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0章 天墓无极(45)
北京后海的胡同里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气,我和陈九爷坐在一家老茶馆的窗边,手里捧着温热的茉莉花茶,看着窗外穿梭的游客。自故宫之行后,那则“下一个秘密在你们身边”的短信就像一根细针,时时扎在我心里。我们翻遍了爷爷留下的笔记,走访了几位考古界的老友,却始终没找到新的线索。
“会不会是咱们想复杂了?”陈九爷放下茶杯,指了指窗外斑驳的砖墙,“所谓‘身边’,说不定就是这些天天能见到的老物件、老建筑。你看这胡同里的门墩、砖雕,哪一个没藏着几百年的故事?”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一户人家的门口,放着一对青石门墩,上面雕刻着缠枝莲纹,虽然有些磨损,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正看得出神,手机突然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彩信——照片里是一个老旧的铜制门环,门环上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和爷爷笔记里画的“华夏秘藏图”上的标记有些相似,
国子监街离后海不远,我们立刻动身前往。这条街上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古色古香的牌楼矗立在街头,街边的槐树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我们按照照片上的线索,沿着街道慢慢寻找,终于在一处不起眼的四合院门口,发现了照片里的铜制门环。
四合院的门紧闭着,门楣上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写着“李氏故居”。我们敲了敲门环,过了好一会儿,门才缓缓打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探出头来:“你们找谁?”
“您好,我们是来寻访文物的,”我拿出手机,展示着彩信里的照片,“看到这个门环,觉得很特别,想请教您一些问题。”
老人打量了我们一番,侧身让我们进屋:“进来吧,这院子里的老物件,确实藏着些故事。”
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十分整洁,角落里种着几株月季,开得正艳。老人领着我们走到正屋,屋里摆放着许多老旧的家具,墙上挂着几幅古画。“我叫李守义,是这座院子的第五代传人,”老人坐下后,给我们倒了杯茶,“你们说的门环,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物件,上面刻的符号,是我们李氏家族的族徽,也是打开‘藏书阁’的钥匙。”
“藏书阁?”我心里一动,“难道里面藏着什么重要的东西?”
李守义点了点头,起身走到墙边,推开一幅山水画,露出一个隐蔽的暗门:“这藏书阁是我祖上修建的,里面藏着许多珍贵的古籍和手稿,还有一件传家宝——‘清代天文图’。据说这幅图是当年康熙皇帝命人绘制的,上面标注了许多当时尚未被发现的星象,还有一些关于‘天地运行’的秘密,可惜后来战乱频发,图的一部分遗失了,只剩下残卷。”
我们跟着李守义走进藏书阁,里面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和霉味,书架上摆满了线装古籍,有些书页已经泛黄发脆。李守义从书架的最上层,取出一个精致的木盒,打开木盒,里面放着一卷残破的绢本,上面用墨笔绘制着复杂的星象图,还有一些密密麻麻的批注。
“这就是‘清代天文图’的残卷,”李守义小心翼翼地展开绢本,“我祖上曾说,这幅图的完整版本,藏在颐和园的‘佛香阁’里,只要找到完整的图,就能解开‘天地运行’的秘密,还能预测一些自然现象,保护百姓免受灾难。”
我们仔细研究着残卷,发现上面的星象图和批注,与之前在莫高窟、大昭寺等地发现的线索有着微妙的联系,似乎都在指向一个共同的秘密——华夏文明对天地自然的认知和掌控。
“我们必须找到完整的‘清代天文图’,”王警官得知消息后,立刻赶来,“如果这幅图真的能预测自然现象,对国家和百姓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而且,不能让它落入坏人手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天一早,我们前往颐和园。佛香阁位于万寿山的半山腰,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登阁远眺,整个颐和园的美景尽收眼底。我们联系了颐和园的管理处,说明情况后,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带领我们进入佛香阁的内部,进行仔细探查。
佛香阁的内部装修华丽,供奉着许多佛像,四周的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壁画。我们按照残卷上的线索,在佛香阁顶层的一个佛龛后面,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暗格,暗格里放着一个铜制的盒子,盒子上刻着与残卷上相同的星象图案。
打开盒子,里面果然放着另一卷绢本,与我们手中的残卷合在一起,正好是一幅完整的“清代天文图”!完整的图上,不仅标注了详细的星象,还有许多关于“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四季变化成因”的批注,甚至还记载了一些应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方法。
“太好了!我们找到完整的天文图了!”秦越兴奋地说,“有了这幅图,我们就能更好地研究自然规律,保护百姓免受灾难!”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佛香阁时,突然接到了李守义的电话,他的声音带着惊慌:“不好了!刚才有几个陌生人闯进院子,抢走了藏书阁里的一些古籍,还说要找你们,让你们用‘清代天文图’来换!”
我们立刻赶回李氏故居,只见院子里一片狼藉,藏书阁的门被撬开,书架上的古籍散落一地。李守义坐在门口,脸色苍白,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被摔坏的瓷瓶。
“他们是什么人?长什么样?”我扶起李守义,急切地问。
“他们穿着黑色的衣服,戴着口罩,看不清脸,”李守义回忆着,“他们手里拿着刀,威胁我说出‘清代天文图’的下落,我没说,他们就抢走了一些古籍,还留下了一张纸条,说如果你们不把图交出来,就会对其他的文物下手。”
我们捡起地上的纸条,上面写着:“三日后,子时,卢沟桥,用‘清代天文图’换古籍,不许报警,否则后果自负。”
“是寻古会的余党!”陈九爷愤怒地说,“他们真是阴魂不散,竟然敢明目张胆地抢文物!”
王警官皱着眉头,沉思片刻:“不能让他们得逞,但也不能置古籍于不顾。我们可以假装答应他们的要求,带着假的天文图去卢沟桥,暗地里安排警力埋伏,等他们出现时,一举将他们抓获。”
事情就这么定了,我们立刻开始准备。秦越根据真图的样子,制作了一幅假的“清代天文图”,王警官则安排了大量警力,埋伏在卢沟桥周围的各个角落,还调来了无人机,进行实时监控。
三天后的子时,卢沟桥上空乌云密布,月光被云层遮挡,整个桥面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我们按照约定,带着假图来到卢沟桥的中间,等待着寻古会的人出现。
没过多久,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十几个穿着黑色衣服的人从桥的另一端走过来,为首的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被抢走的古籍。“图带来了吗?”为首的人声音沙哑,带着一丝警惕。
“带来了,”我举起假图,“先把古籍还给我们,我们再把图给你。”
为首的人犹豫了一下,挥手示意手下将布袋扔过来。我们打开布袋,确认古籍都在,便将假图扔了过去。为首的人拿起假图,仔细检查了一番,突然发现不对劲:“这是假的!你们敢骗我!”
他立刻挥手示意手下动手,就在这时,王警官大喊一声:“行动!”埋伏在周围的警力立刻冲了出来,将寻古会的人团团包围。寻古会的人见状,想要反抗,却很快被制服。
我们成功夺回了古籍,还抓获了所有参与抢劫的寻古会成员。经过审讯,我们得知,这些人是寻古会的残余势力,他们想要通过“清代天文图”的秘密,控制自然现象,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幸好我们及时阻止,才没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将古籍归还给李守义后,我们又在李氏故居待了几天,协助李守义整理藏书阁里的古籍。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本明代的手稿,上面记载着“北京中轴线”的秘密——北京的中轴线,不仅是城市的几何中心线,还与天文星象、阴阳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古代工匠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北京中轴线的秘密,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教授看着手稿,感慨地说,“我们应该好好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离开李氏故居时,李守义送给我们一本装订精美的古籍,上面记录着许多关于北京老建筑的故事:“希望你们能继续守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华夏文明的火种永远传承下去。”
我们拿着古籍,站在国子监街的牌楼前,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心里充满了感慨。从敦煌的莫高窟到西藏的大昭寺,从楼兰古城到河南殷墟,再到北京的胡同和宫殿,我们走过了大半个中国,找到了一个又一个华夏文明的秘密。这些秘密,不仅藏在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里,更藏在每一条小巷、每一座老院子,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北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时,我的手机又收到了一条陌生短信,这次的彩信里,是一张江南水乡的照片,照片里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充满了诗意,
我看着照片,嘴角露出微笑。苏州平江路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街,那里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还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不知道在那条老街深处,又藏着怎样的华夏文明秘密呢?
我们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前往苏州的旅程。列车缓缓驶出北京站,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每一处风景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未知,但每一次踏上征程,都让我对华夏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守护华夏文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使命。无论下一个秘密在哪里,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都会带着这份责任和使命,继续前行,继续寻找,继续守护。因为,我们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到达苏州后,我们直奔平江路。这条老街依偎在平江河畔,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的建筑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河水清澈见底,小船在河里缓缓划过,留下一道道涟漪。我们沿着老街慢慢走着,欣赏着江南水乡的美景,同时也在寻找短信里提到的“秘密”。
在平江路的中段,我们发现了一家不起眼的古籍书店,书店的门楣上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写着“翰墨堂”三个字,字体苍劲有力。我们走进书店,里面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香,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古籍和字画,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正坐在柜台后,认真地整理着书籍。
“您好,我们是来寻访文物线索的,”我拿出手机,展示着彩信里的照片,“收到消息说,这里藏着一个关于华夏文明的秘密,想向您请教。”
老人抬起头,打量了我们一番,笑着说:“你们终于来了。我等你们很久了。”
“您知道我们会来?”我惊讶地问。
老人点了点头,起身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我叫沈墨卿,是这家书店的第三代主人。这本书是明代的《平江图考》,里面记载着苏州平江路的历史和建筑布局,还有一个关于‘宋代石刻地图’的秘密。据说,这幅石刻地图藏在平江路的一处古井里,上面标注着苏州城的水利系统和防御工事,是宋代工匠们的智慧结晶。”
我们接过《平江图考》,仔细翻阅着,书中果然有关于“宋代石刻地图”的记载,还标注了古井的大致位置——在平江路东段的一处老院子里。
我们按照书中的记载,很快找到了那处老院子。院子里杂草丛生,中央有一口古井,井口用青石板盖着,上面刻着一些模糊的花纹。我们打开青石板,借着灯光往井里看,井底果然有一块巨大的石刻,上面刻着复杂的地图图案。
“这就是‘宋代石刻地图’!”张教授激动地说,“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宋代的苏州城水利系统非常完善,有很多河道和水闸,既能防洪排涝,又能灌溉农田,还能方便交通,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