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7章 尸易无限(212)(第3页)

 

shirley杨在修复一把横刀时,发现刀柄上刻着一行小字,用放大镜仔细辨认后,确定是“西州军器监造”:“西州军器监是唐代在西域设立的兵器制造机构,专门为戍卒制造兵器,这把横刀是当时的制式兵器,对研究唐代军事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老烟枪则每天都会检查文物储存室的温湿度,用加湿器将湿度控制在40%左右,还会定期用除锈剂处理金属兵器:“这些兵器在干燥的沙土里保存了几百年,但表面的锈迹依然会继续侵蚀金属,咱们得尽快除锈,不然就会损坏。”

 

就在我们准备清理另一座墓葬时,警方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工具和脚印,在吐鲁番的一个小镇上抓获了四名盗墓贼,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文书残片和几件完整的兵器。

 

“太好了!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艾力局长接到电话后,激动地在帐篷里来回踱步,“盗墓贼交代,他们还把一卷完整的‘西州舆图’卖给了一个叫‘马贩子’的文物贩子,这个‘马贩子’长期在新疆、甘肃一带倒卖古代文物,还和海外的走私团伙有联系。警方已经联合边境检查部门展开追捕,相信很快就能将他抓获,追回被盗的舆图!”

 

我们跟着警方去了小镇的临时扣押点,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卷文书残片引起了阿贵的注意。他仔细一看,兴奋地说:“这是‘西州戍卒名册’的残片!上面记录了戍卒的姓名、籍贯和服役年限,比如‘王大,京兆府人,服役五年’,京兆府就是现在的西安,说明当时有很多中原人来西域戍边!”

 

回到高昌故城墓葬群现场后,我们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进行了清理和登记,然后开始清理另一座墓葬。这座墓葬的规模更大,约20平方米,里面放着三具棺椁,棺椁的周围散落着更多的文物:一把完整的角弓、几壶箭镞、一个铜制的酒壶、几卷文书,还有一面残破的旗帜。

 

阿贵打开其中一卷文书,发现是一卷“西州粮草账簿”,上面详细记录了开元十七年西州戍卒的粮草收支情况,比如“正月,收到长安运来粮米五千石,分给戍卒三千石,储存两千石;二月,消耗粮米五百石,剩余一千五百石”,为研究唐代西域的后勤保障提供了完整的资料。

 

shirley杨在清理角弓时,发现弓身上还残留着弓弦的痕迹,她用软布轻轻擦拭弓身:“这是一把唐代角弓,用牛角、木材和筋腱制成,拉力大,射程远,是戍卒的重要兵器。虽然弓弦已经腐朽,但弓身依然完好,是研究唐代兵器制造技术的重要实物。”

 

随着墓葬群清理工作的推进,我们对这座唐代戍卒墓葬群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文书记录,我们确定这是一座唐代开元年间的西州戍卒墓葬群,墓主人都是来自中原的戍卒,他们在西州戍边,守卫边疆,死后葬在高昌故城附近。墓葬里的文物种类繁多,包括兵器、文书、生活用品等,真实反映了唐代戍卒的军事生活、日常生活和思乡之情,为研究唐代西域的军事防御、社会生活和民族交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新疆文物局在高昌故城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仪式,当地的官员、考古专家、历史学者和牧民代表都赶来参加。艾力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新疆文物保护先进集体”的奖牌,还邀请我们参加“唐代西域戍卒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

 

“这些文物是唐代西域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戍边的重要见证,”艾力局长在庆祝仪式上说,“我们计划在新疆博物馆举办特展,让更多人了解唐代西域的戍边历史,感受古代戍卒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欣然接受了邀请,开始投入特展的筹备工作。shirley杨负责文物的展示设计,她根据文物的种类和历史背景,将展示区分为“军事装备”“边塞文书”“日常生活”三个部分。“军事装备”区展示了横刀、长矛、角弓等兵器,搭配唐代西域军事地图复制品,让观众了解唐代戍卒的武器装备和军事部署;“边塞文书”区用恒温恒湿展柜陈列家书、军情报告和粮草账簿,搭配放大镜,方便观众阅读;“日常生活”区则展示了陶壶、铜酒壶、谷物种子等生活用品,还原了唐代戍卒的日常生活场景。

 

阿贵则负责展览的讲解和文物解读,他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唐代西域戍卒生活年表和高昌故城布局图,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唐代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戍卒的生活环境。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文书临摹区”,准备了仿制的麻纸和毛笔,让观众亲手临摹唐代戍卒的家书,感受他们的思乡之情。不少观众都在临摹区驻足,认真地书写着“母亲安好,儿在西州一切平安”,有的观众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搭建了专门的恒温恒湿储存区,用于存放那些珍贵的文书和兵器。他还配制了特制的兵器除锈剂和文书保湿剂,定期对文物进行保养:“这些文书和兵器都非常脆弱,文书容易变脆,兵器容易锈蚀,咱们得精心呵护,让它们能长期保存。”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安保工作,他每天都会提前来到博物馆,仔细检查每一个展柜的锁具和温湿度,确保文物的安全。他还会在展厅里巡逻,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遇到有观众靠近展柜太近或者想用手触摸展柜,他都会耐心地提醒:“这些文物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非常脆弱,咱们得小心保护,让它们能流传给更多的人看。”他还和当地的学校合作,组织了多场“唐代戍卒文化进校园”活动,带着仿制的兵器和文书,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解唐代戍卒的故事,比如“戍卒守边”“西域通商”“民族团结”等,孩子们都听得格外认真,还会积极地提问,胖子也会一一耐心解答,很多孩子都表示长大后想当军人,保卫祖国的边疆。

 

经过七个月的紧张筹备,“唐代西域戍卒文物特展”终于在新疆博物馆如期开展。开展那天,博物馆里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考古专家、历史学者和文物爱好者都齐聚一堂,共同欣赏唐代戍卒文物的魅力。展厅里,观众们驻足在每一件文物前,认真地听着讲解,时不时发出惊叹声。有的观众在“文书临摹区”里兴致勃勃地临摹着唐代家书,有的观众在“军事装备”区里仔细地观察横刀和角弓,还有的观众在“日常生活”区里感受着唐代戍卒的生活氛围,整个博物馆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真没想到,咱们能发掘出这么多珍贵的唐代戍卒文物,还能举办这么成功的特展,”胖子站在展厅里,看着来来往往的观众,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以前我只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唐代戍边的故事,现在通过这些文物,才真正感受到了戍卒的艰辛和爱国情怀。尤其是那封家书,写得太感人了,仿佛能看到戍卒思念家乡的样子。以后要是还有机会,我还想参与更多的考古发掘,去发现更多的古代文明。”

 

shirley杨看着展柜里的唐代横刀和角弓,感慨地说:“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唐代戍卒的热血和忠诚,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这次唐代西域戍卒墓葬群的发掘和特展,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唐代西域历史,也让大家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我们作为考古工作者,责任就是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天山,眼神里满是怀念:“这次高昌故城的发掘,虽然辛苦,但也收获满满。那些文书、兵器、生活用品,就像一个个老朋友,向我们讲述着唐代戍卒的故事。我这辈子挖过不少古墓,见过不少文物,但唐代戍卒文物最让我难忘,因为它们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还有一种独特的家国情怀,仿佛在告诉我们,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保卫边疆、团结一心的传统。”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唐代西域戍卒文书集释》,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是我这七个月的心血结晶,里面收录了这次发掘的所有文书,还有详细的解读和注释。这本书不仅能为历史学者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也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了解唐代西域戍卒的生活和爱国情怀。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唐代西域历史,争取能解读出更多的历史细节,还原更真实的唐代西域风貌。”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期待。从敦煌的藏经洞到吐鲁番的唐代戍卒墓葬群,我们跨越了西域的戈壁和沙漠,见证了唐代西域的繁华和戍卒的忠诚,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考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每一次发掘,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而我们,正是这些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就在“唐代西域戍卒文物特展”举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张教授的手机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内蒙古文物局的紧急邮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发现了一座辽代的贵族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辽代金银器、契丹文文书和壁画,但墓葬已经遭到了盗墓贼的严重破坏,很多文物被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能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

 

“辽代贵族墓葬!”胖子一下子跳了起来,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辽代的金银器可是闻名世界,还有契丹文文书,我还从没见过呢!壁画的话,说不定能看到辽代的草原生活场景,比如骑马、狩猎、宴饮,那可太有意思了!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内蒙古!”

 

shirley杨也面露期待地说:“辽代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贵族墓葬里的文物能直观反映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情况。契丹文文书更是研究辽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出发,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护好剩下的遗存。”

 

老烟枪则开始思考发掘准备工作:“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气候干燥多风,冬季寒冷,现在虽然是秋季,但早晚温差大,文物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咱们得带足恒温箱、防风沙设备和保暖物资,还要准备好契丹文文书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