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6章 尸易无限(211)(第2页)
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搭建了专门的恒温恒湿储存区,用于存放那些珍贵的瓷器和《制瓷图谱》。他还配制了特制的瓷器保养剂,定期对瓷器进行保养:“这些瓷器的釉面虽然坚硬,但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到灰尘和湿气的侵蚀,咱们得精心呵护,让它们永远保持光彩。”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安保工作,他每天都会提前来到博物馆,仔细检查每一个展柜的锁具和玻璃,确保文物的安全。他还会在展厅里巡逻,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遇到有观众想用手触摸展柜,他都会笑着提醒:“这些瓷器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很脆弱,咱们只能看不能摸,让它们能完好地传给下一代。”他还和当地的陶瓷学校合作,组织学生来博物馆参观,给孩子们讲解清代官窑瓷的历史和工艺,不少学生都表示,以后要成为一名陶瓷工匠,传承景德镇的制瓷技艺。
经过五个月的紧张筹备,“清代雍正官窑瓷特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如期开展。开展那天,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陶瓷爱好者、考古专家都齐聚一堂,共同欣赏清代官窑瓷的魅力。展厅里,观众们驻足在每一件瓷器前,发出阵阵惊叹。有的观众在“制瓷体验区”里兴致勃勃地尝试拉坯,有的观众在窑工日记展板前认真阅读,还有的观众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那些精美的瓷器,整个博物馆都沉浸在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中。
“真没想到,咱们能发掘出这么多珍贵的清代官窑瓷,还能举办这么成功的特展,”胖子站在展厅里,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脸上满是自豪,“以前我只在电视上见过清代官窑瓷,现在亲手发掘、修复,还能让这么多人看到,这种感觉太奇妙了。以后要是还有机会,我还想参与更多的考古发掘,去发现更多的古代文明瑰宝。”
shirley杨看着展柜里的雍正珐琅彩瓶,感慨地说:“每一件瓷器都是工匠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清代的历史和文化,也见证了景德镇瓷业的辉煌。这次官窑窑址的发掘和特展,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清代制瓷技术,也让大家更加重视文物保护。我们作为考古工作者,能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幸。”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珠山,眼神里满是欣慰:“这辈子和文物打交道几十年,每一次发掘都像在和古人对话。这次景德镇的发掘,让我看到了清代工匠的专注和匠心,那些瓷器上的每一笔纹饰、每一层釉色,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咱们得把这种匠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了不起。”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清代雍正官窑窑工日记校注》,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是我这五个月的成果,里面收录了这次发掘的所有窑工日记,还有详细的注释和解读。这本书不仅能为陶瓷史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也能让更多人了解清代窑工的生活和制瓷工艺。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争取能还原更多古代制瓷技术的细节。”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期待。从明代广州的造船工匠墓葬到清代景德镇的官窑窑址,我们跨越了两个朝代,见证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手工业的辉煌。每一次发掘,都是一次对历史的探索;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鲜活的记忆;而我们,始终在守护这些记忆的路上前行。
就在“清代雍正官窑瓷特展”热度正高时,张教授的手机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陕西文物局的紧急邮件——在陕西西安附近发现了一座唐代的贵族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唐代壁画、金银器和唐三彩,但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部分壁画被切割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
“唐代贵族墓葬!”胖子一下子蹦了起来,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唐代的壁画多精美,唐三彩多绚丽,还有那些金银器,肯定是皇室赏赐的珍品!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西安,说不定还能看到完整的唐代乐舞壁画,那可就太震撼了!”
shirley杨也难掩期待:“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贵族墓葬里的壁画、文物能直观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水平和中外交流。盗墓贼切割壁画,对文物的破坏太大了,我们得尽快出发,争取能保护好剩下的壁画,追回被盗的文物。”
老烟枪则开始琢磨发掘准备:“西安的唐代墓葬多在黄土层里,虽然干燥,但壁画容易脱落,咱们得带足壁画加固剂和保鲜膜,发掘时还要控制好墓内湿度。另外,唐代金银器虽然耐腐蚀,但长期埋在土里,表面可能有锈蚀,除锈剂也得准备充足。”
阿贵更是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唐代的文书多是写在纸上或绢上的,要是能发现完整的唐代文书,比如墓主人的墓志铭、家书,对研究唐代历史太重要了!还有唐三彩,要是能找到一套完整的唐三彩俑,比如乐舞俑、骑马俑,那可是国宝级的文物!咱们赶紧出发,我都等不及了!”
我们连夜收拾行李,将清代官窑瓷的修复工具和《制瓷图谱》仔细装箱,又把雍正珐琅彩瓶的复制品交给博物馆保管。告别郑局长时,他塞来一沓景德镇的瓷土样本:“带着吧,说不定以后用得上,也算是咱们这段合作的念想。”
火车从景德镇站出发,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从江南的烟雨朦胧,逐渐变成中原的辽阔平坦。胖子靠在车窗边,手里翻着一本《唐代壁画集》,嘴里不停念叨:“你看这章怀太子墓的狩猎图,多壮观;永泰公主墓的仕女图,多精致,这次要是能挖到类似的壁画,咱们可就出名了!”阿贵则捧着《新唐书》,手指在“诸帝公主传”上停留:“唐代贵族墓葬的墓志铭都很详细,要是能找到墓志铭,就能确定墓主人身份,说不定还是皇亲国戚呢!”
抵达西安北站时,陕西文物局的赵局长早已在出站口等候。他穿着一件深色的夹克,手里拿着一张墓葬勘探图,眉头紧锁:“墓葬在西安西郊的少陵原附近,是当地农民在耕地时发现的。盗墓贼用炸药炸开了墓道,还切割了主墓室的壁画,我们在现场发现了几块壁画残片,还有被盗墓贼遗弃的洛阳铲和绳索,情况非常严重。”
我们跟着赵局长驱车前往少陵原,沿途能看到不少唐代墓葬的封土堆。赵局长一边开车一边介绍:“从墓道的形制和出土的壁画残片来看,这是一座唐代中宗时期的贵族墓葬,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公主或国公。唐代少陵原是贵族墓葬区,之前发掘过不少重要墓葬,但像这样保存相对完整的,还是第一次发现。”
抵达墓葬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心头一沉——墓道入口被炸出一个两米宽的大洞,周围散落着破碎的砖块和壁画残片,几名考古队员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收集残片。赵局长指着墓道说:“这个墓道通向主墓室,我们用内窥镜观察过,主墓室的壁画有一半已经被切割盗走,只剩下一些残片,还有少量的唐三彩和金银器散落在地上。”
老烟枪蹲在墓道边,用手捡起一块壁画残片,上面还残留着红色的颜料:“这是唐代壁画常用的‘朱砂’颜料,颜色鲜艳,说明壁画保存得很好,可惜被盗墓贼破坏了。西安气候干燥,壁画容易脱落,咱们得准备好壁画加固剂和保鲜膜,发掘时要小心,不能再损坏剩下的壁画了。”
shirley杨打开便携式文物探测仪,沿着墓道慢慢移动,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密集的陶瓷信号和金属信号:“是棺椁。墓道的顶部有坍塌的风险,咱们得先搭建支撑架,防止发生意外。”
阿贵则在墓道周围的残片中仔细搜寻,突然捡起一块带有字迹的砖块:“你们看!这是墓砖!上面刻着‘景龙三年,匠作监造’的字样!”他兴奋地将砖块举到阳光下,“景龙三年是公元709年,属于唐代中宗时期,和赵局长说的年代吻合,太重要了!”
胖子扛着钢管和木板,大步走到墓道边:“搭建支撑架的活儿交给我!等架子搭好,咱们就进去找壁画和唐三彩,我还没见过完整的唐代金银器呢,说不定能找到金碗、银盘之类的宝贝!”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都在进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老烟枪每天都会煮一大锅菊花茶,分发给所有人:“西安秋天干燥,喝菊花茶能降火,还能缓解疲劳。”他还在墓道周围撒上防虫粉,防止蛇虫爬进墓道——有天中午,他就在墓道入口发现了一条一米长的锦蛇,多亏防虫粉起到了威慑作用。
shirley杨则带着考古队员搭建支撑架,用钢管和木板在墓道顶部和两侧筑起防护架,还在墓道入口安装了卷帘门,防止风沙进入墓道:“西安的风沙大,要是风沙吹进墓道,会损坏剩下的壁画和文物。”
阿贵则将收集到的壁画残片分类整理,按照颜色分为红、黄、蓝、绿,按照内容分为仕女、乐舞、狩猎,还在笔记本上画出每片残片的图案:“这片仕女图残片,和永泰公主墓的仕女图风格一致;这片乐舞图残片,上面的乐器是唐代的‘琵琶’,说明壁画内容很丰富。”
第四天清晨,支撑架和卷帘门搭建完毕,我们穿着防护服,戴着安全帽,沿着墓道慢慢进入主墓室。主墓室约30平方米,顶部有残存的彩绘,隐约能看到日月星辰的图案,墙壁上的壁画有一半已经被切割盗走,只剩下一些残片,散落在地上的唐三彩和金银器格外显眼。
“太可惜了!这么精美的壁画被破坏了!”shirley杨看着残缺的壁画,心疼地说,“咱们得赶紧收集残片,争取能修复一部分。”
老烟枪拿出壁画加固剂,小心翼翼地涂抹在残存的壁画上:“这是特制的加固剂,能防止壁画继续脱落。咱们先加固剩下的壁画,再收集残片,一步一步来。”
阿贵则在主墓室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块完整的墓志铭,上面刻满了唐代楷书:“你们看!这是墓主人的墓志铭!上面写着‘大唐故永泰公主之女,新都郡主李氏墓志铭并序’!”他兴奋地念道,“新都郡主是永泰公主的女儿,中宗李显的外孙女,身份尊贵,难怪墓葬规模这么大!”
胖子则在棺椁旁发现了一套完整的唐三彩乐舞俑,有琵琶俑、古筝俑、舞蹈俑,共八件,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太好了!这是完整的唐三彩乐舞俑!比我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复制品还要精美!”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都在主墓室里紧张地清理文物。阿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墓志铭的解读上,他对照着《旧唐书》和《新唐书》,逐字逐句地研究。有天深夜,他突然兴奋地叫醒我们,手里举着墓志铭:“重大发现!这篇墓志铭里记载了新都郡主的生平,还提到了‘神龙政变’的细节!上面写着‘神龙元年,郡主随祖母永泰公主入宫,见帝后相携,喜极而泣’,补充了史书中关于神龙政变后宫廷生活的记载,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