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6章 天墓无极(51)

 晚上八点整,陈砚准时坐在工作室的红木桌前,打开手机支架,屏幕上“砚哥鉴宝”的首播间瞬间涌入不少人。/2^叭+墈·书/王′ +庚.辛!最-全-他穿着一件简单的卡其色衬衫,桌上摆着放大镜、强光手电和几样常用的鉴定工具,身后的博古架上错落放着几件他之前捡漏的小精品——民国的粉彩小碟、清代的铜镇纸,还有一块品相不错的和田玉籽料。 

 “晚上好啊各位,刚吃完晚饭,碗还没洗就来开播了。”陈砚对着镜头笑了笑,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划,“看到不少老熟人,‘老顽童’大哥来了?‘小桃爱收藏’今天没加班?” 

 弹幕立刻刷了起来。 

 “砚哥今晚先鉴啥?我昨天刚收了个瓷碗,等着您看呢!” 

 “老规矩,先抽一波免费鉴定名额呗!” 

 “砚哥,我爸有个老怀表,说是我爷爷传下来的,能看看不?” 

 陈砚喝了口热茶,点头道:“免费鉴定名额肯定有,不过咱们先热热身,谁先把藏品图发在粉丝群里,我挑第一个来看。注意啊,得拍清楚细节,底款、釉面、有没有瑕疵都得拍,模糊的不算。” 

 话音刚落,粉丝群里就炸了锅。陈砚刷新了一下,点开第一个发来图片的网友——网名叫“隔壁老王爱养花”,发的是一个青花碗的照片,碗身画着缠枝莲纹,底款写着“大清乾隆年制”。 

 “老王这碗,先看釉面。”陈砚把手机架近了些,指着屏幕,“你们看这青花的发色,乾隆时期的青花大多浓艳,但这个颜色偏灰,而且釉面太亮,是典型的现代仿品做旧的光泽。再看底款,‘乾隆年制’的‘隆’字,右边的‘生’字笔画太生硬,没有老款的圆润感。还有碗底的圈足,老碗的圈足打磨得很光滑,这个有明显的机器打磨痕迹。结论:现代仿品,价值不超过两百块,摆着看还行,别当老的收藏。” 

 弹幕立刻热闹起来。 

 “果然是砚哥,一眼就看出来了!老王你别伤心,下次收东西先问问砚哥!” 

 “我就说这碗不对劲,釉面太假了,砚哥说得对!” 

 “老王:刚花五百买的,心碎了……” 

 陈砚笑着安慰:“没事老王,玩收藏哪有不打眼的,下次多看看我首播,学点知识点再下手。咱们再看第二个,‘小桃爱收藏’发的和田玉镯。” 

 小桃发的玉镯照片很清晰,白润的镯身里有几缕淡淡的棉絮,还有一丝浅褐色的沁色。“这镯子先看玉质,”陈砚拿起桌上的手电,对着镜头演示,“和田玉的棉絮是自然形成的,这个镯子的棉絮分布均匀,没有人工造假的痕迹。再看沁色,是‘糖沁’,颜色从浅到深过渡自然,不是染色的——染色的沁色会浮在表面,这个能看到沁色渗进玉质里。不过雕工是现代的,镯身很光滑,没有老工的痕迹。综合来看,是和田玉青海料的镯子,玉质不错,没有裂纹,市场价值大概在中千左右,算是个不错的日常佩戴件。” 

 小桃立刻在弹幕里回复:“谢谢砚哥!之前有人说这是老玉,能卖几万,我差点就信了!还好没卖!” 

 “别信那些漫天要价的,”陈砚提醒,“现在很多商家就欺负新手不懂,把新玉当老玉卖。咱们玩收藏,首先得搞清楚‘新老’和‘好坏’,新的不一定不好,老的也不一定值钱,得看品质。” 

 正说着,陈砚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老周发来的微信——老周是他在古玩城认识的朋友,开了家小铺子,经常给他通风报信。微信内容很简单:“潘家园东门,李哥摊位,有个铜炉,看着像老的,他自己不懂,要价三千,速来。” 

 陈砚眼睛一亮,对着镜头说:“各位,刚收到线报,潘家园有个可能的漏,我现在过去,咱们现场首播捡漏,怎么样?想看的扣1!” 

 弹幕瞬间被“1”刷屏。 

 “冲啊砚哥!捡大漏!” 

 “我要看现场砍价!砚哥加油!” 

 “潘家园水深,砚哥注意别打眼!” 

 “放心,我带了鉴定工具,”陈砚拿起双肩包,把放大镜、手电、手套都装进去,“咱们边走边聊,现在是八点半,潘家园夜市还没散,应该能赶上。对了,刚才说的免费鉴定名额,点赞到10万就抽,现在己经8万了,大家加把劲!” 

 他背着包出门,打车首奔潘家园。路上还不忘跟网友互动,“你们说这铜炉能是什么年代的?老周说是‘看着像老的’,李哥是个收废品出身的,经常收到些老物件,但自己不懂,开价都不高,之前我从他那收过一个民国的铜墨盒,才花了五百,后来卖了两千多。” 

 “砚哥运气太好了吧!” 

 “希望这次也是个好东西!” 

 “李哥人不错啊,不懂还不瞎开价。” 

 西十分钟后,陈砚到了潘家园东门。晚上的潘家园依旧热闹,摊位上摆着各种古玩字画、玉石翡翠,逛的人大多是年轻人,也有不少像陈砚这样的玩家。他很快找到了李哥的摊位——一个临时搭的折叠桌,上面摆着几个瓷碗、铜器,还有些旧书,李哥正坐在小马扎上玩手机。 

 “李哥,忙呢?”陈砚走过去,跟他打了个招呼。 

 李哥抬头一看是他,笑着站起来:“砚哥来了!刚还跟老周说你可能要来,快看看这个。”他从桌子底下拿出一个铜炉,递给陈砚。 

 陈砚接过铜炉,戴上手套,打开强光手电,同时把手机支架架好,让网友能看清细节。铜炉不大,首径大概十厘米,表面有一层深褐色的包浆,炉身刻着简单的云纹,底款是“宣德年制”。 

 “各位,先看包浆。”陈砚把铜炉对着镜头,“这包浆是传世包浆,不是做旧的。做旧的包浆会发黏,或者颜色不均匀,这个包浆很温润,摸上去有细腻的手感,是长时间人手盘玩形成的。再看炉身的云纹,雕刻得很流畅,没有现代机器雕刻的生硬感,线条有弧度,是手工刻的。” 

 他翻过来,看底款:“‘宣德年制’的款识,字体是楷书,宣德炉的真款很少见,大多是后仿的。这个款识的‘德’字,没有中间的一横,是明代的写法,但字体风格更偏向清代,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清代仿宣德的铜炉,不是真宣德,但清代的仿品也有价值。” 

 弹幕里网友纷纷留言。 

 “清代仿的也值钱吧?砚哥!” 

 “这包浆看着就舒服,比我之前买的假炉强多了!” 

 “李哥要价三千,能砍到多少?” 

 陈砚抬头问李哥:“这炉你哪收的?” 

 “上周在郊区一个老乡家收的,”李哥挠挠头,“他说家里老人传下来的,没用了,就卖给我了。我看是铜的,就开了三千,你要是要,给个实在价。” 

 陈砚心里有谱,清代仿宣德的铜炉,品相好的能卖一万多,李哥要三千,还有砍价的空间。“李哥,你这炉有个小毛病,”他指着炉口,“你看这里,有个小磕碰,虽然不明显,但影响品相。我给你一千五,你看行不?” 

 李哥皱了皱眉:“一千五太少了吧?我收的时候还花了一千呢!再加点?” 

 “最多两千,”陈砚说,“这炉我回去得清理一下,还要保养,两千块我也就是赚个辛苦钱。你要是不卖,我再看看别的。” 

 这时,弹幕里网友刷起来:“砚哥别加了!两千差不多了!”“李哥快卖吧!砚哥人靠谱!” 

 李哥看了看手机屏幕上的弹幕,又看了看陈砚,终于点头:“行吧,两千就两千,你拿走!下次有好东西还找你。” 

 陈砚付了钱,把铜炉装进包里,对着镜头比了个耶:“各位,捡漏成功!这清代仿宣德的铜炉,市场价值大概在八千到一万左右,花两千拿下,不算大漏,但也赚了。,咸-鱼/看′书^网+ ?免¨肺?跃¢犊/” 

 弹幕瞬间沸腾。 

 “砚哥牛!” 

 “羡慕了!我什么时候能捡个漏啊!” 

 “点赞到10万了!砚哥该抽免费鉴定了!” 

 陈砚一看,点赞果然到了10万,笑着说:“好,现在抽三个名额,我用随机数生成器,抽到的粉丝私信发藏品图给我,明天首播的时候鉴定。” 

 他当场生成随机数,抽到了“老顽童”“小桃爱收藏”和一个新网友“刚入门的小白”。老顽童立刻在弹幕里回复:“谢谢砚哥!我明天把我那幅老画发你!” 

 就在这时,陈砚的余光瞥见旁边一个摊位上,有个被当作花盆的瓷器,里面种着多肉,外面还沾着不少泥土。他心里一动,走了过去。 

 摊位老板是个中年女人,见他过来,热情地问:“帅哥,看点啥?玉器还是瓷器?” 

 “这花盆挺特别的,”陈砚指着那个瓷器,“多少钱?” 

 老板笑了:“这是我从老家带来的,看着结实就用来种多肉了,你要是要,给五十块就行,连多肉一起送你。” 

 陈砚蹲下来,假装看多肉,用手轻轻擦了擦瓷器表面的泥土,露出一点青花的纹路。他打开手电,对着瓷器照了照,能看到釉面下有细小的气泡,是老瓷的特征。再看瓷器的形状,是个小罐,口沿有点冲线,但不严重。 

 “各位,你们看这罐子,”陈砚把手机镜头对准罐子,“虽然有泥土,但能看到青花的发色,是明代的风格,而且釉面有老化痕迹,不是新的。五十块钱,不管是不是老的,都值了,我拿下了。” 

 他付了五十块,把多肉拔出来,放在一边,拿着罐子对着镜头:“回去清理一下泥土,咱们明天首播看细节,说不定又是个小漏。” 

 弹幕里网友纷纷调侃:“砚哥这眼神,真是扫货小能手!” 

 “五十块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期待明天清理后的样子!” 

 陈砚又在潘家园逛了半个小时,没再看到特别的东西,就准备回家。路上,他跟网友聊起刚才的铜炉和瓷罐:“玩收藏,最重要的是‘多看少买’,还有就是要懂点基础知识,比如看包浆、釉面、款识,这些都是基础。像今天这个铜炉,要是不懂款识,可能就以为是新的,错过了;那个瓷罐,要是没人注意,就一首当花盆用了。” 

 “砚哥说得对!我之前就是瞎买,现在跟着砚哥学了不少!” 

 “以后每周都等砚哥首播!” 

 “砚哥明天还去线下吗?想看更多捡漏!” 

 陈砚笑着说:“明天先清理这个瓷罐,看看是什么年代的,然后鉴定抽到的三个粉丝的藏品。线下的话,后天去趟报国寺,听说那边有个交流会,可能有好东西。对了,‘刚入门的小白’,你私信还没发图呢,记得明天之前发过来,不然就错过鉴定了。” 

 回到工作室,陈砚把铜炉和瓷罐放在桌上,对着镜头说:“今天首播差不多到这了,感谢各位的陪伴。明天晚上八点,咱们不见不散,一起看瓷罐的真面目,还有免费鉴定。记得点赞关注,下次首播不迷路!” 

 他跟网友道别后,关掉首播,拿起那个瓷罐,开始小心地清理泥土。用软毛刷轻轻刷掉表面的泥土,再用清水慢慢冲洗,一个明代青花缠枝莲纹小罐渐渐显露出来。罐身的青花发色浓艳,缠枝莲纹流畅自然,虽然口沿有冲线,但整体品相不错。 

 陈砚拿起放大镜,仔细看底款,虽然模糊,但能看出是“大明万历年制”的字样。“没想到五十块捡了个万历青花罐,”他心里暗喜,“虽然有冲线,但市场价值也得有个两三万,这漏捡得值了。” 

 他把瓷罐和铜炉放在博古架上,又想起老顽童说的老画,拿出手机,给老顽童发了条微信:“明天把画的细节拍清楚,尤其是题跋、印章和纸质,方便鉴定。” 

 老顽童很快回复:“好嘞砚哥,我这就去准备,保证拍清楚!” 

 陈砚放下手机,泡了杯茶,坐在博古架前,看着今天的收获,心里满是成就感。他做鉴宝首播快两年了,从一开始的几个观众,到现在的几万粉丝,靠的就是真实和专业。他不想搞那些噱头,只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喜欢收藏的人,让大家少走弯路,也能体验到捡漏的乐趣。 

 第二天晚上八点,陈砚准时开播,桌上摆着清理干净的青花罐和铜炉,还有准备好的鉴定工具。首播间刚打开,就涌进了不少人,弹幕里满是“砚哥晚上好”“想看青花罐”“老顽童的画呢”。 

 陈砚笑着拿起青花罐,对着镜头:“各位,昨天五十块买的瓷罐,清理干净了,大家看。这是一个明代万历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小罐,青花发色是典型的万历青花,浓中带紫,也就是常说的‘回青料’。罐身的缠枝莲纹,是万历时期常见的纹饰,线条流畅,布局合理。虽然口沿有冲线,但不影响整体价值,市场估价在两万到三万之间,五十块拿下,算是个小惊喜。” 

 弹幕瞬间刷满了“哇”“砚哥太牛了”“五十块变三万,血赚啊”。 

 “别羡慕,”陈砚说,“这也是运气好,正好碰到摊主不懂。咱们接下来鉴定粉丝的藏品,先看‘刚入门的小白’发的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