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3章 尸易无限(198)

吴贤抱着洛桑大师赠送的《莲花生大师唐卡》走出北京西站,晚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吹在脸上,却丝毫没消减他心中的暖意。刚坐上出租车,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小周就发来微信:“吴老师,您走之后,有位来自浙江龙泉的师傅,带着一窑刚烧好的青瓷来平台,说想请您帮忙看看釉色和器型,还说想和您聊聊龙泉青瓷的传承问题。”

 

“龙泉青瓷?”吴贤心里一动,龙泉青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着称,现代龙泉青瓷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他关注的话题。“我明天一早就回平台,你让那位师傅先在平台休息,要是他有空,也可以参观一下我们刚布置好的‘传统工艺展区’,里面有苏州缂丝、热贡唐卡的展品,说不定能有交流的灵感。”

 

回到家,吴贤小心翼翼地将唐卡挂在书房的墙上,就着台灯的光线仔细欣赏——画面上的莲花生大师端坐于莲花座上,袈裟的红色用朱砂调配,鲜艳却不刺眼,周围的祥云用金线勾勒,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每一笔都透着洛桑大师的匠心。他想起在热贡看到的唐卡制作过程,画师们日复一日地研磨颜料、勾勒线条,用最朴素的坚持守护着传统工艺,这种精神让他深受触动。

 

第二天一早,吴贤赶到公益平台,刚进门就闻到一股淡淡的窑火气息。接待室里,一位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男子正拿着一件青瓷盘,和小周讨论着什么。“您就是吴老师吧?我叫叶志远,在龙泉开了家青瓷作坊。”男子站起身,手里的青瓷盘泛着温润的粉青色,“这是我最近烧的一窑‘弟窑’青瓷,总觉得釉色还差了点意思,想请您帮忙看看,再听听您对龙泉青瓷传承的想法。”

 

吴贤接过青瓷盘,入手温润,盘底有“叶记”的印章款,釉面光洁,没有明显的气泡和针孔。“您这盘的釉色很接近宋代龙泉‘弟窑’的粉青釉,釉层厚度均匀,烧制温度也把控得很好,算是现代龙泉青瓷中的精品。”他用手指轻轻敲击瓷盘,声音清脆悦耳,“要是说不足,可能是釉色的‘温润感’还差点,宋代龙泉青瓷因为窑温波动和胎釉结合的细微差异,釉色会呈现出自然的‘水波纹’,这种天然的质感,现代仿品很难完全复制。”

 

叶志远连连点头:“吴老师说得太对了!我一直在琢磨怎么还原宋代的釉色,试了很多种釉料配方,都达不到那种效果。现在龙泉做青瓷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我真怕这门手艺会失传。”

 

“传统工艺的传承,不仅要还原古法,还要结合现代需求创新。”吴贤指着墙上的热贡唐卡,“比如热贡唐卡,画师们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也会创作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题材,吸引年轻人的关注。龙泉青瓷也可以试试,比如设计一些适合现代家居的器型,或者在釉色上做一些细微的创新,让传统工艺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

 

叶志远眼睛一亮:“您这个想法太好了!我之前总想着完全还原宋代青瓷,却忽略了现代市场的需求。其实我儿子对青瓷设计很感兴趣,学的是工业设计专业,我可以和他一起,尝试把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青瓷制作中,说不定能走出一条新的传承之路。”

 

两人越聊越投机,叶志远还拿出自己带来的青瓷样品,有碗、盘、瓶等不同器型,每一件都透着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吴老师,要是您有空,欢迎来龙泉看看我的作坊,再参观一下龙泉青瓷博物馆,咱们一起深入聊聊青瓷的传承和创新。”叶志远发出邀请,眼神里满是期待。

 

“一定!”吴贤爽快地答应,“我早就想实地看看龙泉青瓷的烧制过程,还想了解一下当地对传统工艺的扶持政策,说不定能为公益平台的‘传统工艺保护计划’提供参考。”

 

送走叶志远,吴贤刚想整理桌上的青瓷样品,手机突然响了,是李响打来的:“哥,秦岭考古队有重大发现!我们在之前的仓储遗址附近,找到了一处汉代的‘冶铁遗址’,里面有不少铁渣、铁矿石,还有几件残破的铁工具,张教授说这可能是汉代蜀道栈道的‘修造工具作坊’,您快来看看!”

 

“太好了!”吴贤猛地站起身,“汉代冶铁遗址对研究当时的手工业水平和栈道修造技术太重要了,我明天就过去。”

 

挂了电话,吴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龙泉青瓷到热贡唐卡,从汉代遗址到宋代陶瓷,每一次接触传统工艺和古代文物,都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传承”二字的重量。这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和工艺,其实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民族的根,是文化的魂,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守护。

 

第二天一早,吴贤驱车再次前往秦岭。考古现场的冶铁遗址已经搭建好了保护棚,队员们正小心翼翼地清理铁渣和矿石。“吴老师,你来得正好!”张教授拿着一块残破的铁斧,“这把铁斧的形制和汉代文献记载的‘栈道修造斧’完全一致,结合遗址里的铁矿石和铁渣,我们可以确定,这里是汉代专门为修建和维护蜀道栈道提供铁工具的作坊。”

 

吴贤接过铁斧,斧头部分已经严重锈蚀,但仍能看出锋利的刃口,斧柄处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这说明当时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打造出适合开凿栈道的锋利工具。你们有没有在遗址里发现冶铁炉的遗迹?”

 

“还没有,我们正在扩大发掘范围,希望能找到冶铁炉的地基。”王队长指着遗址的东侧,“根据土层分析,冶铁炉很可能在那个方向,要是能找到,就能还原汉代的冶铁工艺,为研究古代手工业提供重要实物证据。”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跟着考古队一起,参与冶铁遗址的清理工作。他们在遗址里发现了多件铁工具,包括斧、凿、锤等,还有一些用于冶铁的陶管,这些陶管应该是用来输送风箱产生的风力,提高冶铁炉的温度。“这些陶管的口径和间距都很规整,说明当时的冶铁作坊已经有了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这在汉代是非常先进的。”吴贤拿着陶管,激动地说。

 

在冶铁遗址的清理过程中,李响还发现了一枚带有刻字的铜印,印面呈方形,刻着“蜀道冶丞”四个字。“‘冶丞’是汉代负责冶铁事务的官员,这枚铜印说明这个冶铁作坊是官办的,专门为蜀道栈道的修造服务。”张教授拿着铜印,兴奋地说,“这枚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汉代蜀道的重要性,也说明当时朝廷对蜀道的修建和维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离开秦岭前,吴贤和考古队约定,等冶铁遗址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一起整理资料,撰写关于汉代蜀道手工业体系的研究论文。“这次冶铁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汉代蜀道研究的空白,让我们对当时的交通、军事、手工业体系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吴贤对张教授说,“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合作,争取发现更多与蜀道相关的遗址,还原更真实的汉代历史。”

 

回到北京,吴贤收到了叶志远发来的微信,附带一组青瓷设计图——图上的青瓷器型简约现代,有马克杯、果盘、花瓶等,釉色还是传统的粉青釉,但器型更适合现代家居使用。“吴老师,我和儿子根据您的建议,设计了一批现代青瓷样品,下周就能烧制出来,到时候寄给您帮忙看看!”叶志远的语气里满是兴奋。

 

吴贤看着设计图,心里满是欣慰。他回复叶志远:“设计得很好!既保留了龙泉青瓷的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相信一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等样品出来,我们可以在公益平台的‘传统工艺展区’展出,帮您推广一下。”

 

接下来的几周,吴贤一边整理秦岭冶铁遗址的资料,一边筹备公益平台的“传统工艺保护论坛”。论坛邀请了苏州缂丝的周阿姨、热贡唐卡的洛桑大师、龙泉青瓷的叶志远,还有其他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

 

论坛举办当天,公益平台挤满了人。周阿姨带来了最新的缂丝作品,一幅《江南水乡》缂丝画,画面中的小桥流水、乌篷船栩栩如生;洛桑大师展示了热贡唐卡的矿物颜料制作过程,从矿石研磨到颜料调配,每一步都细致入微;叶志远则带来了刚烧制好的现代龙泉青瓷样品,简约的器型和温润的釉色吸引了众多目光。

 

“传统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需要融入生活的活态文化。”吴贤在论坛上发言,“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护传统工艺的技法,还要为传统工艺找到当代的生存土壤,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论坛结束后,很多年轻人围着非遗传承人们,询问学习传统工艺的途径。叶志远高兴地说:“今天有十几个年轻人问我怎么学龙泉青瓷,还有人想暑假去我的作坊实习,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吴贤想起了丽江的和丽娟、新疆的艾力、青海的才让,这些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正是传统工艺传承的最大动力。他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坚守,有人愿意创新,有人愿意传播,传统工艺就不会失传,中华文明的火种就会永远燃烧。

 

这天晚上,吴贤收到了林伯谦发来的微信,附带一张福建博物院的照片——他捐赠的宋代建窑兔毫盏被放在展厅的核心位置,旁边的讲解牌上详细介绍了兔毫盏的历史和流传经历。“吴老师,谢谢您的帮助,让这盏兔毫盏能在博物馆里安家,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故事。”林伯谦在微信里写道,“我孙子最近对文物很感兴趣,总吵着要去博物馆看爷爷捐赠的兔毫盏,还说以后想当文物保护工作者,这就是最好的传承吧。”

 

吴贤看着照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回复林伯谦:“这就是最好的传承!您的善举不仅保护了文物,还在孩子心里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这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放下手机,吴贤走到书房,看着墙上的热贡唐卡和桌上的龙泉青瓷样品,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长很长——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可能会发现更多的古代遗址,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因为他的努力而爱上传统文化。但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他都会带着对文化的热爱,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窗外的月光洒进书房,落在唐卡和青瓷上,泛起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关于传承与守护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还在继续,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连接着过去,流向未来。

 

吴贤在书房里整理着“传统工艺保护论坛”的资料,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的龙泉青瓷样品上,那抹温润的粉青色在夜色中更显雅致。他拿起叶志远寄来的青瓷马克杯,杯壁轻薄却不易变形,杯口打磨得光滑圆润,既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又保留了龙泉青瓷的传统韵味。“传统工艺只要找对方向,就能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他轻声自语,心里已经开始期待叶志远下次的新品。

 

刚把资料放进档案柜,手机突然震动,是公益平台的合作方——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打来的电话,对方希望吴贤能参与“乡村文物守护计划”,前往偏远地区的乡村,帮助当地村民鉴定家传文物,培训村级文物保护志愿者。“很多乡村都有散落的老物件,村民们不知道它们的价值,有的被随意丢弃,有的被古董商低价收购,很可惜。”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计划先从山西、陕西的几个古村落开始,您要是有空,想请您担任首席专家。”

 

“我非常愿意!”吴贤毫不犹豫地答应,“乡村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老物件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民俗,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保护乡村的文化根脉。”两人约定下周在基金会见面,详细讨论计划的实施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