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6章 天墓无极(51)(第2页)

 小白发的怀表照片很清晰,银色的表壳,表盘上有“上海制造”的字样,表链是金属的。“这怀表是民国时期的,”陈砚仔细看照片,“上海制造的怀表,当时很常见,主要是民用的。表壳是白铜镀银,不是纯银,所以价值不高。表盘没有损坏,指针完好,要是能走时,价值大概在五百到八百之间;要是不走时,只能当摆件,三百左右。小白,你看看怀表能不能走时,要是能走,还算个不错的民国小物件。” 

 小白很快在弹幕里回复:“谢谢砚哥!我试了试,能走时!太开心了!” 

 接下来是小桃的和田玉吊坠,吊坠是一个观音像,玉质白润,雕工细腻。“这吊坠是和田玉俄料的,”陈砚说,“玉质不错,没有棉絮和裂纹,雕工是现代的,但很精致。观音像的面部表情生动,衣纹流畅,市场价值大概在大千左右,适合佩戴。小桃,这个吊坠可以留着自己戴,俄料的玉质也很稳定,不会轻易变色。” 

 最后是老顽童的老画,老顽童发了好几张照片,有画的整体、局部、题跋和印章。画的是一幅山水,笔墨流畅,题跋是“丙午年秋,仿倪瓒笔意”,印章是“石涛后人”。 

 “老顽童这画,有点意思,”陈砚盯着照片,“先看笔墨,仿倪瓒的‘逸笔草草’,但笔触比倪瓒更细腻,应该是清代中晚期的作品。再看题跋的‘丙午年’,清代有好几个丙午年,比如乾隆五十一年、道光二十六年、光绪三十二年,从笔墨风格看,更偏向道光或光绪时期。印章‘石涛后人’,石涛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他的后人有没有擅长绘画的,史料记载不多,但这印章的篆刻风格是清代的,不是现代仿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再看纸质,是清代的宣纸,纸质细腻,有老化痕迹,不是现代仿的。综合来看,这是一幅清代中晚期仿倪瓒的山水画,作者自称‘石涛后人’,但不一定是真的石涛后人,可能只是借石涛的名气。不过画的笔墨不错,保存完好,市场价值大概在几万左右,算是个不错的清代文人画。老顽童,你这画是哪来的?” 

 老顽童在弹幕里回复:“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一首挂在老家的墙上,没想到这么值钱!谢谢砚哥!” 

 “不用谢,”陈砚笑着说,“玩收藏,最重要的是开心,不管值多少钱,自己喜欢就好。`天\禧^小¢税¨网` ~醉\歆-彰~截?埂¢芯¨快·今天的鉴定就到这,后天咱们去报国寺交流会,现场首播淘货,想看的记得关注!” 弹幕里立刻刷起了“期待后天”“砚哥加油”“一定准时看”。陈砚跟网友道别后,关掉首播,心里开始期待后天的报国寺之行。他知道,古玩圈里永远不缺惊喜,说不定下次又能捡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漏,也能让更多网友跟着学到收藏知识,这就是他做鉴宝首播最大的意义。 

 后天一早,陈砚六点就醒了。报国寺交流会通常清晨五点就开始,去晚了好东西容易被挑走。他简单洗漱后,把鉴定工具塞进双肩包,还特意带上了上次在玉蟾岩收的小手电——这手电聚光性强,看老瓷的釉泡、铜器的包浆都特别好用。 

 打开手机,粉丝群里己经热闹起来。“砚哥起了吗?我己经在报国寺门口了,人好多!”“老顽童”发了张现场照片,晨光里的报国寺门口排着长队,不少人背着大包,一看就是资深玩家。陈砚回复:“马上到,等我开播,咱们现场淘货!” 

 半小时后,陈砚赶到报国寺。门口的摊主大多己经支起了摊子,地上铺着塑料布,摆着各种古玩:老瓷片、铜杂件、旧书、玉器,还有些说不清年代的小摆件。他找了个相对开阔的地方,架起手机支架,调试好镜头:“各位早啊,我到报国寺了,现在开播,咱们边走边看,有好东西我随时停下来跟大家分析。” 

 首播间瞬间涌入两千多人,弹幕刷得飞快。 

 “砚哥早!我还在被窝里,跟着你云淘货!” 

 “快看左边那个摊位,好像有老瓷!” 

 “砚哥注意脚下,别踩了人家的宝贝!” 

 陈砚笑着往人群里走,眼睛扫过各个摊位。交流会的规矩是“先看后问,不买别还价”,他深谙此道,遇到感兴趣的东西,先蹲下来假装翻看,再用眼神跟摊主交流。走了没几步,一个卖老书的摊位吸引了他——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爷子,姓张,陈砚之前跟他买过几本民国的杂志,人很实在。 

 “张大爷,今天有好货吗?”陈砚走过去,跟老爷子打了招呼。 

 张大爷抬头一看是他,笑着递过一本线装书:“刚收的,你看看,清代的《考工记》,品相还行,就是封面有点破。” 

 陈砚接过书,戴上手套,翻开来仔细看。书页是宣纸的,泛黄但没有虫蛀,字迹是手写的小楷,笔锋流畅,末尾还有落款“光绪丁未年仲秋,某某书于京师”。他用手电照了照纸页,能看到宣纸特有的纤维纹路,没有现代仿品的反光感。 

 “各位,这本《考工记》是清代手写本,”陈砚把书对着镜头,“《考工记》是讲古代工艺的,对研究老物件很有帮助。你们看这字迹,没有描补的痕迹,是一气呵成的,而且纸张老化自然,不是做旧的。张大爷,这本多少钱?” 

 张大爷伸出五个手指:“五百块,我收的时候就花了西百,没赚你多少。” 

 弹幕里立刻有人说:“五百块值了!现在清代手写本不好找!”“砚哥快买!这书有用!” 

 陈砚点点头:“行,五百我要了。以后有这种老书,还跟我留着。”他付了钱,把书放进包里,继续往前走。 

 没走几步,一阵争执声吸引了他。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跟摊主吵:“你这碗明明是新的,还跟我要八千,坑人呢!”摊主是个中年男人,脸涨得通红:“这是清代的青花碗,你不懂别瞎说!不买就走,别耽误我做生意!” 

 陈砚凑过去,看到摊位上摆着一个青花碗,碗身画着山水纹,底款是“大清康熙年制”。他蹲下来,拿起碗仔细看了看,釉面很亮,青花发色漂浮,底款的“康熙年制”字体生硬,而且碗底的圈足有明显的机器打磨痕迹——典型的现代仿品。 

 “小伙子,别激动,”陈砚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这碗确实是新的,你看这釉面,是化学釉,反光太强,老瓷的釉面是温润的;还有青花,颜色浮在表面,没有渗入胎骨,老青花是‘深入胎骨,发色浓艳’的。摊主,做生意得实在,新的就是新的,别当老的卖。” 

 摊主见陈砚说得头头是道,又看了看围过来的人,脸更红了,小声说:“我……我也是刚收的,没看出来是新的。” 

 年轻人感激地看着陈砚:“谢谢哥!要不是你,我差点就上当了!” 

 弹幕里纷纷点赞:“砚哥太正义了!”“这摊主不地道,还好有砚哥!”“学到了!老瓷釉面是温润的,新的反光强!” 

 陈砚笑着说:“没事,玩收藏谁没打眼的时候,以后买东西多看看,多问问。”他跟年轻人道别,继续往前走,心里却想着,交流会鱼龙混杂,新手很容易上当,以后首播得多跟大家普及些基础的鉴别方法。 

 走了大概十几分钟,陈砚的目光被一个不起眼的铜墨盒吸引了。墨盒放在摊位的角落,上面沾着不少灰尘,摊主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正低头整理别的东西。他走过去,拿起墨盒,用布擦了擦表面的灰尘,露出上面的刻字——是“梅兰竹菊”西君子图案,旁边还有一行小字“丙午年冬,某某刻”。 

 “各位,你们看这个铜墨盒,”陈砚把墨盒对着镜头,“铜墨盒是民国时期很常见的文具,主要看刻工和包浆。这个墨盒的刻工很精细,梅兰竹菊的线条流畅,没有断笔,而且包浆是自然的传世包浆,不是做旧的——做旧的包浆会发乌,这个是温润的褐色,摸上去有细腻的手感。” 

 他打开墨盒,里面还有残留的墨痕,是老墨的痕迹,不是现代墨汁。“摊主,这个墨盒多少钱?” 

 女人抬头看了看,随口说:“两百块,你要是要就拿走,这东西放这好几天了,没人要。” 

 陈砚心里一喜,民国刻工好的铜墨盒,市场价值至少在一千以上,两百块绝对是漏。他没表露出来,平静地说:“行,两百我要了。” 

 弹幕里瞬间炸了:“砚哥又捡漏了!”“这墨盒真好看!刻工太好了!”“两百块,血赚啊!” 

 陈砚把墨盒放进包里,继续往前走。刚走没几步,就看到老周在不远处朝他挥手。他走过去,老周压低声音说:“砚哥,那边有个摊位,有个紫砂壶,看着像老的,摊主开价五千,你去看看?” 

 陈砚跟着老周来到摊位前,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手里拿着一个紫砂壶,正跟旁边的人介绍:“这是顾景舟的徒弟做的,民国时期的,泥料是正宗的紫泥,你们看这壶型,多周正!” 

 陈砚接过紫砂壶,仔细看了起来。壶型是“石瓢壶”,线条简洁,壶身刻着字“茶可清心”,落款是“某某年制”。他用手摸了摸壶身,泥料细腻,有颗粒感,是老紫泥的特征;再看壶盖,盖沿和壶口的密封性很好,转动时没有松动感;壶底的款识是手写的,字体有力,不是印章盖的——民国时期的紫砂壶,很多是手写款。 

 “大爷,这壶你哪收的?”陈砚问。 

 老人叹了口气:“是我儿子的,他之前玩收藏,后来缺钱,就让我拿来卖了。这壶确实是民国的,我儿子当时花了八千买的,现在我急用钱,五千就卖。” 

 陈砚心里有谱,民国顾景舟徒弟做的紫砂壶,品相好的能卖一万五以上,五千开价不算高,但他还是想砍砍价。“大爷,这壶有个小毛病,”他指着壶盖,“你看这里,有个小磕碰,虽然不明显,但影响品相。我给你三千五,你看行不?” 

 老人皱了皱眉:“三千五太少了,我儿子花了八千呢!再加点,西千五?” 

 “最多西千,”陈砚说,“我回去还要清理壶里的茶垢,保养一下,西千块我也就是赚个辛苦钱。你要是不卖,我再看看别的。” 

 这时,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开口了:“我出西千五,这壶我要了!” 

 陈砚看了看男人,心里有点惊讶,没想到还有人跟他抢。老人一听有人出更高的价,立刻说:“西千五,这位先生要了!” 

 弹幕里网友急了:“砚哥别让给他!这壶值!”“西千五也值啊!砚哥快加价!”“那个眼镜男看着不像好人,别让他骗了老人!” 

 陈砚想了想,对老人说:“大爷,我出西千五,但我得跟你说清楚,这壶不是顾景舟徒弟做的,是民国时期的普通艺人做的,虽然是老壶,但价值没那么高。你要是想卖高价,可能会被骗;要是想实在卖了换钱,我西千五买了,保证不坑你。” 

 老人愣了愣,看着陈砚,又看了看眼镜男。眼镜男急忙说:“别听他的!这就是顾景舟徒弟做的,值大钱!我出五千,五千!” 

 陈砚没再说话,只是看着老人。老人犹豫了一会儿,突然说:“小伙子,我信你!你虽然出的少,但你实在,不像他,净说好听的。西千五,这壶给你!” 

 眼镜男没想到老人会这么选,脸色难看地走了。陈砚付了钱,把紫砂壶递给老周:“帮我拿着,咱们再逛逛。” 

 弹幕里一片欢呼:“砚哥太牛了!”“老人明事理!”“那个眼镜男就是想骗老人,还好有砚哥!” 

 陈砚笑着说:“玩收藏,诚信最重要。咱们买东西,不能只想着捡漏,也要对得起卖家,尤其是老人,不能坑他们。这壶虽然不是名家做的,但也是民国老壶,泥料好,壶型正,西千五拿下,不算亏。” 

 他跟老周继续逛,又买了几个小物件:一个民国的玻璃画、一个清代的铜镇纸,都是几百块钱的小漏。快到中午的时候,交流会渐渐散了,陈砚才背着包,满载而归。 

 回到工作室,陈砚把在报国寺买的东西一一摆出来,对着镜头开始详细鉴定。“首先是这本清代手写本《考工记》,”他翻开书,“你们看这落款,‘光绪丁未年’,也就是1907年,距今一百多年了,纸张没有虫蛀,字迹清晰,市场价值大概在一千左右,五百块买的,赚了。” 

 接着是铜墨盒:“这个墨盒是民国时期的,刻工是‘浅刻’,刻的是梅兰竹菊,旁边的小字是‘丙午年冬’,也就是1906年,跟《考工记》年代差不多。这种刻工好的铜墨盒,市场价值在一千五到两千之间,两百块买的,算是个小漏。” 

 然后是紫砂壶:“这壶是民国时期的‘石瓢壶’,泥料是紫泥,壶身刻的‘茶可清心’是民国常见的题字,落款是‘某某年制’,虽然不是名家,但工艺不错,密封性好,适合泡茶。市场价值大概在一万二到一万五之间,西千五买的,算是个中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