吴老师,您说得对,让孩子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我们家的盘子,成了邻居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小课堂’,大家都对老物件产生了兴趣。”艾力在视频里笑着说。
吴贤看着视频,心里暖暖的。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近期的工作——苏州非遗与文物修复的合作计划、秦岭竹简的解读报告、公益平台“文物进校园”的新方案……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希望,每一个计划都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这天晚上,吴贤来到守藏斋。陈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本新到的《文物》杂志,上面刊登了秦岭蜀道考古的最新成果。“小吴,你看,你们的发现都上杂志了!”陈默老先生笑着说,“我爷爷要是知道,守藏斋的后人能为文物保护做这么多事,肯定会很开心。”
吴贤在陈默老先生身边坐下,望着院子里的桂花树,月光洒在花瓣上,泛起淡淡的银光。“其实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吴贤轻声说,“还有很多文物散落在民间,很多历史故事等着被发现,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价值,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陈默老先生点点头,递给吴贤一杯热茶:“文化传承就像这杯茶,需要慢慢品,慢慢熬。只要有人坚持,有人热爱,这份传承就不会断。你看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文化,愿意保护老物件,这就是希望啊。”
吴贤接过热茶,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长很长——可能会遇到更多像苏州非遗传承人这样的合作伙伴,可能会在秦岭发现更多汉代蜀道的遗迹,可能会有更多像艾力儿子这样的孩子,因为一件文物而爱上传统文化。但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他都会带着这份对文化的热爱,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历史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守藏斋的灯光依旧亮着,映着院子里的桂花树,也映着两个身影——一老一少,在月光下轻声交谈,话题离不开文物,离不开传承,离不开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还在继续,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连接着过去,流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