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5章 尸易无限(220)(第3页)
“长沙!西汉丞相墓!”胖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帛书啊!那可是比竹简更难保存的文物,咱们得赶紧走,可别让‘鬼市’的人抢先了!”
父亲转动方向盘,车子朝着湖南长沙的方向驶去。车窗外的景色从江汉平原的稻田,渐渐变成了江南丘陵的茶园,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我看着手里的楚简复制品,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我们都会坚守在文物保护的一线,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遗产,永远闪耀着属于它们的光芒。
车子驶离荆州,朝着湖南长沙方向疾驰。车载导航显示还有四百多公里的路程,胖子靠在副驾上,手里捧着一本《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图录》,翻到帛书那一页时,忍不住用手指轻轻摩挲着书页:“你看这《五星占》帛书,不仅记载了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还画出了精确的星图,比西方早了好几百年。要是新发现的西汉丞相墓里也有这种级别的帛书,咱们这次可就真的赚大了!”
父亲握着方向盘,目光扫过窗外连绵的丘陵,语气里带着一丝凝重:“长沙国是西汉初期的异姓诸侯国,初代王是吴芮,后来历代丞相大多是功臣之后,墓里的陪葬品规格肯定不低。马王堆汉墓之所以能保存下完好的帛书和漆器,全靠墓里的白膏泥和木炭层,这次的丞相墓要是也有这种防潮结构,文物才有机会保存下来。但‘鬼市’的人既然已经盯上了,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盗墓,咱们得尽快赶到,做好防护。”
我坐在后排,手里拿着国家文物局发来的长沙丞相墓资料,仔细研究着里面的勘探数据:“资料显示,这座墓位于长沙岳麓区的桃花岭附近,是上个月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墓坑呈‘中’字形,长约18米,宽约12米,墓道两侧还有两个耳室,勘探人员在耳室位置检测到了漆器和丝织品的信号,帛书很可能存放在主墓室的棺椁里。不过‘鬼市’的人已经在墓周边打了好几个探孔,最深的已经接近椁室,咱们得赶紧阻止他们进一步行动。”
车子行驶了将近六个小时,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长沙。长沙市文物局的李局长早已在高速路口等候,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制服,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看到我们的车,立刻快步迎了上来:“你们可算来了!桃花岭的丞相墓情况紧急,昨天夜里,我们在墓周边发现了三辆可疑车辆,车牌都是伪造的,我们想上前盘查,他们就加速逃跑了,还差点撞到我们的巡逻队员!”
我们跟着李局长往桃花岭赶,路上他不断补充着最新情况:“我们已经在墓周边拉了三层警戒线,还派了二十名保安24小时巡逻,但‘鬼市’的人特别狡猾,昨天竟然用无人机在墓上空侦查,幸好我们及时发现,用干扰器击落了无人机,从无人机里发现了墓坑的高清照片,他们连墓道的走向都摸得一清二楚。”
抵达桃花岭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墓坑所在地被临时搭建的防护棚覆盖,棚子周围安装了探照灯,灯光将整个区域照得如同白昼。十几个保安正围着防护棚巡逻,手里拿着橡胶棍和对讲机,神情警惕。我们走到防护棚边,掀开帆布一看,墓坑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坑壁上还残留着几个探孔,孔里的泥土中夹杂着少量的白膏泥碎屑。
父亲蹲在探孔边,用手抠出一点泥土,放在掌心揉搓:“这白膏泥的纯度很高,黏性大,防潮效果比荆州楚墓的青膏泥还好,说明墓主人的身份确实尊贵。你们看,探孔的底部有漆器的漆皮碎屑,‘鬼市’的人已经用探杆接触到了陪葬品,再晚一步,他们很可能就会用炸药炸开墓坑。”
胖子从背包里拿出金属探测器,在防护棚周边探查,很快在一棵松树的树洞里发现了信号。我们小心地挖开树洞,里面藏着一个微型录音设备,还在持续工作,里面传来我们刚才的对话声。“这些人真是阴魂不散!”李局长气得攥紧了拳头,“连我们的巡逻路线和谈话都要监听,看来是早有预谋。”
父亲沉思片刻,对李局长说:“既然他们在监听我们,不如我们就利用这一点,给他们放个假消息。我们可以故意说墓里的白膏泥层太厚,需要调运大型挖掘设备才能清理,至少要等五天,让他们以为我们短期内不会进行发掘,引他们提前动手。”
李局长点头同意,我们立刻安排下去:让考古队员假装收拾工具,撤离防护棚,只留下几名保安值守,还让施工队拉来几车空的设备箱子,放在防护棚外,营造出准备长期作业的假象。同时,我们在防护棚周边的草丛里安装了红外摄像头和震动传感器,只要有人靠近,就能立刻发出警报。
当天夜里,我们在离墓坑不远的一个临时帐篷里值守,通过电脑实时查看红外摄像头的画面。胖子靠在椅子上,打着哈欠说:“希望‘鬼市’的人能上钩,不然咱们这戏就白演了。”父亲盯着电脑屏幕,神情严肃:“他们肯定会上钩,这些人急功近利,不会愿意等五天,今晚很可能就会来。”
果然,到了凌晨一点多,红外摄像头突然捕捉到了动静——八名穿着黑色衣服的人,手里拿着洛阳铲、撬棍和炸药包,正从桃花岭的后山朝着墓坑摸来。他们动作敏捷,避开了巡逻的保安,很快就到了防护棚外。
“来了!”我立刻拿起对讲机,通知埋伏在周边的民警和保安,“目标已到达防护棚外,准备行动!”
那八个人刚剪开防护棚的帆布,就被突然亮起的探照灯照得睁不开眼。“不许动!放下武器!”民警们从草丛里冲出来,将他们团团围住。为首的男人见状,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把匕首,朝着最近的民警刺去,父亲赶紧冲上去,一把抓住他的手腕,胖子趁机从背后将他扑倒在地。其他几人见头目被制,也纷纷放弃抵抗,很快就被民警们制服。
从他们的背包里,我们搜出了炸药包、导火索、液压钳和一份详细的盗墓计划,计划上不仅标注了墓坑的结构和陪葬品的位置,还写着“凌晨两点行动,用炸药炸开椁室,优先盗取帛书和漆器”的字样。“你们的头目是谁?还有没有其他同伙?”李局长厉声质问为首的男人。
那男人低着头,沉默了许久才开口:“我们是受‘楚蛇’的同伙‘汉鼠’指使来的,他说只要能盗出帛书,就给我们每人三百万。‘汉鼠’还说,他手里有一份清代的《长沙古墓图考》,上面记载了很多未被发现的西汉古墓,这次的丞相墓只是其中一座。”
这个消息让我们心头一沉——清代的《长沙古墓图考》很可能记录了更多西汉古墓的位置,要是落到“鬼市”手里,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立刻将情况上报国家文物局,同时对抓获的盗墓贼进行突审,可他们只知道“汉鼠”在长沙有个秘密据点,具体位置却不清楚。
第二天清晨,考古队决定提前进行抢救性发掘。我们跟着队员们一起清理墓坑,先用挖掘机挖去表层的泥土,再用竹刀小心剔除白膏泥。当挖到约四米深时,一层黑色的木炭露了出来,李局长兴奋地喊道:“大家小心点!木炭层
队员们用软毛刷一点点清理木炭,很快,椁室的轮廓逐渐显露——这是一具由梓木制成的大型椁室,椁板厚约30厘米,表面涂着红色的生漆,还镶嵌着金色的铜饰,显得格外华丽。更让人惊喜的是,椁室东侧的耳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十件漆器,有漆盒、漆盘、漆耳杯等,漆器上的花纹色彩鲜艳,仿佛刚制作完成一般。
“太好了!保存得这么完整!”李局长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这些漆器的工艺水平极高,是西汉时期长沙国漆器的代表作品,对研究当时的手工业发展太重要了!”
就在我们准备打开主墓室的椁板时,派出所突然传来消息——民警在长沙雨花区的一个废弃工厂里找到了“汉鼠”的秘密据点,不仅缴获了那本清代《长沙古墓图考》,还查获了大量从其他西汉古墓盗来的文物,包括青铜镜、玉璧和少量竹简残片。“汉鼠”也被当场抓获,他交代原本计划今天夜里用炸药炸开丞相墓的椁室,幸好我们提前发掘,才避免了文物损坏。
接下来的五天,我们协助考古队完成了椁室的清理。打开主墓室棺椁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棺内铺着一层厚厚的丝织品,丝织品上放着一本用帛布写成的书籍,也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帛书。帛书长约两米,宽约一米,上面用朱砂和墨书写着文字,内容涉及历史、天文、医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关于西汉长沙国官制的记载,填补了史料的空白。
“这是近三十年来长沙发现的最珍贵的西汉帛书!”李局长小心翼翼地拿起帛书,对着阳光查看,“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保存得比马王堆帛书还要完好,这简直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我们赶紧协助队员将帛书放进特制的恒温恒湿密封盒里,防止帛书氧化损坏。
除了帛书,棺内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金器,有玉圭、玉璋、金印等。其中一枚金印上刻着“长沙丞相”四个字,确认了墓主人的身份——西汉早期长沙国的丞相利苍(并非马王堆汉墓的利苍,为同名贵族)。
发掘工作结束后,我们跟着考古队将文物运往长沙市博物馆。在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专家们开始对帛书和漆器进行初步修复——帛书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脱水处理,再用特殊的纸张进行加固;漆器则要先清除表面的泥土,再用生漆修补破损的地方。看着专家们专注的神情,我深刻体会到,文物保护不仅是阻止盗墓贼的掠夺,更是用现代技术延续历史的生命,让千年前的文明得以重现。
离开长沙的前一天,李局长给我们颁发了“长沙西汉文物保护杰出贡献奖”,还送了我们一套帛书复制品,上面刻着“治国安邦”四个字。“这是从这次出土的帛书里整理出的核心思想,”李局长握着父亲的手,真诚地说,“谢谢你们守住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希望你们能继续守护更多的历史瑰宝。”
车子驶离长沙时,晨曦正洒在岳麓山上,岳麓书院的飞檐在晨光中若隐若现。胖子靠在座位上,翻看着相机里的文物照片,笑着说:“这次不仅保住了西汉丞相墓,还见识了这么珍贵的帛书和漆器,值了!就是不知道下次又能遇到什么宝贝。”
父亲握着方向盘,目光坚定地看着前方:“文物保护没有尽头,只要还有古墓和文物需要守护,我们就不会停下脚步。”话音刚落,他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国家文物局打来的:“陕西西安发现一处唐代贵族墓,墓中疑似有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唐三彩,近期出现盗掘痕迹,‘鬼市’的人很可能已经盯上了那里,你们赶紧过去支援。”
我们对视一眼,眼里都燃起了干劲。唐代壁画和唐三彩是唐代文物的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前西安出土的永泰公主墓壁画就被誉为“唐代绘画的巅峰之作”,要是新墓中的壁画能顺利保存,说不定能为研究唐代绘画和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线索。
“西安!唐代贵族墓!”胖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唐三彩啊!那可是文物收藏界的宠儿,‘鬼市’的人肯定不会放过,咱们得赶紧走,可别让他们抢先了!”
父亲转动方向盘,车子朝着陕西西安的方向驶去。车窗外的景色从江南丘陵的茶园,渐渐变成了关中平原的麦田,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我看着手里的帛书复制品,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我们都会坚守在文物保护的一线,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遗产,永远闪耀着属于它们的光芒。
我们的旅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