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2章 天墓无极(47)(第2页)
我们跟着周老走进作坊,后院的窑炉还冒着余温,墙角堆着几块宋代官窑的残片。周老拿起一块残片,指着上面的冰裂纹:“这是宋代官窑的典型特征,而母范就是制作这种瓷器的‘模子’,一块母范能衍生出上百件瓷器,是宋代制瓷工艺的精髓。当年南宋南迁时,工匠们把母范藏在地下窑洞里,怕的就是落入外敌之手。”
为了确认母范的位置,周老取出祖传的“瓷脉罗盘”——罗盘的盘面不是普通的八卦纹,而是用瓷土烧制的,上面刻着景德镇历代窑口的分布。当罗盘指针指向珠山方向时,盘面突然泛起红光,周老脸色一变:“不好!寻古会的人已经找到窑洞入口了!”
我们立刻赶往珠山官窑遗址,遗址公园内的游客寥寥无几,靠近后山的一处竹林里,果然有几个穿着登山服的人在徘徊,腰间隐约露出撬棍的轮廓。王警官示意我们分散包抄,青禾悄悄绕到竹林后方,我和陈九爷则假装游客靠近。
“动作快点,找到母范就走!”一个瘦高个的声音传来,正是之前在麦积山逃脱的寻古会成员。周老突然上前一步,手中的瓷脉罗盘掷出,正好砸中瘦高个的手腕,撬棍“当啷”落地。“敢动景德镇的宝贝,先问过我这双拉坯的手!”周老的声音不大,却带着窑火淬炼的刚劲。
寻古会的人见状立刻掏出手电,想要反抗,青禾已经从后方冲出,青铜钥匙化作短剑,几下就挑落了两人的武器。王警官带着警员随后赶到,将剩下的人团团围住。瘦高个还想挣扎,周老捡起地上的瓷片,精准地砸中他的膝盖:“制瓷讲究‘心稳手稳’,你们这种心术不正的人,不配碰景德镇的宝贝。”
制服寻古会后,周老领着我们来到竹林深处的一处隐蔽洞口,洞口被藤蔓和窑砖掩盖,上面刻着宋代的“窑神纹”。周老用瓷脉罗盘对准纹路,罗盘的红光与纹路重合,洞口缓缓打开,一股带着窑灰气息的凉风扑面而来。
沿着石阶往下走,地下窑洞比想象中宽敞,两侧的墙壁上还残留着宋代窑火的痕迹,每隔几步就有一个空置的匣钵。走到窑洞深处,一座石台上放着一个半人高的青灰色陶范,范身上刻着繁复的饕餮纹,正是宋瓷母范!母范的表面还残留着当年的釉料,在手电筒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就是宋瓷母范,”周老轻轻抚摸着母范,像是在触碰老友,“你们看这范口的弧度,是宋代工匠用‘手量法’一点点磨出来的,没有任何工具能替代。母范的内壁还刻着‘永保华夏瓷脉’六个小字,是当年工匠们的心愿。”
就在我们准备将母范转移到安全地方时,窑洞突然开始震动,顶部的窑砖簌簌掉落。周老大喊:“是寻古会的人动了窑洞里的‘釉料机关’!快把母范搬到中间的瓷台上,那里是窑洞的承重核心!”
我们合力将母范抬到瓷台,周老从怀中取出一小罐“秘釉”,均匀地涂抹在母范与瓷台的接触处。神奇的是,秘釉刚涂完,震动就渐渐平息,窑砖也停止了掉落。“这是宋代工匠留下的‘稳窑秘釉’,能加固窑体,”周老解释道,“当年为了保护母范,他们在窑洞里设了三重机关,釉料机关只是第一重。”
在窑洞的角落,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青铜匣子,里面装着宋代的“制瓷图谱”,图谱上用毛笔详细记录了选料、拉坯、施釉、烧制的全过程,甚至标注了不同窑火温度对应的釉色变化。“这图谱比《天工开物》里的记载还要早几百年,”周老激动地说,“有了它,我们就能更精准地还原宋代官窑的工艺。”
离开珠山遗址后,我们将母范和图谱交给景德镇陶瓷馆保存,周老也加入了我们的守护团队。在瓷坊的日子里,周老教我们辨别古瓷的真伪——“看青花要观‘晕散’,宋代青花的晕散像水墨在宣纸上的痕迹,假的则生硬刻板;摸釉面要感‘润度’,老瓷的釉面像玉,新瓷则发涩。”
临走前,周老送给我们一套“瓷魂工具”——一把拉坯用的竹刀,一支画青花的狼毫笔,还有一小块秘釉:“以后遇到与瓷器相关的秘藏,这些工具或许能帮上忙。景德镇的瓷脉,以后就拜托你们多照拂了。”
兽骨册的光带此时又有了新的指向,这次落在浙江龙泉市,标注着“龙泉窑遗址,藏有‘哥弟窑合璧瓷’”。周老看着册页上的光带,若有所思:“龙泉窑的哥窑以冰裂纹着称,弟窑则以粉青釉闻名,‘合璧瓷’应该是将两种工艺融合的珍品,要是能找到,对研究宋代制瓷史可是重大突破。”
我们驱车前往龙泉,沿途的山路旁随处可见废弃的窑址,青灰色的窑砖在阳光下泛着岁月的痕迹。抵达龙泉窑大窑遗址时,当地文保所的林所长已经在等候,他手中拿着一块龙泉窑的残片:“我们昨天在清理清代窑坑时,发现了一块刻有‘哥弟合璧’字样的瓷片,应该就是兽骨册上提到的合璧瓷的残片。”
跟着林所长来到遗址现场,一处刚清理出的窑坑内,散落着不少龙泉窑的瓷片,其中一块较大的残片上,果然有“哥弟合璧”四个字,残片的一半是哥窑的冰裂纹,一半是弟窑的粉青釉,两种工艺拼接得严丝合缝。“这应该是合璧瓷的底部,”周老拿起残片,对着阳光观察,“釉色温润,开片自然,是明代仿宋的精品,但不是原件。”
为了找到合璧瓷原件,周老用瓷脉罗盘在遗址内探测,当罗盘指向一处名为“龙窑坪”的山坡时,盘面泛起蓝光。我们顺着方向挖掘,挖到地下两米深时,终于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匣钵,匣钵内躺着一件高约三十厘米的瓷瓶——瓶身一半是哥窑的金丝铁线纹,一半是弟窑的梅子青釉,瓶颈处刻着“大宋淳熙年制”的款识,正是我们要找的哥弟窑合璧瓷!
“太完美了!”周老激动得声音发颤,“你看这两种釉色的衔接处,没有丝毫瑕疵,说明当年的工匠已经完全掌握了哥弟窑的工艺精髓。这件瓷器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国制瓷史上的‘工艺丰碑’。”
就在我们准备将合璧瓷运回文保所时,林所长突然接到电话,语气变得急促:“不好!寻古会的人袭击了文保所的仓库,抢走了之前清理出的龙泉窑瓷片!”
我们立刻赶回文保所,仓库的铁门被撬开,地上散落着破碎的展柜玻璃,几名工作人员正焦急地清点损失。“他们还留下了一张纸条,”林所长递过纸条,上面写着:“想要瓷片,用合璧瓷来换,地点在明天午时,龙泉溪畔的古码头。”
“这是调虎离山计!”陈九爷皱起眉头,“他们抢瓷片是假,想要合璧瓷才是真。”周老思索片刻,突然说:“我有办法。我们可以用仿品假装合璧瓷,趁机将他们一网打尽。我这就回作坊,用最快的速度仿制一件。”
周老连夜赶制仿品,他凭着多年的制瓷经验,将哥窑的开片和弟窑的釉色模仿得惟妙惟肖,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真伪。第二天午时,我们带着仿品来到古码头,寻古会的人已经在那里等候,为首的正是之前逃脱的刀疤脸,他的身边还多了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手里拿着一个金属探测器。
“把合璧瓷扔过来!”刀疤脸喊道,探测器对准我们的方向。我将仿品瓷瓶扔过去,刀疤脸接过瓶子,中年人立刻用探测器检测,嘴角露出得意的笑容:“是真的!带走!”
就在他们转身要走时,王警官带领的警员从码头两侧冲出,青禾和周老也同时上前,周老手中的瓷片精准地砸中中年人手中的探测器,青禾则用青铜钥匙制服了刀疤脸。这一次,寻古会的核心成员全部落网,再也没有逃脱的机会。
清理寻古会的据点时,我们在他们的背包里发现了一本加密笔记本,破译后发现,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集齐“华夏九秘”——我们之前找到的良渚神琮、敦煌定风珠、宋瓷母范等,都在九秘之列。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画着一幅“九秘归位图”,图的中央是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标注着“文明核心所在地”。
“看来寻古会的阴谋是想用九秘的能量激活文明核心,掌控华夏文明的脉络,”王警官看着笔记本,脸色凝重,“幸好我们及时阻止了他们,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周老将寻回的瓷片和仿品交给文保所,他看着手中的合璧瓷原件,感慨道:“景德镇的瓷、龙泉的釉,都是华夏文明的血肉。以后我们不仅要守护这些宝贝,更要把制瓷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瓷器里藏着千年的智慧。”
离开龙泉前,林所长送给我们一套《龙泉窑图谱》,上面记录了从宋代到明代的龙泉窑工艺变迁。我们握着图谱,站在龙泉溪畔,看着溪水倒映着远处的窑山,心中明白,每一件文物、每一门手艺,都是华夏文明的基因。兽骨册上的光带此时又指向了新的方向,这次是浙江绍兴的兰亭——那里藏着书法文明的秘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池边还留着秋日的残荷,我们握着《龙泉窑图谱》站在鹅池碑前时,手中的兽骨册突然泛起墨色光泽,文明脉络图上的光带沿着池水流向延伸,最终落在兰亭西侧的“御碑亭”下,浮现出一行瘦金体小字:“墨魂藏碑,需以‘兰亭真意’启之,王氏后人可辨。”
陈九爷盯着册页上的墨色光纹,指尖在“王氏后人”四字上停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至今下落不明,难道这‘墨魂’就是与真迹相关的秘藏?王氏后人怕是守着开启秘藏的关键。”青禾摩挲着青铜钥匙,钥匙表面竟映出碑亭的轮廓:“钥匙上的纹路与御碑亭的碑座纹路相似,或许需要两者配合才能开启机关。”
我们沿着曲水流觞的石径往御碑亭走,亭内矗立着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御笔题写的《兰亭集序》石碑,碑座四周刻着繁复的云纹,与青禾手中钥匙的纹路恰好吻合。正当我们比对纹路时,一个穿着素色长衫的年轻人提着一支狼毫笔走来,笔尖还沾着未干的墨汁:“诸位可是来寻‘墨魂碑’的?我叫王承彦,是王羲之的第三十七代后人,负责守护兰亭的秘藏。”
王承彦领着我们绕到碑亭后方,那里有一处被藤蔓掩盖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兰亭集序》的片段,缺了“之”字的最后一笔。“先祖曾留下遗言,‘之’字补全之日,墨魂碑自现,”他举起狼毫笔,墨汁在阳光下泛着靛蓝光泽,“这是用会稽山松烟、浣纱江水调制的‘兰亭墨’,唯有此墨能显碑中秘藏。”
他提笔蘸墨,手腕悬停片刻,笔尖以“永字八法”中的“侧锋”缓缓补全“之”字的最后一笔。墨汁刚落在石板上,青石板突然发出“嗡”的一声轻响,碑亭的地面缓缓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一条通往地下的石阶,石阶两侧的壁龛里摆放着陶制的笔洗、砚台,像是历代文人留下的祭祀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