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1章 尸易无限(216)(第2页)
我们在随州待了几天,协助考古队进行发掘,又发现了几件珍贵的青铜器和玉器。这些文物都被送往随州市博物馆,经过修复后,将举办专门的“曾国文物特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曾国的历史和文化。
离开随州前,张局长给我们送了一件礼物——一本《曾国青铜器图录》,他笑着说:“你们为保护曾国文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本书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继续关注和保护更多的文物。”
火车驶离随州,朝着下一个目的地驶去。我的手里握着那本《曾国青铜器图录》,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虽然保护文物的道路还很漫长,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危险,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保护好每一件文物,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新的冒险还在继续,而我们,会带着对文物的敬畏和守护的决心,一直走下去,直到所有的文物都得到安全的保护,直到盗墓贼和境外走私组织被彻底消灭。
火车在江汉平原上穿行,窗外的稻田翻着金浪,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我翻着手中的《曾国青铜器图录》,目光停留在一张曾侯丙青铜尊的拓片上——尊底的铭文除了记载与楚国的交往,还隐晦提到“随枣走廊有金道,通于南国”。父亲凑过来看了一眼,手指点在“金道”二字上:“随枣走廊是战国时期曾国通往南方的重要商道,说不定‘金道’指的是藏有黄金或青铜原料的秘道,里面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文物。”
胖子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一份报纸,指着角落里的一则新闻:“你们看!随枣走廊附近的安陆市,有村民在山上挖野菜时,发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剑鞘,上面刻着曾国的龙纹,现在已经被当地文物局收走了。”这则新闻让我们立刻改变了行程——安陆市离随州不远,或许能找到“金道”的线索。
抵达安陆后,我们直奔当地文物局。局长王磊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见到我们格外热情,立刻拿出那个青铜剑鞘:“这剑鞘是在孛畈镇的太平山上发现的,村民说附近还有不少碎陶片,我们派了勘探队去,还没来得及深入探查。”剑鞘上的龙纹与曾侯丙青铜尊上的如出一辙,鞘口还有明显的拖拽痕迹,像是被人从某个地方拖出来的。
第二天清晨,我们跟着勘探队前往太平山。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山脚下的村子。村民刘大爷是发现剑鞘的人,他带着我们往山上走:“就在前面的乱石坡,我上次挖野菜时,脚踢到个硬东西,扒开土一看,就是这个铜玩意儿。”
乱石坡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块,缝隙里长着低矮的灌木。胖子拿出金属探测仪,刚走几步,仪器就发出“滴滴”的警报声。我们顺着信号方向挖下去,很快挖出一块青铜残片,上面刻着“金道之钥”四个字。“看来这就是‘金道’的线索!”父亲兴奋地说,“‘金道之钥’应该是打开秘道的关键,说不定还有其他残片散落在附近。”
我们在乱石坡上搜寻了整整一天,又找到三块青铜残片,拼在一起刚好是一个完整的青铜圆盘,盘中央有一个方形的凹槽,像是用来插钥匙的。王磊拿着圆盘,若有所思:“太平山在战国时期是曾国的军事要塞,‘金道’很可能是曾国用来运输青铜原料的秘密通道,通道入口说不定就在附近的山洞里。”
当天晚上,我们在村里借宿。半夜时分,突然听到外面传来汽车的轰鸣声。我们赶紧起床,透过窗户看到三辆黑色越野车停在村口,几个穿着黑色夹克的人正往山上走,手里拿着洛阳铲和探照灯。“是盗墓贼!”胖子抓起登山杖就往外冲,“他们肯定也盯上了‘金道’!”
我们悄悄跟在盗墓贼后面,看着他们往乱石坡方向走。领头的是个留着寸头的男人,手里拿着一张地图,正是我们白天勘探过的区域。走到乱石坡中央,寸头男停下脚步,从背包里拿出一个青铜物件——竟然也是一块“金道之钥”的残片!
“他们怎么会有残片?”我低声问。父亲皱了皱眉:“说不定之前有盗墓贼来过这里,偷走了一部分残片,现在又回来找剩下的。”只见寸头男将残片放在地上,又拿出几个仪器,似乎在定位什么。没过多久,他突然大喊:“就在这!往下挖!”
盗墓贼们立刻拿出铁锹,开始往下挖。我们趁机绕到他们身后,胖子突然大喊:“住手!你们是干什么的?”盗墓贼们吓了一跳,回头看到我们,立刻掏出匕首和铁棍。寸头男冷笑一声:“多管闲事!不想死的就赶紧滚!”
双方很快扭打在一起。我和父亲对付两个盗墓贼,胖子力气大,一个人缠住三个,王磊则趁机拿出对讲机,呼叫山下的警力。寸头男见势不妙,想要逃跑,却被父亲甩出的绳索缠住脚踝,重重摔在地上。
就在这时,盗墓贼挖的坑里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地面塌陷出一个洞口,里面黑漆漆的,隐约能看到台阶。“是‘金道’的入口!”王磊兴奋地说,“咱们赶紧下去看看!”
我们拿着手电筒,顺着台阶往下走。通道里很宽敞,墙壁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壁龛,里面摆放着陶灯,灯油早已干涸。走了大概一百米,通道突然变窄,前面出现一扇石门,门上刻着曾国的龙纹,中央有一个方形的凹槽,正好能放进青铜圆盘。
父亲将青铜圆盘嵌入凹槽,石门“咔嗒”一声打开,里面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空间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青铜原料,还有几辆木质的运输车,显然是曾国用来运输青铜的。空间的尽头还有一扇石门,门上刻着“金道中枢”四个字。
“这里就是‘金道’的中枢!”王磊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里面说不定还有更多的文物和史料!”我们刚要打开石门,突然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是之前逃跑的几个盗墓贼,他们手里拿着枪,正朝着我们走来。
“把文物留下!不然别怪我们开枪!”寸头男恶狠狠地说,枪口对着我们。胖子突然举起青铜圆盘:“你们想要这个?先问问它答不答应!”他将圆盘往地上一摔,圆盘“哐当”一声裂开,里面竟然藏着一把青铜剑!
父亲一把捡起青铜剑,剑身虽然生锈,但依然锋利。盗墓贼们见状,纷纷开枪。我们赶紧躲到运输车后面,子弹打在青铜原料上,发出“当当”的响声。就在这时,山下的警力赶到,冲进通道,很快将盗墓贼制服。
我们打开“金道中枢”的石门,里面果然藏着大量的文物:有曾国的青铜礼器、兵器,还有几卷竹简,上面记载着曾国的军事部署和青铜冶炼技术。王磊拿着竹简,激动地说:“这些竹简填补了曾国军事史的空白,太珍贵了!”
我们在“金道”里忙碌了整整三天,才将所有文物清点完毕,运到安陆市文物局。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王磊感慨地说:“要是没有你们,这些文物很可能就被盗墓贼偷走了,谢谢你们为保护文物做出的贡献。”
离开安陆前,我们收到了国际刑警的消息:之前抓获的境外组织头目“秃鹫”,在审讯中供出他们还有一个据点在云南的大理,那里藏着一批从西藏盗掘的佛教文物,准备通过缅甸走私到国外。“咱们得赶紧去大理!”胖子收拾好背包,“绝不能让他们把文物运出国外!”
父亲点了点头,看着手里的青铜剑:“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管在哪里,我们都要把它们保护好。”我们立刻买了前往大理的火车票,踏上了新的征程。
火车在云贵高原上行驶,窗外的景色从稻田变成了连绵的山脉。我看着手里的竹简照片,心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虽然保护文物的道路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保护好每一件文物,让它们永远留在祖国的土地上。
抵达大理后,我们立刻联系了当地文物局和警方。根据国际刑警提供的线索,境外组织的据点在大理古城附近的一个废弃工厂里。我们跟着警方,悄悄来到工厂外围。工厂的大门紧闭,墙上拉着铁丝网,里面隐约能看到人影晃动。
“里面大概有十个人,手里有武器,还有两辆货车,可能准备今晚就把文物运走。”警方负责人低声说,“我们已经包围了工厂,等天黑后就行动。”
天黑后,警方发起了突袭。我们跟着警察冲进工厂,里面的盗墓贼猝不及防,很快就被制服。在工厂的仓库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佛教文物:有唐代的鎏金铜佛、元代的佛经,还有几尊西藏的擦擦佛,都是非常珍贵的国宝。
“太好了!文物都在!”我激动地说,看着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物,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警方负责人拿着清单,逐一核对:“这些文物都是从西藏的古格王朝遗址和敦煌莫高窟盗掘的,幸好我们及时赶到,不然就被他们运出国外了。”
我们在大理待了几天,协助文物局将文物分类整理,运往云南省博物馆。离开大理前,当地文物局的局长给我们颁发了“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的证书,还邀请我们参加即将举办的“云南佛教文物特展”。
火车驶离大理,朝着北京的方向驶去。我的手里握着证书,心里充满了自豪。虽然保护文物的战斗还没有结束,但我知道,只要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中来,就一定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回到北京后,我们把那四把“四朝秘藏”的钥匙交给了故宫博物院,希望能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更多的线索。父亲看着窗外的故宫,轻声说:“这些钥匙见证了我们保护文物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辉煌。未来,还有更多的文物需要我们去保护,我们的使命还没有结束。”
胖子拍了拍我的肩膀:“接下来咱们去哪?要不要去西藏看看古格王朝遗址?听说那里还有很多未被发掘的文物。”我笑着点点头:“好啊,只要有文物需要保护,咱们就去!”
新的旅程又将开始,我们会带着对文物的敬畏和守护的决心,继续前行,直到所有的文物都得到安全的保护,直到盗墓贼和境外走私组织被彻底消灭。因为我们知道,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
西藏的阳光格外刺眼,越野车行驶在海拔四千米的土路上,远处的雪山像巨大的银色屏障,一直延伸到天边。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古格王朝遗址,那里曾是吐蕃王朝崩溃后,贵族后裔建立的王国都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却藏着无数未被发掘的文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