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3章 尸易无限(218)

从国家文物局拿到楼兰古城专项保护许可时,北京已经飘起了初雪。办公室里,新疆文物局发来的紧急报告摊在桌上——卫星监测显示,近一个月来,楼兰古城核心区周边出现了至少七处可疑车辙,还有三处新的挖掘痕迹,疑似“鬼市”成员正在用金属探测器搜寻文物。


 “楼兰古城是汉代西域楼兰国的都城,遗址里藏着大量的丝织品、木器和简牍,这些文物在沙漠干燥环境下保存相对完好,但一旦被盗走,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损毁。”父亲手指在卫星地图上的“三间房”遗址处圈出一片区域,“这里是当年楼兰国的官署遗址,出土过‘李柏文书’这样的国宝级简牍,肯定是‘鬼市’的重点目标。”


 胖子正对着电脑查沙漠探险装备,嘴里念叨着:“沙漠里昼夜温差能到四十度,还得防沙尘暴和流沙,这次得把防风沙帐篷、卫星电话和足够的水都带上。”我翻着《楼兰考古报告》,目光停留在一张汉代丝织品残片的照片上——残片上绣着云气纹,和我们之前在尼雅遗址发现的丝绸工艺相似,心里不由得紧了紧,生怕这些珍贵的文物落入盗墓贼手中。


 出发前,我们特意去了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找到研究楼兰遗址的王教授。他给我们带来了最新的遗址三维模型:“楼兰古城现在被沙漠覆盖,很多建筑遗迹只露出顶部,‘鬼市’的人很可能会顺着遗迹的走向挖地道,避开表面的巡逻。你们一定要重点关注‘三间房’西侧的沙梁,那里的沙层薄,最容易被挖掘。”


 抵达新疆若羌县后,当地文物局的热合曼局长早已备好越野车和向导。“我们派去的巡逻队昨天在‘三间房’附近发现了两个深约两米的探坑,里面还有金属探测器的痕迹,”热合曼的眉头拧成一团,“现在沙漠里白天温度还在十度以上,正是盗墓的好时候,他们肯定还会再来。”


 第二天清晨,我们跟着向导进入沙漠。越野车在沙丘间颠簸,车窗外的胡杨枯木像一个个沉默的守卫,远处的楼兰古城遗址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三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三间房”遗址——残存的土坯墙只剩下半人高,墙体上还能看到当年的木构痕迹,地面上散落着不少汉代陶片。


 胖子拿出金属探测器,刚在遗址周边走了几步,仪器就发出“滴滴”的警报声。我们顺着信号方向挖下去,很快挖出一个生锈的铜带钩,上面刻着简单的云纹,是典型的汉代器物。“这附近肯定还有更多文物,”父亲蹲下身,用手拨开表面的流沙,“你们看,沙层里有明显的扰动痕迹,应该是最近才被翻动过。”


 我们在“三间房”西侧的沙梁下发现了那两个探坑,坑壁整齐,底部还残留着几根木头——显然是盗墓贼用来支撑坑壁的。热合曼蹲在坑边,拿起一把沙土:“这是‘流沙层’,一旦挖得太深,很容易引发塌方,他们不敢贸然往下挖,所以才只挖了两米。”


 为了引盗墓贼现身,我们故意在探坑附近留下“有人在此勘探”的痕迹,然后躲到远处的沙丘后面埋伏。中午时分,沙漠里的温度升到了十五度,阳光晒得人皮肤发疼。就在我们快要失去耐心时,远处的沙丘上出现了三辆越野车的影子。


 “来了!”胖子赶紧压低身体,拿起望远镜——车上下来五个男人,手里拿着洛阳铲、金属探测器和撬棍,正是我们要找的“鬼市”成员。他们径直走向探坑,为首的是个高个子男人,脸上戴着墨镜,手里拿着一张地图,不时停下来对照周围的遗迹。


 等他们开始清理探坑时,热合曼一声令下:“行动!”我们从沙丘后面冲出去,警方的强光手电瞬间照亮了整片遗址。“鬼市”的人慌了神,想要开车逃跑,却被提前设置的路障拦住。高个子男人见势不妙,从怀里掏出一把匕首,朝着向导刺来,父亲赶紧上前阻拦,却被他划伤了胳膊。


 胖子趁机绕到高个子男人身后,一记重拳将他打倒在地。其他“鬼市”成员见头目被制服,纷纷放弃抵抗,很快就被警方控制住。从高个子男人的背包里,我们搜出了一份详细的楼兰遗址文物分布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十几处“重点挖掘点”,包括“三间房”“佛塔”和“官署”遗址。


 “你们怎么会有这么详细的分布图?”热合曼拿着地图,厉声问道。高个子男人冷笑一声:“别以为你们赢了,我们还有人在罗布泊那边,他们已经找到‘楼兰女王墓’了,里面的宝贝比这里多十倍!”


 这句话让我们心里一沉——罗布泊是楼兰国的重要区域,传说中确实有不少贵族墓葬,但因为环境恶劣,一直没有系统发掘。如果“鬼市”真的找到了“楼兰女王墓”,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立刻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热合曼带着警方押送俘虏返回若羌县,另一路由我、父亲和胖子跟着向导前往罗布泊。


 越野车在罗布泊边缘行驶,这里的地貌更加荒凉,到处都是盐壳和雅丹地貌,车轮压在上面发出“咯吱”的响声。向导指着远处的一片雅丹群:“那里就是‘阎王殿’,传说中很多探险队都在里面迷过路,‘鬼市’的人很可能把墓藏在里面。”


 进入雅丹群后,手机信号彻底消失,只能靠卫星电话联系外界。胖子拿出指南针,却发现指针一直在疯狂转动——这里的磁场紊乱,根本无法辨别方向。就在我们快要迷路时,父亲突然发现了地上的车辙:“这是新的车辙,他们肯定就在前面!”


 我们顺着车辙走了半个小时,终于在一处巨大的雅丹体下发现了入口——一个半米宽的洞口隐藏在雅丹的阴影里,洞口周围散落着不少汉代陶片。我们打开手电筒,顺着陡峭的台阶往下走,通道里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木头气息,墙壁上还能看到当年的彩绘残痕。


 走到底部,是一个巨大的墓室,墓室中央放着一具彩绘木棺,棺木周围摆放着大量的文物:有汉代的丝织品、漆器、玉器,还有几卷竹简,最珍贵的是一个纯金打造的“王冠”,上面镶嵌着几颗红色的宝石,显然是墓主人身份尊贵的象征。


 “这肯定就是‘楼兰女王墓’!”胖子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你看这丝织品,颜色还这么鲜艳,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文物装进特制的箱子里,准备运出墓室。就在这时,通道里传来脚步声——是“鬼市”的其他成员!


 为首的是个矮胖男人,手里拿着一把猎枪,恶狠狠地说:“把文物留下!不然你们今天都别想出去!”父亲将我和胖子护在身后,冷静地说:“文物是国家的,你们休想带走一件!”矮胖男人冷笑一声,扣动了扳机,子弹擦着父亲的肩膀飞过,打在墙壁上,溅起一片尘土。


 胖子突然从背包里拿出烟雾弹,拉开保险扔在地上,白色的烟雾瞬间弥漫开来。我们趁机冲向通道,矮胖男人在后面紧追不舍。就在我们快要冲出洞口时,远处传来了越野车的轰鸣声——是热合曼带着警方赶来了!


 “鬼市”的人见势不妙,想要往雅丹群深处逃跑,却被警方团团围住。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搏斗,所有成员都被制服。看着被押走的俘虏,热合曼松了口气:“幸好你们及时联系我们,不然这些珍贵的文物就被盗走了。”


 我们将文物安全运出罗布泊,送到若羌县文物局的临时库房。专家们立刻对文物进行了紧急处理,用特殊的试剂保护丝织品和竹简,防止它们在干燥的空气中开裂、褪色。热合曼看着正在修复的“金王冠”,感激地说:“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这些楼兰文物可能就永远消失在沙漠里了。”


 在若羌县待了一周,我们协助专家对文物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通过对竹简的解读,我们了解到墓主人是楼兰国的一位女王,活跃于汉昭帝时期,曾多次派使者前往长安,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楼兰国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中原王朝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离开若羌县前,热合曼给我们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汉代的丝绸残片,上面绣着一只展翅的凤凰。“这是对你们保护楼兰文物的感谢,希望你们能永远记住这片沙漠里的文明,继续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我们接过丝绸残片,小心翼翼地收进背包里,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越野车驶离若羌县,朝着乌鲁木齐的方向行驶。车窗外的沙漠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远处的昆仑山像一条巨龙,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胖子看着手里的丝绸残片,感慨地说:“咱们这一路,从山西的云冈石窟,到陕西的秦始皇陵,再到新疆的楼兰古城,保护了这么多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文物,也算是为国家做了点实事。”


 父亲点了点头,目光坚定:“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根脉。只要还有人在盗掘文物,还有人在破坏文化遗产,我们的工作就不会结束。接下来,咱们还要去更多的地方,保护更多的文物,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我的手里握着那块汉代丝绸残片,心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虽然保护文物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每当看到那些被我们拯救的文物,看到它们在博物馆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越野车继续在沙漠公路上行驶,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新的挑战还在等待着我们。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心怀对文物的敬畏,心怀对历史的尊重,就一定能克服所有的困难,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就在我们快要抵达乌鲁木齐时,父亲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国家文物局打来的:“四川甘孜发现了一处唐代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近期出现了严重的盗凿痕迹,你们赶紧过去看看。”


 我们对视一眼,立刻改变行程。胖子笑着说:“看来咱们是歇不下来了,不过这样也好,能多保护一件文物,心里就多一份踏实。”我看着窗外逐渐从沙漠过渡到草原的景色,点了点头——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因为我们是文物的守护者,是历史的传承者。我们的旅程,还在继续……


 越野车从乌鲁木齐出发,一路向南穿越天山山脉。车窗外的景色从戈壁荒漠逐渐过渡到草原绿洲,枯黄的草甸上散落着黑色的牦牛群,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父亲手里攥着国家文物局发来的资料,眉头始终紧锁——四川甘孜新发现的唐代吐蕃摩崖造像,位于海拔四千米的雀儿山深处,那里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而且周边都是藏族聚居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格外谨慎。


 “资料里说,这处摩崖造像刻在雀儿山的一处崖壁上,共有十三尊佛像,其中最大的一尊释迦牟尼像高约五米,造像风格融合了唐代中原和吐蕃的艺术特点,”父亲指着资料里的照片,“盗凿痕迹主要集中在佛像的面部和手部,凶手用的是小型电动工具,手法非常隐蔽,当地村民是在转山时才发现的。”


 胖子正忙着给卫星电话充电,闻言抬头:“海拔四千米,还得防高原反应,我得把氧气瓶和抗高反的药都带上。再说了,‘鬼市’的人连楼兰古城都敢去,肯定也不怕高海拔,咱们这次得提前做好准备。”我翻着资料里的地理位置图,发现摩崖造像所在的位置没有公路,只能徒步进山,这无疑增加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抵达甘孜州府康定后,我们在当地文物局见到了局长扎西。他是个皮肤黝黑的藏族汉子,汉语说得有些生硬,却透着一股爽朗:“造像在马尼干戈镇附近的雀儿山垭口,我们已经派了两名工作人员驻守,但那里太冷了,晚上温度能降到零下十度,而且手机没信号,只能靠卫星电话联系。”扎西递给我们一件厚厚的藏袍,“穿上这个,能暖和点,山上风大,普通的外套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