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2章 天墓无极(47)
塔尔寺的晨钟在山谷间回荡时,我们握着洛桑师傅赠予的汉藏双文佛珠,正准备启程前往下一处线索地。手中的兽骨册突然剧烈震动,文明脉络图上原本清晰的光带竟开始扭曲,最后汇聚成一个从未见过的红点,标注着“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旁边还浮现出一行陌生的小字:“千年佛窟,秘藏异动,需寻‘守窟人’共解。”
陈九爷皱起眉头,指尖在兽骨册上轻轻摩挲:“麦积山石窟以泥塑闻名,我早年曾去过一次,没听说有什么特殊秘藏。这‘守窟人’又是何方神圣?”话音刚落,我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发信人备注是“守窟人青禾”,内容只有一句话:“麦积山133号窟,申时见,带齐所有秘藏信物。”
我们立刻调整行程,驱车前往天水麦积山。抵达时正值午后,阳光穿过石窟群的缝隙,在岩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133号窟位于西崖中部,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型洞窟,洞口被藤蔓半掩,隐约能看到里面的泥塑佛像。我们刚走到洞口,一个穿着青色布衣、扎着马尾辫的姑娘从洞窟内走出,她手中握着一把青铜钥匙,眼神锐利却带着温和:“我是青禾,麦积山第37代守窟人。你们终于来了。”
青禾领着我们走进洞窟,洞内光线昏暗,中央的佛坛上供奉着一尊唐代的泥塑菩萨像,菩萨像的衣纹细腻流畅,神态庄严祥和。“这尊菩萨像看似普通,实则藏着麦积山的‘镇窟之宝’,”青禾走到佛坛旁,轻轻推动菩萨像的底座,佛坛侧面竟缓缓打开一道暗门,“但三天前,暗门突然自行开启,里面的‘佛眼琉璃’不见了,只留下这个。”
暗门内的石台上,放着一枚刻着奇特纹路的黑色令牌,纹路与我们在寻古会成员身上见过的标记极为相似。“是寻古会的人!”王警官立刻警觉起来,“他们之前抢夺过楼兰玉髓和清代天文图,现在又盯上了麦积山的秘藏,肯定没安好心。”
青禾点点头,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守窟人手记》:“手记里记载,佛眼琉璃能感知华夏文明的脉络,一旦遗失,各地秘藏的能量都会紊乱,甚至可能引发文物损坏。而且,佛眼琉璃与你们手中的兽骨册、听水铃是同源之物,只有将它们结合,才能找到琉璃的下落。”
我们按照青禾的指引,将兽骨册、听水铃、玉片等信物围绕着黑色令牌摆放。当最后一件信物——郑成功手札的复刻本放上时,所有信物突然发出耀眼的光芒,黑色令牌上的纹路开始发光,投射出一幅动态的地图,地图上一个红点正朝着陕西西安的方向移动。“寻古会的人要去西安!”秦越指着地图,“他们可能想利用佛眼琉璃的能量,打开秦始皇陵的某个隐秘区域!”
青禾脸色凝重:“秦始皇陵藏着华夏文明的重要能量节点,一旦被寻古会破坏,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尽快赶到西安,阻止他们。”
我们连夜驱车前往西安,青禾一路上向我们讲述守窟人的使命:“自唐代起,守窟人就负责守护麦积山的秘藏,同时监视可能威胁华夏文明的势力。寻古会早在十年前就曾试图盗取佛眼琉璃,这次他们卷土重来,肯定有更大的阴谋。”
抵达西安时,天刚蒙蒙亮。我们直奔秦始皇陵博物院,联系了院长赵教授。赵教授听闻情况后,立刻带领我们前往秦陵西侧的一处未开放区域:“根据最新的勘探数据,这里有一条通往地宫的隐秘通道,寻古会的人很可能从这里进入。”
青禾取出青铜钥匙,插入通道入口的一处凹槽,通道门缓缓打开。我们沿着陡峭的石阶往下走,通道内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墙壁上的火把在风中摇曳,投下诡异的影子。走了大约半个时辰,前方突然传来脚步声,还有金属碰撞的声响。
“他们在前面!”王警官示意我们放慢脚步,悄悄绕到前方的拐角处。只见五个穿着黑色衣服的人正围着一个石台,石台上放着佛眼琉璃,琉璃发出的蓝光照亮了整个洞穴。为首的人戴着面具,手中拿着一把匕首,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
“住手!”青禾大喝一声,率先冲了上去。寻古会的人见状,立刻拔出武器反抗。王警官和随行的警员迅速展开行动,与寻古会成员展开搏斗。我和陈九爷则趁机冲向石台,想要夺回佛眼琉璃。
就在我快要触碰到琉璃时,戴面具的首领突然转身,手中的匕首直刺向我。陈九爷一把将我推开,自己却被匕首划伤了手臂。“九爷!”我惊呼一声,捡起地上的一根木棍,朝着首领砸去。首领侧身躲开,面具掉落,露出一张熟悉的脸——竟是之前在楼兰古城被我们抓获的寻古会余党刀疤脸!
“没想到吧?我逃出来了!”刀疤脸冷笑一声,“这次我要利用佛眼琉璃的能量,打开秦始皇陵的地宫,取出里面的‘华夏龙脉石’,掌控整个华夏文明的命脉!”
青禾此时已经解决了两个寻古会成员,她冲到刀疤脸面前,手中的青铜钥匙化作一把短剑,与刀疤脸展开激战。“龙脉石只是传说,你别痴心妄想了!”青禾一边战斗,一边喊道,“华夏文明的命脉不是靠某件文物掌控的,而是靠每一个守护它的人!”
刀疤脸显然没听进去,他趁青禾不备,一把夺过佛眼琉璃,想要将其嵌入石台上的凹槽。就在这时,陈九爷忍着伤痛,冲上去抱住刀疤脸的腿,大喊:“快阻止他!”
我和秦越立刻冲上去,秦越用随身携带的绳索缠住刀疤脸的手臂,我则趁机夺回佛眼琉璃。刀疤脸挣扎着想要反抗,却被随后赶来的王警官制服。“这次你跑不掉了!”王警官将手铐戴在刀疤脸手上,“寻古会的阴谋彻底破产了!”
我们将佛眼琉璃交给青禾,青禾小心翼翼地将琉璃放回麦积山133号窟的暗门内。关闭暗门的瞬间,兽骨册上的光带重新变得清晰,文明脉络图上的红点也恢复了正常。“多亏了你们,华夏文明才躲过一劫,”青禾感激地说,“守窟人的使命,以后也需要你们的帮助。”
陈九爷笑着摆摆手:“守护华夏文明,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分你我。”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跟着青禾走访了麦积山的其他洞窟,在她的讲解下,我们对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在127号窟,我们发现了一幅唐代的“丝路商旅图”壁画,壁画上绘着中原商人与西域商人在石窟前交易的场景,旁边还刻着一段汉文和梵文的题记,记录了当时的贸易盛况。“这幅壁画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青禾说,“它证明了麦积山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离开麦积山前,青禾送给我们一本《麦积山石窟秘录》:“里面记录了麦积山所有未公开的秘藏信息,希望你们能利用这些信息,继续守护华夏文明。”我们接过秘录,站在麦积山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的群山,心中明白,守护文明的道路上,我们又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
兽骨册的光带再次指引我们前行,这次的方向是云南大理。这座有着“风花雪月”之称的古城,藏着白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秘密。我们抵达大理时,正值大理三月街,古城内人头攒动,白族姑娘穿着鲜艳的服饰,在街上跳着霸王鞭舞,商贩们叫卖着扎染、银饰等手工艺品,热闹非凡。
我们按照兽骨册的指引,来到大理古城的五华楼前。五华楼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曾是南诏国的议事大厅。在五华楼的顶层,我们遇到了一位白族老人,他自称是南诏国贵族的后裔,手中握着一把古老的铜剑:“你们是来寻找‘南诏国史卷’的吧?这卷史卷藏在崇圣寺三塔的地宫下,记录了南诏国与唐朝的文化交流历史。”
老人领着我们来到崇圣寺三塔,在三塔中的千寻塔地宫前,他用铜剑打开了地宫的大门。地宫内铺着一层厚厚的檀香木,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紫檀木盒,盒内正是“南诏国史卷”。史卷用汉文和白文两种文字书写,详细记录了南诏国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其中提到南诏国曾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学习中原文化,还将白族的音乐、舞蹈传入唐朝,促进了两地文化的融合。
“这卷史卷是研究南诏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老人说,“它证明了大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原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大理的日子里,我们还走访了喜洲古镇、双廊古镇等白族聚居地,在喜洲古镇的一座白族民居内,我们发现了一批清代的“白族扎染图谱”,图谱上不仅有白族传统的扎染图案,还融入了中原的吉祥纹样,如牡丹、莲花等,展现了白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离开大理前,老人送给我们一块手工扎染布,上面绣着“风花雪月”四个字:“希望你们带着这块扎染布,继续传播白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大理与中原的文化渊源。”
手中的兽骨册此时光芒柔和,文明脉络图上的光带已经覆盖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知道,还有无数的文明秘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还有无数的文化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讲述。而青禾、白族老人这些新伙伴的加入,让我们的守护之路更加坚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华夏文明的火种将永远燃烧,而我们,将永远是这火种的守护者。
大理的扎染布还带着靛蓝的清香,我们握着老人赠予的“风花雪月”纹样布料,站在洱海边时,手中的兽骨册突然泛起青釉般的光泽,文明脉络图上的光带向东南方向延伸,最终落在江西景德镇的位置,旁边浮现出一行小字:“瓷都秘窑,藏有宋瓷母范,需寻‘瓷魂传人’共护。”
陈九爷摩挲着册页上的光泽,眼睛一亮:“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宋代官窑更是瓷中绝品。这‘宋瓷母范’要是真存在,那可是能复刻出宋代官窑瓷器的宝贝,寻古会的人肯定不会放过。”青禾握着青铜钥匙,指尖在上面轻轻划过:“‘瓷魂传人’应该是守护母范的匠人,我们得尽快找到他们,不然母范恐怕有危险。”
我们驱车前往景德镇,抵达时正值瓷都的“开窑季”,老城区的巷子里飘着窑火的暖意,随处可见晾晒的瓷坯和堆叠的匣钵。按照兽骨册的指引,我们来到一条名为“古窑路”的老巷,巷子深处有一家挂着“明远瓷坊”木牌的作坊,作坊门口坐着一位白发老人,正拿着细毛笔在瓷坯上勾勒青花缠枝纹,手上的老茧比瓷坯上的纹路还要深。
“你们是来寻‘宋瓷母范’的吧?”老人头也没抬,笔尖依旧稳如磐石,“我叫周明远,是景德镇第28代瓷魂传人。母范藏在珠山官窑遗址的地下窑洞里,三天前我发现有人在遗址附近徘徊,看身手像是寻古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