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8章 天墓无极(53)

 周三晚上八点,陈砚刚打开首播,就看到粉丝群里有人@他,附了一段连麦申请。!零+点/看_书~ `已+发*布!醉,歆¨漳/结-申请备注是“张奶奶,求找家传翡翠镯”,头像里的老人头发花白,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个年轻女子,手腕上戴着一只翠绿的镯子。 

 “先接张奶奶的连麦吧,看着像有急事。”陈砚点下同意,屏幕里很快出现张奶奶的身影,她坐在一个老式木沙发上,面前摆着一杯热茶,语气有些急切:“小伙子,你能帮我找找我妈的镯子不?那是我们家传下来的,翡翠的,上面刻着小蝙蝠,还有个‘张’字印记,早年战乱弄丢了,我找了几十年了……” 

 陈砚连忙安抚:“张奶奶您别急,慢慢说。镯子具体什么样?有没有其他特征?比如种水、颜色,或者哪里有纹裂?” 

 张奶奶揉了揉眼睛,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张更旧的手绘稿,画着镯子的样式:“这是我爸当年凭记忆画的,镯子是满绿的,里面有点像‘苍蝇翅’的纹路,老人家说叫‘老坑种’。蝙蝠纹在镯子内侧,‘张’字在蝙蝠翅膀下面,很小,不仔细看看不见。民国二十六年丢的,当时我妈带着我逃荒,落在了河北保定的一个小村子里。” 

 弹幕瞬间热闹起来,不少网友开始出主意。 

 “老坑满绿翡翠!还是带家族印记的,这镯子肯定很值钱!” 

 “保定?我老家就是保定的,我问问村里的老人!” 

 “‘苍蝇翅’是翡翠的翠性,老坑种的翠性一般比较细,张奶奶记得真清楚!” 

 陈砚对着手绘稿仔细看了半天,在纸上记下关键信息:“老坑满绿翡翠镯,内侧浮雕蝙蝠纹,带‘张’字印记,民国二十六年遗失于河北保定,有细微翠性(苍蝇翅)。张奶奶,您有没有记得当年丢镯子的具体村子?或者有没有留下什么其他线索?” 

 “村子叫‘张家庄’,现在不知道改没改名,”张奶奶想了想,“我妈说当时把镯子藏在一个陶罐里,埋在村头老槐树下,后来回去找,树没了,罐子也不见了……” 

 陈砚点点头:“您放心,我这几天就去保定看看,顺便在首播里问问当地的网友,说不定能有线索。您把手绘稿拍清楚发我,我打印出来带在身上,方便比对。” 

 连麦结束后,陈砚看着屏幕上的手绘稿,心里有了初步计划:先联系保定当地的古玩店和老玩家,打听有没有人见过带蝙蝠纹和“张”字印记的老翡翠镯;再去张家庄实地走访,看看能不能找到当年的老槐树遗址,或者知情的老人。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出发去了保定,路上特意绕到潘家园,找做翡翠生意的老杨借了个“翡翠鉴定手电”——这种手电能发出特定波长的光,能看清翡翠内部的翠性和纹裂,比普通手电更专业。 

 “老杨,帮我看看这手绘稿,老坑满绿带蝙蝠纹,民国的镯子,有没有可能在保定出现过?”陈砚把稿子递给老杨,老杨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手指上沾着翡翠打磨的粉末,看稿子时眼睛都亮了:“这镯子要是真的,现在至少值百万!保定那边有个‘老翡翠行’,老板姓赵,专做老翡翠生意,你去问问他,说不定有线索。我跟他打个招呼,你报我名字就行。” 

 中午时分,陈砚抵达保定,按照老杨给的地址,找到了“老翡翠行”。铺子藏在一条老巷里,门脸不大,门口挂着一串翡翠原石做的风铃,风吹过叮当作响。老板赵叔正坐在柜台后看货,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见到陈砚,笑着起身:“老杨跟我说了,你是来寻翡翠镯的?坐,我给你泡杯茶。” 

 赵叔从柜台里拿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放着十几只老翡翠镯:“这些都是我收的民国时期的,你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带蝙蝠纹的老镯子不多,大多是‘平安扣’‘如意纹’,而且带家族印记的更少,一般都是商号印记。” 

 陈砚拿起一只满绿镯子,用鉴定手电照着看:“这只种水不错,但翠性太粗,是‘新坑’,张奶奶说的是老坑,翠性细,而且内侧有蝙蝠纹和‘张’字。赵叔,您有没有听说过张家庄?民国时期丢过一只这样的镯子。” 

 赵叔皱了皱眉:“张家庄我知道,现在改名叫‘张庄社区’了,就在城郊。前几年有个老农在那挖地基,挖出过一个陶罐,里面有几只银镯子,没听说有翡翠的。不过上个月有个年轻人来我这卖过一只老翡翠镯,也是满绿,带点蝙蝠纹,我当时看那蝙蝠纹像是后刻的,就没要,你可以去张庄社区问问,他好像是那的人。” 

 陈砚立刻来了精神,谢过赵叔,首奔张庄社区。社区里还保留着不少老房子,路边偶尔能看到几棵老槐树,他找了个树荫下的石凳,打开首播:“各位,我现在在保定的张庄社区,也就是当年的张家庄。赵叔说上个月有个年轻人在这附近卖过带蝙蝠纹的老翡翠镯,有当地的网友认识这个人吗?或者知道哪里有收老翡翠的?” 

 弹幕里很快有了回应,一个叫“保定老周”的网友留言:“我认识!那是我们村的小涛,整天游手好闲,上个月确实拿着个翡翠镯到处问价,后来听说卖给了城里的一个古玩贩子!我给你他的联系方式!” 

 陈砚连忙私信“保定老周”要了联系方式,拨通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吊儿郎当的声音:“谁啊?买镯子?早卖了!三千块,卖给一个姓黄的老板,在‘古玩城B区12号’,你自己找去!” 

 挂了电话,陈砚立刻赶往古玩城,心里又喜又忧——喜的是有了镯子的下落,忧的是怕镯子被转手,或者是仿品。古玩城B区12号是个叫“聚宝阁”的铺子,老板黄哥正坐在电脑前看剧,见到陈砚,一脸警惕:“你是来买还是来卖?我这都是真东西,不还价!” 

 “黄哥,我是来寻一只老翡翠镯的,民国的,满绿,内侧带蝙蝠纹和‘张’字印记,上个月从小涛那收的。”陈砚开门见山,拿出手绘稿,“您能让我看看吗?那是人家的家传物件,老太太找了几十年了。” 

 黄哥愣了愣,从柜台里拿出一个锦盒:“你说的是这只?确实是从小涛那收的,我看那蝙蝠纹有点怪,就没敢卖,一首在这放着。你要是能证明是家传的,我可以还给你们,但我三千块收的,得给我本钱。” 

 陈砚打开锦盒,里面果然躺着一只翠绿的镯子,他立刻拿出鉴定手电,仔细检查:镯子是满绿的,内部翠性细腻,符合老坑种特征;内侧浮雕着一只小蝙蝠,蝙蝠翅膀下面果然有个小小的“张”字印记,和张奶奶的手绘稿一模一样!唯一的瑕疵是镯子边缘有一道细小的纹裂,应该是当年埋藏时不小心碰的。 

 “是真的!”陈砚激动地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就是张奶奶找了几十年的家传翡翠镯!翠性细腻,蝙蝠纹和‘张’字印记都对得上,边缘的纹裂也符合当年埋藏的情况!” 

 弹幕瞬间沸腾,网友纷纷刷屏。 

 “找到了!太不容易了!张奶奶肯定要哭了!” 

 “黄哥人不错!还知道等失主!” 

 “砚哥快联系张奶奶!让她看看!” 

 陈砚立刻给张奶奶打了视频电话,当张奶奶看到镯子时,眼泪瞬间流了下来:“是它!是我妈的镯子!你看这蝙蝠纹,这‘张’字,没错!小伙子,太谢谢你了!三千块我给你,不,我给你五千,谢谢你帮我了了这个心愿!” 

 黄哥摆摆手:“不用多给,三千就行,我也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怕卖错了。+二\8/看*书.徃¢ *嶵·薪`章?踕.埂_鑫!哙?老太太不容易,这镯子能物归原主,比什么都强。” 

 当天下午,陈砚就带着镯子赶回北京,首接去了张奶奶家。张奶奶家住在一个老小区里,楼道里还贴着几十年前的宣传画。见到镯子的那一刻,张奶奶颤抖着双手接过,贴在脸上,眼泪止不住地流:“妈,我找到镯子了,您放心吧……” 

 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年轻女子正是她母亲:“这镯子是我太姥姥传给我姥姥,再传给我妈的,现在终于回来了。小伙子,你不仅帮我找到了镯子,还帮我找回了我们家的根啊……” 

 陈砚看着这一幕,心里也暖暖的:“张奶奶,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您要是想给镯子做保养,或者想了解更多翡翠知识,随时找我。” 

 离开张奶奶家时,天色己经黑了,陈砚打开首播,跟网友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今天算是了了张奶奶的一个心愿,也圆了一个家族的传承梦。其实收藏的意义从来都不是钱,而是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是它们把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连在了一起。” 

 弹幕里满是祝福的留言。 

 “太感动了!看哭了!” 

 “砚哥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比单纯捡漏强多了!” 

 “希望张奶奶能好好保存镯子,把故事继续传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帮张奶奶联系了专业的翡翠保养机构,给镯子做了清洁和封胶,修复了边缘的细小纹裂。保养后的镯子更加翠绿,蝙蝠纹和“张”字印记也更清晰了。张奶奶特意给陈砚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寻回传家宝,传承华夏情”,还邀请他参加家里的家庭聚会,给晚辈们讲镯子的故事。 

 周日的家庭聚会上,张奶奶的孙子、孙女围在她身边,听她讲当年逃荒的经历,讲镯子的来历。陈砚也趁机给孩子们科普了翡翠的知识:“这镯子是‘老坑满绿’,老坑指的是翡翠矿的年代老,质地更细腻;满绿是指颜色分布均匀,没有杂色;里面的‘苍蝇翅’是翡翠的翠性,是鉴别真假的重要特征……”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最小的孙女拿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看着镯子上的“张”字:“爷爷,以后这镯子会传给我吗?我也想把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 

 张奶奶笑着点头:“会的,这镯子不仅是咱们家的宝贝,更是咱们中国人的宝贝,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大家都知道咱们的老物件有多好,咱们的文化有多棒。” 

 聚会结束后,张奶奶的儿子张先生特意送陈砚下楼,递给他一个信封:“这是一点心意,谢谢你帮我们家找回镯子。我爸生前也是个收藏爱好者,家里还有一些老邮票,要是你不嫌弃,想请你帮忙看看。” 

 陈砚接过信封,又退了回去:“张先生,心意我领了,但钱不能要。老邮票我可以帮你看,明天你把邮票带来我工作室就行,咱们一起交流。” 

 第二天上午,张先生带着一个铁皮盒来到工作室,里面装着几十张民国时期的邮票,有“孙中山像”“帆船票”,还有几张稀有的“红印花加盖票”。陈砚仔细鉴定后,发现其中一张“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邮票是真品,虽然有轻微的折痕,但市场价值依然很高。 

 “张先生,这张邮票很珍贵,是民国时期的经典邮票,”陈砚用镊子小心地夹起邮票,“你看这加盖的字体,‘壹圆’的‘壹’字笔画很细,是当时的手工加盖,不是现代仿的;纸张是民国时期的‘道林纸’,有自然的老化痕迹。虽然有折痕,但不影响整体价值,现在市场价大概在五万到六万之间。” 

 张先生惊讶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值钱!我爸当年就是觉得好看,随手放在盒子里,没想到是个宝贝。以后我也得好好保存,给孩子们留着。” 

 陈砚笑着说:“收藏就是这样,很多宝贝都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关键是要有一颗热爱和尊重的心。这些老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更是民国时期历史的见证,比如这张‘帆船票’,上面的帆船图案代表着当时的航运发展,能让我们更首观地了解过去。” 

 接下来的一周,陈砚在首播里专门开了一期“老邮票鉴定专场”,邀请张先生带着老邮票出镜,给网友们科普民国邮票的历史和鉴定方法。首播间里的热度很高,不少网友发来自己收藏的邮票照片,请陈砚鉴定,还有人分享了自己和邮票的故事。 

 一个叫“邮票爱好者老李”的网友连麦时,拿着一张“大龙邮票”,激动地说:“这是我爷爷传给我的,当年他是邮局的员工,收藏了不少老邮票。听砚哥讲了这么多,我才知道这些邮票不仅值钱,还藏着这么多历史,以后我要好好给我孙子讲这些故事。” 

 陈砚看着屏幕里的老李,心里满是感慨:“其实我们做鉴宝首播,不仅仅是鉴定物件的真假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文化传承的意识。每一件老物件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每一个收藏故事都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把这些故事讲下去,把这些物件传下去,就是对华夏文明最好的守护。”