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5章 尸易无限(220)(第2页)
“谢谢王大叔,也谢谢大家。”父亲笑着说,“保护文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守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车子驶离安阳时,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轮廓渐渐消失在视线中。胖子靠在副驾上,手里拿着一张我们在墓坑边的合影,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这次安阳之行真是收获满满,不仅保护了商代墓,还协助警方抓了‘黑豹’和‘老雕’,算是立了大功了!”
父亲点了点头:“是啊,不过这只是开始。文物保护的道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古墓和文物需要我们去保护。接下来,我们还有新的任务。”
说着,父亲拿出手机,打开了国家文物局发来的新消息:“你们看,湖北荆州发现了一处战国楚墓,墓中疑似有保存完好的竹简和丝织品,‘鬼市’的人已经在周边活动,让我们赶紧过去支援。”
“战国楚墓!竹简和丝织品!”胖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战国竹简可是好东西啊,上面记载的内容说不定能填补很多历史空白!丝织品也很珍贵,尤其是战国时期的,保存下来的很少。咱们赶紧走,可别让‘鬼市’的人抢了先!”
我也兴奋起来,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和丝织品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比如之前荆州出土的郭店楚简,上面记载了大量的先秦典籍,改写了很多学术认知。要是这次能在新墓里发现竹简和丝织品,肯定能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提供更多的线索。
父亲转动方向盘,车子朝着湖北荆州的方向驶去。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豫北平原的农田,到江汉平原的湖泊,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看着窗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一直跟着父亲和胖子,走在文物保护的路上,守护好每一件文物,守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车子驶离安阳地界,朝着湖北荆州方向疾驰。胖子靠在副驾上,手里捧着一本《战国楚简研究》,时不时指着书页上的文字跟我们念叨:“你们看这郭店楚简,记载的《老子》版本比传世本还早,要是荆州新墓里的竹简也有这种级别的发现,咱们这次可就真的改写学术史了!”
父亲握着方向盘,目光扫过前方开阔的江汉平原,语气里带着期待:“荆州是楚文化的核心腹地,战国时期是楚国都城郢都的所在地,这里的楚墓数量多、规格高,之前出土的望山楚简、包山楚简都震惊了学界。这次的新墓能被‘鬼市’盯上,说明里面的文物价值绝对不低,咱们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我坐在后排,翻看着国家文物局发来的楚墓资料。资料显示,新墓位于荆州纪南故城遗址附近的一片低洼农田里,是当地村民在春耕灌溉时发现的——农田水位异常下降,露出了墓室顶部的青膏泥,村民上报后,文物部门勘探发现这是一座战国中期的贵族墓,墓坑长15米、宽10米,墓道两侧还残留着殉葬坑的痕迹。最关键的是,勘探人员在墓中检测到了丝织品和竹简的纤维信号,这意味着墓中文物很可能保存完好。
“你们看这个,”我指着资料里的勘探剖面图,“墓室外层包裹着厚厚的青膏泥,里面还有一层木炭,这种防潮结构是楚墓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为这样,之前的楚墓才能保存下丝织品和竹简。不过‘鬼市’的人要是想盗墓,肯定会先破坏青膏泥层,咱们得重点防范他们用洛阳铲或炸药突破防潮层。”
车子行驶了将近七个小时,终于抵达荆州。荆州博物馆的周馆长早已在博物馆门口等候,他穿着一件沾着泥土的藏青色冲锋衣,眼下带着浓重的黑眼圈,显然是连日值守没休息好。“你们可算来了!”周馆长快步迎上来,握着父亲的手,语气里满是急切,“墓就在纪南故城东边的彭家村,我们已经拉了警戒线,派了队员24小时值守,但昨天夜里,有人在墓周边的农田里打了好几个探孔,最深的已经快打到椁室了!”
我们跟着周馆长往彭家村赶,路上他不断补充着情况:“探孔里发现了青膏泥和木炭的碎屑,还有少量丝织品纤维,说明‘鬼市’的人已经确定了椁室的位置。更麻烦的是,我们在探孔附近发现了几个微型摄像头,镜头正对着墓坑,他们肯定在实时监控我们的动向。”
抵达彭家村时,天色已经擦黑。农田里拉起了蓝色的防护网,几盏临时照明灯悬在防护网上方,将墓坑区域照得亮如白昼。十几个考古队员和保安正围着墓坑巡逻,坑边的泥土里还能看到几个直径约10厘米的探孔,孔壁光滑,显然是专业工具所为。
父亲蹲在探孔边,用手指捻了捻孔里的泥土,又放在鼻尖闻了闻:“这青膏泥的黏性很大,含水量高,是典型的楚墓防潮层材质。你们看,孔壁上有明显的螺旋纹路,是用带螺旋刃的洛阳铲打的,这种工具效率高,还能减少塌方风险,‘鬼市’的人用这种工具,说明他们里有经验丰富的老盗墓贼。”
胖子拿出金属探测器在探孔周边探查,很快在一棵老樟树的树洞里发现了信号。我们小心地挖开树洞,里面藏着一个巴掌大的微型摄像头,镜头正对着墓坑中央,内存卡还在运行中。“这些人真是无孔不入!”周馆长得知后,气得脸色铁青,“连村里的树都敢动,看来是早有预谋。”
父亲却冷静地分析:“摄像头还在工作,说明他们还在监控我们,咱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设个圈套。”我们故意在摄像头能拍到的地方,让考古队员假装讨论“因墓中丝织品脆弱,需调运专业恒温设备才能发掘,至少要等三天”,还让施工队拉来几车空的设备箱子,营造出准备长期作业的假象。
当天夜里,我们在墓坑周边的农田里埋伏了民警和保安,又在防护网外围安装了红外感应报警器。凌晨两点多,红外报警器突然发出了轻微的蜂鸣声,监控屏幕上出现了五道黑影——他们穿着黑色雨衣,手里扛着洛阳铲和撬棍,正从农田西侧朝着墓坑摸来。
“来了!”我握紧手里的对讲机,通知埋伏的队员。五道黑影刚剪开防护网,就被强光手电照得睁不开眼。“不许动!”民警们从玉米地里冲出来,将他们团团围住。为首的男人见状,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把匕首,朝着最近的民警刺去,父亲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他的手腕,胖子趁机从背后将他扑倒,其他几人见头目被制,也纷纷放弃抵抗。
从他们的背包里,我们搜出了液压钳、防水布、以及一份详细的墓坑结构图,图上用红笔圈出了椁室的位置,还标注着“优先盗取竹简、丝织品,青铜器次之”的字样。“你们怎么知道墓里有竹简和丝织品?”周馆长厉声质问为首的男人。那男人低着头,沉默了许久才开口:“是‘老雕’的同伙‘楚蛇’让我们来的,他手里有一份民国时期的楚墓勘探笔记,上面记载了彭家村一带的楚墓多有竹简陪葬,还说丝织品在黑市上能卖大价钱。”
这个消息让我们心头一沉——民国时期的勘探笔记很可能记录了更多未被发现的楚墓位置,要是落到“鬼市”手里,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立刻将情况上报国家文物局,同时对抓获的盗墓贼进行突审,可他们只知道“楚蛇”在荆州有个秘密据点,具体位置却不清楚。
第二天清晨,考古队决定提前进行抢救性发掘。我们跟着队员们一起清理墓坑,先用铁锹挖去表层的耕土,再用竹刀小心剔除青膏泥。当挖到约三米深时,一层黑色的木炭露了出来,周馆长兴奋地喊道:“小心点!木炭层
队员们用软毛刷一点点清理木炭,很快,椁室的轮廓逐渐显露——这是一具由楠木制成的大型椁室,椁板厚约20厘米,表面还残留着朱红色的漆痕。更让人惊喜的是,椁室东侧的耳室位置,隐约能看到堆叠的竹简和折叠的丝织品轮廓,丝织品上的花纹在灯光下还能泛出微弱的光泽。
“太好了!保存得这么完整!”周馆长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这是近十年来荆州发现的最完整的战国楚墓,这些竹简和丝织品要是能顺利提取,说不定能解开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制和礼制之谜!”
就在我们准备打开椁室时,派出所突然传来消息——民警在荆州城区的一个废弃仓库里找到了“楚蛇”的秘密据点,不仅缴获了那本民国勘探笔记,还查获了大量从其他楚墓盗来的文物,包括青铜剑、玉璧和少量竹简残片。“楚蛇”也被当场抓获,他交代原本计划今天夜里用炸药炸开彭家村楚墓的椁室,幸好我们提前发掘,才避免了文物损坏。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协助考古队完成了椁室的清理。打开椁室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椁室中央放着一具朱漆木棺,棺身雕刻着精美的龙纹,两侧的耳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文物:东侧耳室堆满了竹简,用丝绳捆成一束束,上面的楚文字清晰可辨;西侧耳室则放着青铜礼器、玉器和几匹完整的丝织品,其中一匹“凤鸟纹锦”色彩鲜艳,凤鸟的羽毛纹路细腻,仿佛下一秒就要从锦缎上飞出来。
“这些竹简至少有上千片!”周馆长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束竹简,对着阳光查看,“上面的文字是楚系文字,内容看起来像是官府文书和典籍,这对研究战国楚国的行政制度太重要了!”我们赶紧协助队员将竹简放进特制的密封盒里,里面装满了去离子水——竹简遇空气容易氧化,必须在水中进行保湿处理。
丝织品的提取则更加复杂。队员们用薄如蝉翼的无纺布将丝织品轻轻包裹,再用特制的竹夹小心翼翼地托起,放进恒温恒湿的运输箱里。周馆长告诉我们,这些丝织品采用了战国时期的“缂丝”工艺,这种工艺在后世几乎失传,现存的战国缂丝织品不足十件,每一件都是国宝级文物。
发掘工作结束后,我们跟着考古队将文物运往荆州博物馆。在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专家们开始对竹简和丝织品进行初步修复——竹简需要在无菌水中进行脱盐处理,再用特殊的胶水加固;丝织品则要先清除表面的泥土,再用蚕丝线修补破损的地方。看着专家们专注的神情,我突然觉得,文物保护不仅是阻止盗墓贼的掠夺,更是用现代技术延续历史的生命,让千年前的文明得以重现。
离开荆州的前一天,周馆长给我们颁发了“荆州楚文化文物保护杰出贡献奖”,还送了我们一套楚简复制品,上面刻着“敬天保民”四个字。“这是从这次出土的竹简里整理出的核心思想,”周馆长握着父亲的手,真诚地说,“谢谢你们守住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希望你们能继续守护更多的历史瑰宝。”
车子驶离荆州时,晨曦正洒在纪南故城的城墙上,断壁残垣在晨光中仿佛诉说着昔日楚国的辉煌。胖子靠在座位上,翻看着相机里的文物照片,笑着说:“这次不仅保住了楚墓,还见识了战国缂丝和楚简,值了!就是不知道下次又能遇到什么宝贝。”
父亲握着方向盘,目光坚定地看着前方:“文物保护没有尽头,只要还有古墓和文物需要守护,我们就不会停下脚步。”话音刚落,他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国家文物局打来的:“湖南长沙发现一处西汉长沙国丞相墓,墓中疑似有保存完好的帛书和漆器,近期出现盗掘痕迹,‘鬼市’的人很可能已经盯上了那里,你们赶紧过去支援。”
我们对视一眼,眼里都燃起了干劲。西汉帛书和战国楚简一样,都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就包含了《老子》《周易》等典籍的早期版本,要是新墓中的帛书能顺利出土,说不定能填补更多历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