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3章 尸易无限(218)(第2页)


 第二天清晨,我们跟着扎西和一位当地向导出发。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了三个小时,抵达马尼干戈镇后,就只能徒步进山。向导是个叫卓玛的藏族姑娘,她牵着两匹驮马,马背上载着帐篷、食物和文物保护工具。“从这里到垭口,要走五个小时,路上有很多冰滩,你们要小心脚下,”卓玛的声音清脆,“去年有个驴友在冰滩上滑倒,摔断了腿,还是我们村的人把他抬下来的。”


 山路崎岖,海拔越来越高,我渐渐感到呼吸急促,胸口发闷。胖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走几步就停下来喘口气,手里的氧气瓶一直没离手。父亲虽然也有轻微的高原反应,却始终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停下来查看地图,确认路线。


 中午时分,我们抵达一处避风的山坳,卓玛提议在这里休息片刻,吃点东西补充体力。她从马背上取下一个铝制饭盒,里面装着热腾腾的酥油茶和糌粑:“喝口酥油茶,能抗寒,还能缓解高反。”我接过茶碗,温热的酥油茶滑过喉咙,带着淡淡的奶香,胸口的憋闷感果然减轻了不少。


 下午三点,我们终于抵达雀儿山垭口。垭口的风很大,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疼。卓玛指着前方的崖壁:“就在那里,你们看,那就是摩崖造像。”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处灰褐色的崖壁上,隐约能看到几尊佛像的轮廓,在苍茫的山色中显得格外庄严。


 走近崖壁,造像的细节逐渐清晰——最大的释迦牟尼像盘腿而坐,身披通肩袈裟,袈裟上的衣纹线条流畅,既有唐代中原造像的雍容,又有吐蕃造像的雄浑。但佛像的面部却有几道明显的凿痕,右眼的眼珠被凿掉了一块,左手的手指也残缺不全,看着让人心疼。


 “这是上周刚发现的,”扎西蹲下身,指着佛像底座的碎石,“我们在附近发现了几个电池壳,是电动工具用的,应该是‘鬼市’的人留下的。他们肯定还会再来,因为造像的莲花座上刻着吐蕃文铭文,在国际市场上很值钱。”


 父亲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凿痕:“痕迹很新,应该是十天内留下的,凶手很懂造像结构,专门挑佛像最值钱的部位下手,显然是惯犯。”他掏出之前在楼兰古城发现的金属碎屑,和崖壁上的碎屑比对,发现材质完全相同——都是“鬼市”常用的金刚石工具留下的。


 为了防止“鬼市”的人再次来袭,我们决定在垭口搭建帐篷,24小时值守。卓玛帮我们选了一处避风的角落,扎西则用石头垒了一个简易的灶台,晚上可以烧点热水取暖。夜幕降临后,垭口的温度骤降到零下十二度,帐篷里虽然生了火炉,却依然冷得让人发抖。胖子裹着两床被子,还是忍不住打哆嗦:“这地方也太冷了,‘鬼市’的人要是真来,怕是也扛不住冻。”


 但我们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第三天凌晨,我被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惊醒。我悄悄拉开帐篷的拉链,看到三道黑影正朝着摩崖造像的方向移动,手里拿着手电筒和小型电动工具——是“鬼市”的人!我赶紧叫醒父亲和胖子,大家迅速穿上衣服,拿起事先准备好的木棍和绳索,悄悄跟了上去。


 黑影们显然没发现我们,他们径直走到释迦牟尼像前,打开电动工具,开始凿击佛像的莲花座。“住手!”父亲突然大喝一声,我们从暗处冲了出去。黑影们吓了一跳,转身就想跑,却被卓玛和向导拦住——他们早就被扎西叫醒,守在垭口的出口处。


 为首的黑影见无路可逃,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把匕首,朝着卓玛刺来。卓玛反应很快,侧身躲开,手里的藏刀瞬间出鞘,架在了他的脖子上。其他两个黑影见头目被制住,纷纷放弃抵抗,很快就被我们捆了起来。


 从为首黑影的背包里,我们搜出了一张详细的摩崖造像分布图,上面不仅标注了雀儿山这处造像,还标注了四川、青海、西藏等地的另外五处吐蕃时期的文物遗址。“你们还有同伙在其他地方?”扎西厉声问道。黑影低着头,沉默了很久才开口:“我们只是负责这里的,其他地方的同伙已经出发了,目标是青海玉树的一处吐蕃墓葬。”


 这个消息让我们立刻警觉起来。扎西赶紧用卫星电话联系青海省文物局,告知他们这一情况。而我们则决定,先将抓获的“鬼市”成员押下山,再前往青海玉树支援。卓玛和向导找来两副简易的担架,将被捆住的黑影放在上面,轮流抬着下山。


 回到马尼干戈镇后,我们将黑影交给当地派出所,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青海玉树。越野车在青藏高原的公路上行驶,窗外的草原逐渐被枯黄的草甸取代,远处的玉树州府结古镇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宁静。青海省文物局的局长才让早已在结古镇等候,他手里拿着一份紧急报告:“我们接到线报,‘鬼市’的人已经在玉树的囊谦县附近活动,目标是一座唐代吐蕃贵族墓葬,当地村民已经在墓葬附近发现了可疑人员。”


 第二天清晨,我们跟着才让和当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前往囊谦县。囊谦县位于玉树州东南部,境内多山,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这里是吐蕃时期的重要聚居区,留存着大量的吐蕃文化遗迹。“那座贵族墓葬位于白扎乡的一处山坳里,是去年当地村民挖虫草时发现的,我们一直没有进行发掘,只是派了人定期巡查,”才让指着车窗外的山峦,“没想到还是被‘鬼市’的人盯上了。”


 抵达白扎乡后,我们在村民的带领下前往墓葬所在地。山坳里的墓葬封土堆高约三米,周围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封土堆上有几个新挖的探孔,显然是“鬼市”的人留下的。胖子拿出金属探测器,在封土堆周围探查,很快就发出了“滴滴”的警报声:“下面有金属信号,应该是墓葬里的随葬品。”


 父亲蹲下身,仔细查看探孔:“探孔深度约两米,还没挖到墓室,说明他们还没得手。但他们肯定还会再来,我们得赶紧布控。”我们在墓葬周围搭建了两个隐蔽的观察哨,一个在封土堆东侧的山坡上,一个在西侧的灌木丛里,每个观察哨配备一台望远镜和一部卫星电话,24小时轮流值守。


 第三天夜里,轮到我和胖子在东侧观察哨值守。凌晨一点多,远处的山路上出现了几道手电筒的光束——是“鬼市”的人!他们共有五个人,手里拿着洛阳铲和撬棍,径直朝着墓葬走来。“来了!”我赶紧用卫星电话通知其他值守人员,然后和胖子悄悄摸下山,躲在封土堆附近的灌木丛里。


 “鬼市”的人走到封土堆前,开始用洛阳铲往下挖。就在他们挖到三米深,快要触及墓室顶板时,才让一声令下:“行动!”我们从灌木丛里冲出去,警方的强光手电瞬间照亮了整个山坳。“鬼市”的人慌了神,想要逃跑,却被提前埋伏的警力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搏斗,五名成员全部被制服,其中一人正是之前在楼兰古城逃脱的“鬼市”骨干,代号“秃鹫”。


 从“秃鹫”的背包里,我们搜出了一份详细的吐蕃墓葬发掘计划,上面标注了墓葬的结构、随葬品的位置,甚至还有应对警方的逃跑路线。“你们怎么知道墓葬的位置和结构?”才让厉声问道。“秃鹫”冷笑一声:“你们别得意,我们还有人在西藏阿里的古格王朝遗址,那里有更多的宝贝等着我们!”


 这个消息让我们心里一沉——古格王朝遗址我们之前去过,那里还有很多未被发掘的文物遗存,要是被“鬼市”的人盯上,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立刻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才让带着警方押送俘虏返回玉树,另一路由我、父亲和胖子前往西藏阿里,支援古格王朝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


 越野车从玉树出发,一路向西穿越唐古拉山脉。车窗外的景色越来越荒凉,草原逐渐被戈壁取代,远处的雪山连绵不绝。父亲手里握着那份吐蕃墓葬发掘计划,眉头紧锁:“‘鬼市’的人越来越狡猾,他们不仅有专业的发掘工具,还掌握了大量的文物遗址信息,显然背后有专业的团队在支持。”


 胖子正忙着检查氧气瓶,闻言点头:“阿里那边海拔更高,咱们得提前适应,别到了地方还没干活就先高反了。再说了,古格王朝遗址那么大,咱们得跟当地文物局的人好好配合,才能守住那些文物。”我看着窗外的夕阳,心里充满了担忧——从四川甘孜到青海玉树,再到西藏阿里,“鬼市”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他们对文物的觊觎从未停止,我们的保护工作也任重道远。


 抵达西藏阿里地区的扎达县后,我们在古格王朝遗址保护所见到了所长洛桑。他看到我们,激动得握住父亲的手:“你们来得正好!最近总有人在遗址周边徘徊,我们在白庙附近发现了几个探孔,还捡到了一把洛阳铲,上面有‘鬼市’的标记。”洛桑递给我们一张照片,“这是我们昨天拍到的,有三辆越野车在遗址附近停留,形迹非常可疑。”


 我们跟着洛桑前往白庙。白庙位于古格王朝遗址的半山腰,寺庙的墙体已经残破,殿内的壁画却依然鲜艳。在寺庙西侧的崖壁下,我们发现了三个探孔,深度约两米,底部还残留着木屑——显然是“鬼市”的人用来支撑探孔壁的。“这里的崖壁很薄,再往下挖一米就能进入白庙的地宫,”洛桑指着探孔,“地宫里可能藏着古格王朝时期的经卷和造像,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为了防止“鬼市”的人再次来袭,我们在白庙周边设置了多重防线:在探孔附近安装了微型震动传感器,在遗址周边的山路上设置了路障,还安排了警力24小时巡逻。同时,我们还联系了阿里地区的武警部队,请求他们在必要时提供支援。


 第五天夜里,震动传感器突然发出警报——“鬼市”的人来了!我们赶紧躲到白庙附近的隐蔽处,看着三辆越野车朝着白庙驶来。车上下来六个男人,手里拿着电动工具和撬棍,正是我们要找的“鬼市”成员。他们径直走到探孔前,开始用电动工具往下挖。


 就在他们挖到地宫顶板,准备用撬棍撬开时,洛桑一声令下:“行动!”我们从隐蔽处冲出去,武警部队也从周边的山坡上冲下来,将“鬼市”的人团团围住。“鬼市”的人见势不妙,想要开车逃跑,却被路障拦住。经过一番搏斗,六名成员全部被制服,其中一人正是“鬼市”的头目,代号“狼王”。


 从“狼王”的背包里,我们搜出了一份全球文物走私路线图,上面标注了从中国青藏高原到欧洲、美洲的走私通道,还有大量的文物买家信息。“你们竟然把中国的文物卖到国外!”洛桑气得浑身发抖,“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怎么能这么做!”“狼王”却不以为然:“只要有钱赚,管它是哪的文物,你们也别得意,我们的组织遍布全球,你们抓不完的!”


 将“狼王”和他的同伙交给警方后,我们跟着洛桑对白庙的地宫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地宫里藏着大量的古格王朝文物:有用金粉书写的经卷、镶嵌着宝石的造像、还有精美的丝织品,最珍贵的是一幅明代的《唐卡》,画面色彩鲜艳,保存完好,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古格王朝唐卡之一。


 在扎达县待了一周,我们协助洛桑完成了对白庙地宫文物的清理和保护工作,所有文物都被妥善运送到阿里地区博物馆。离开前,洛桑给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你们是古格王朝文物的守护者,也是藏族人民的朋友。希望你们以后还能来阿里,继续帮助我们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越野车驶离扎达县,朝着拉萨的方向行驶。车窗外的土林地貌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远处的古格王朝遗址像一座沉默的城堡,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父亲手里握着那幅唐卡的复制品,感慨地说:“从四川甘孜到青海玉树,再到西藏阿里,我们在青藏高原上保护了这么多珍贵的文物,也见证了藏族文化的灿烂辉煌。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守护好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