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0章 天墓无极(45)(第2页)
我们找来专业的潜水员,将石刻地图从井底打捞上来。经过清理和修复,石刻地图上的图案和文字逐渐清晰起来,上面不仅标注了苏州城的水利系统和防御工事,还有一些关于“城市规划”“民生设施”的记载,对研究宋代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幅石刻地图,是华夏文明‘天人合一’‘因地制宜’思想的又一体现,”秦越看着地图,感慨地说,“古代的工匠们,根据苏州的地理环境,设计出了如此完善的城市系统,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们将“宋代石刻地图”交给苏州博物馆,由博物馆进行保护和研究。离开苏州前,沈墨卿送给我们一幅他亲手绘制的平江路水墨画:“希望你们能继续发现华夏文明的美,守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
我们拿着水墨画,站在平江河畔,看着夕阳下的江南水乡,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期待。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的守护,都让我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更加深厚。我们知道,华夏文明的秘密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守护。而我们,也会带着这份热爱和责任,继续前行,永远在路上。
苏州平江路的河水还带着清晨的微凉,我们站在翰墨堂门口与沈墨卿道别时,他忽然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巧的铜铃,铃身上刻着细密的水纹。“这枚‘听水铃’是我祖上传下来的,”他将铜铃递到我手中,指尖触到铃身时,能感觉到一丝温润的凉意,“你们若去水乡寻秘,或许能用得上。它在靠近古水系的地方会发出轻响,响得越急,说明附近藏着的东西越重要。”
我握紧铜铃,刚要道谢,手机突然震动起来。还是那个陌生号码,这次发来的不是照片,而是一段语音,背景里有潺潺的流水声,夹杂着船桨划水的“咿呀”声,一个低沉的声音缓缓说道:“下一处秘藏,在绍兴东湖的乌篷船底。”
绍兴东湖以奇石、岩洞和乌篷船闻名,我们抵达时正值初秋,湖边的乌桕树刚开始泛黄,倒映在碧绿的湖水里,像一幅晕染开的水墨画。当地的船工阿六听说我们要找“乌篷船底的秘密”,先是愣了愣,随即笑着摇了摇头:“你们是来寻开心的吧?乌篷船底除了青苔和水藻,还能有啥秘密?”
陈九爷掏出沈墨卿给的听水铃,放在船舷边。铜铃刚碰到湿润的空气,就发出了清脆的“叮铃”声,虽然微弱,却很清晰。“你看,”陈九爷指着铜铃,“这铃不会骗人,船底肯定有东西。”
阿六将信将疑地把船划到东湖深处的一处岩洞旁,这里的水面格外平静,阳光透过岩洞的缝隙洒下来,在水底映出斑驳的光影。我蹲在船边,将听水铃垂到水面上,铜铃的响声突然变急,“叮叮当当”的声音在岩洞里回荡。“就是这里!”我喊道。
王警官立刻联系了当地的文物部门,调来专业的潜水设备。潜水员下水后没过多久,就浮出水面,手里举着一个用防水油布包裹的物件。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油布,里面是一块长方形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一幅简易的水利图。
“这是南宋的‘东湖水利碑’!”随后赶来的绍兴文物局专家周教授激动地说,“我在史料里见过记载,南宋时期,绍兴地区经常发生水患,当时的官员组织百姓修建了一套复杂的水利系统,这块碑就是用来记录这套系统的修建过程和原理的。后来东湖水位上涨,碑被淹没,没想到今天能重见天日!”
我们将青石板搬到岸边,仔细清理上面的淤泥。石板上的文字虽然有些模糊,但大部分还能辨认,详细记录了水利系统的闸门位置、水流走向,甚至还有应对洪水的应急方案。更令人惊喜的是,石板的角落还刻着一个小小的箭头,指向东湖西北方向的一座小山,旁边写着“秘藏于此”。
我们顺着箭头的方向来到小山脚下,发现这里有一处被杂草掩盖的山洞。山洞入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里面黑漆漆的,弥漫着潮湿的霉味。我们打开手电筒,沿着陡峭的石阶往下走,走了大约十几米,眼前突然开阔起来——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室,石室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古朴的木盒。
木盒里装着一卷泛黄的绢布,展开后是一幅“南宋绍兴水利全图”,比青石板上的简易图详细得多,不仅标注了东湖的水利系统,还涵盖了整个绍兴地区的河流、湖泊和水闸,甚至连当时的灌溉农田分布都清晰可见。“有了这幅图,我们就能还原南宋时期绍兴的水利面貌,对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周教授兴奋地说。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石室时,听水铃突然又响了起来,这次的响声格外急促,似乎在提醒我们什么。我顺着铃声的方向看去,发现石室的墙壁上有一处不起眼的凹陷,凹陷里嵌着一块小小的玉片,玉片上刻着与“听水铃”相同的水纹。
我将玉片取下来,刚握在手中,石室突然开始轻微震动,头顶的石块不断掉落。“不好!要塌方了!”王警官大喊一声,拉着我们就往外跑。我们刚冲出山洞,身后就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山洞的入口被碎石彻底封堵。
坐在湖边的乌篷船上,看着被封堵的山洞,我手里摩挲着那块玉片,忽然意识到,这枚玉片和沈墨卿给的听水铃,似乎是一套物件。玉片上的水纹与铃身上的水纹完全吻合,拼在一起时,还能看到一道细微的凹槽,像是用来存放什么东西的。
“或许这只是一个开始,”陈九爷看着远处的湖面,若有所思地说,“江南水乡多水,藏在水里的秘密肯定不止这一个。这玉片和铜铃,说不定是寻找其他秘藏的钥匙。”
果不其然,当天晚上,我们又收到了陌生号码的消息,这次是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艘停泊在河边的画舫,船身上写着“秦淮画舫”四个字,
南京秦淮河的夜色向来闻名,我们抵达时,河面上已经亮起了灯火,一艘艘画舫在河面上缓缓划过,丝竹之声不绝于耳。我们沿着秦淮河畔慢慢走,寻找照片里的那艘“秦淮画舫”。
就在我们快要走到夫子庙附近时,我手里的听水铃突然响了起来。顺着铃声的方向看去,一艘古色古香的画舫正停泊在岸边,船身上“秦淮画舫”四个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画舫的主人是一位名叫柳娘的女子,她穿着一身素雅的旗袍,见我们走来,笑着迎了上来:“几位是来寻‘画舫秘藏’的吧?我等你们很久了。”
“您知道我们要来?”我惊讶地问。
柳娘点点头,领着我们走上画舫。画舫内部装修精致,船舱里摆放着红木桌椅,墙上挂着古画,桌上还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这艘画舫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柳娘一边给我们倒茶,一边说道,“祖上曾留下遗言,说画舫的底部藏着一件‘宝贝’,只有遇到‘持铃握玉’之人,才能将其取出。你们手里的铜铃和玉片,就是开启秘藏的钥匙。”
我们跟着柳娘来到画舫的底层,这里堆放着一些杂物,角落里有一块活动的木板。柳娘掀开木板,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洞口边缘刻着与玉片、铜铃相同的水纹。我将玉片嵌进洞口的凹槽里,再把听水铃放在玉片旁边,铜铃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响声,洞口的石板缓缓打开,露出一个青铜盒子。
青铜盒子里装着一卷用锦缎包裹的东西,展开后是一幅“秦淮风月图”,画的是清代秦淮河畔的繁华景象,画中不仅有画舫、楼阁,还有许多市井百姓的生活场景,甚至连当时的商铺招牌、戏曲表演都清晰可见。更珍贵的是,画卷的末尾还附着一篇文字,详细记录了清代秦淮河畔的商业、文化和民俗,是研究清代南京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幅图还有一个秘密,”柳娘指着画卷中的一处阁楼,“你们看这座‘烟雨阁’,画得格外细致,阁楼的窗户里还藏着一个小小的‘福’字。其实,这座阁楼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就在秦淮河畔的白鹭洲公园里,阁楼的顶层藏着另一处秘藏的线索。”
我们立刻前往白鹭洲公园,找到那座“烟雨阁”。阁楼的顶层堆满了灰尘,角落里有一个隐蔽的暗格,暗格里放着一本线装书,书名叫《秦淮秘史》。书中不仅记录了秦淮河畔的历史典故,还提到了一件“明代云锦龙袍”,据说这件龙袍是明代万历皇帝赏赐给南京织造局的,后来因为战乱流落民间,被藏在了秦淮河畔的一处古宅里。
我们按照书中的记载,在秦淮河畔的一条老巷里找到了那处古宅。古宅的门楣上刻着“织造府”三个字,虽然已经有些破败,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气派。我们在古宅的书房里,发现了一个隐藏在书架后的密室,密室里放着一个樟木箱,箱子里铺着红色的绸缎,上面放着一件金碧辉煌的云锦龙袍。
龙袍的做工极为精湛,上面用金线绣着九条龙,龙纹栩栩如生,周围还绣着祥云、海水江崖等图案,即使过了几百年,依旧色彩鲜艳。“这是一件保存完好的明代云锦龙袍,”南京云锦研究所的专家看过龙袍后,激动地说,“云锦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的巅峰,这件龙袍更是云锦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我们将龙袍交给南京博物院进行保护和研究,离开古宅时,柳娘送给我们一枚小巧的云锦荷包:“这荷包里装着的,是云锦的‘母丝’,用它可以辨认出真正的古云锦。你们以后若是遇到与云锦相关的秘藏,或许能用得上。”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又先后前往扬州、杭州、嘉兴等地,每到一处,都能在听水铃和玉片的指引下,找到隐藏在水乡深处的秘藏——在扬州瘦西湖的白塔下,我们找到了清代的“扬州八怪书画册”;在杭州西溪湿地的芦苇荡里,我们发现了明代的“西溪渔乐图”;在嘉兴南湖的红船旁,我们找到了民国时期的“南湖会议纪念册”。
每一件秘藏都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每一次发现都让我们对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渐渐明白,那些发来消息的神秘人,或许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默默守护着华夏文明的人,他们分散在各个角落,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文明的火种,而我们,只是接过了他们递来的接力棒。
这天,我们在嘉兴南湖的一艘乌篷船上休息,我手里摩挲着听水铃和玉片,忽然发现玉片上的水纹似乎有了变化,原本模糊的纹路变得清晰起来,还隐隐透出一丝绿光。陈九爷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他接过玉片,放在阳光下仔细看了看:“这玉片好像在指引我们去下一个地方,你看这绿光的方向,像是在指向西北。”
我打开手机地图,朝着玉片绿光指引的方向看去,那里是安徽黄山的方向。就在这时,陌生号码的消息又发了过来,这次是一段视频,视频里是黄山的奇松怪石,云雾缭绕间,隐约能看到一座古老的道观,视频的最后,出现了一行字:“黄山炼丹峰,道观藏秘。”
我们收拾好行李,准备前往黄山。坐在前往黄山的火车上,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风景,我心里充满了期待。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藏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不知道这次的秘藏,又会是怎样一件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珍宝。
火车缓缓驶入黄山站,站台上已经能看到远处连绵的山峰,云雾在山间缭绕,宛如仙境。我们背着行李,沿着山路慢慢往上走,一路上,听水铃偶尔会发出轻响,像是在为我们指引方向。走到炼丹峰附近时,听水铃的响声突然变急,我们顺着铃声的方向看去,一座古朴的道观出现在眼前,道观的门楣上刻着“炼丹观”三个字,门上的铜环已经有些生锈,却依旧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
我们推开道观的大门,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棵古老的松树在风中摇曳。一位穿着灰色道袍的老道士从大殿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把扫帚,见到我们,他停下脚步,微微一笑:“几位施主,可是来寻‘炼丹秘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